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是我国近年来频发的一种个体仇视、报复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的恶性犯罪,具有犯罪成员的个体性和低层次性、犯罪起因的简单性和多样性、犯罪目的的报复性、犯罪手段的极端性、犯罪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及犯罪后果的恐怖性等特点。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是该类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弱势群体为该类犯罪提供了主体条件,人格缺陷是该类犯罪产生的心理原因,社会安全防范体系中的漏洞为该类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新时期我国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应建构由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构成的宏观预防与由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和个体预防构成的微观预防相结合的综合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呈现多发态势。如何有效防控此类犯罪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运用频率统计、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从公开媒体收集到的2001~2014年的75例相关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该类犯罪的特征,并对其制约因素和刑罚威慑效应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犯罪人的贫困发生率是制约其犯罪的重要原因,而刑罚对其犯罪的威慑效应较小。因此,对此类犯罪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做到社会控制与社会支持并重。  相似文献   

3.
个人恐怖犯罪与社会公共安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恐怖犯罪与有组织的恐怖犯罪有明显的区别。个人恐怖犯罪也会造成严重的公共安全危害。近几年 ,我国境内发生的多起投毒、爆炸案件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引起个人恐怖犯罪的原因 ,包括对社会严重不满和对他人极端仇视等复杂原因 ,其中反映了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复杂的矛盾。为了防范个人恐怖犯罪造成的危害 ,全社会都要更多地了解个人恐怖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以便在此类案件发生时作出应有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发案数量明显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多发、积累和激化造成的。依靠群众化解矛盾是"枫桥经验"最基本的经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对预防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学术界对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研究多是从心理学和犯罪学等微观角度来进行,较少考察社会因素对犯罪主体的重要影响,鉴于这一情况,应着重探讨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宏观社会背景,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分析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发生机理,进而从社会融合理论的角度提出化解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路径,实现对受社会排斥的社会群体的融合,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个人极端暴力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犯罪动机进行动态(纵向)的分析,从源头上探讨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个人极端偏见犯罪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从犯罪发生根源上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特征;导致个人极端偏见犯罪的原因很复杂,在预防机制上,应倡导社会“去”偏见化、加大社会支持与互助.  相似文献   

8.
恐怖活动犯罪是危害最严重的暴力犯罪之一,具有主体多元化、动机多样化、手段科技化、活动全球化、后果严重化等特征。根据政治主张、形成原因和主要侵害对象,可将其分为极左恐怖组织和极右恐怖组织,民族分裂主义组织和宗教极端主义恐怖组织,国家恐怖主义组织和个人极端恐怖主义组织等多种犯罪类型。恐怖活动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防控恐怖犯罪活动,需要从强化反恐意识、建设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反恐法律体系及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严重暴力犯罪,具有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作案手段的极端暴力性、作案人一般单独作案等明显特征,社会危害极大。目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呈多发态势,分析其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作案人的个人因素,也有惩治措施不到位的问题。要有效遏制这类犯罪,必须科学施策,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强化社会治安防范,健全心理疏导服务体系,规范新闻媒体报道,净化公共文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是我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中呈高发态势的犯罪类型之一。该类犯罪以涉案范围广、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巨大为典型特征,极大地威胁和侵害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有效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预算审查监督根植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三权分立、议行合一等政体下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的预算审查监督权只能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预算审查监督的对象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对象是一致的,预算审查监督方式在会议期间为听取有关预算的工作报告和汇告、针对有关预算问题的询问和质询等,主体闭会期间为视察、执法检查等.  相似文献   

12.
网络赌博犯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赌博与传统赌博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完全一样。网络赌博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赌博组织者及赌徒、网络赌博平台和赌资。因此,对网络赌博犯罪的查处和预防也应从这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论仲裁的司法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与世界接轨”的大环境下,仲裁领域也大都认为应当注意我国仲裁制度与世界仲裁制度的衔接,其核心之一就是要弱化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而与此同时,我们却在实践中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仲裁裁决并没有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而当事人只有通过法院撤销仲裁裁决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本文试图对我国现行的国内仲裁的监督机制进行分析,强调法院对仲裁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侦查措施之一的辨认在侦查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实施前没有审批或者存在乱审批的现象,操作随意性大,辨认规则粗疏。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应对辨认措施在法律规制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取得时效是古老的时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法理论上 ,取得时效制度仍然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它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及时解决民事纠纷 ,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立法 ,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关于监视居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视居住在当今的诉讼实践中很少适用;即使适用,也经常被操作成变相的拘禁或比取保候审还宽松。为改善监视居住的这种适用现状,应该正确理解监视居住地点、对象、对被监视居住者人权的限制,更新关于监视居住的观念,采用适当的方式执行并及时依法变更、撤销监视居住。  相似文献   

17.
兰岚 《理论前沿》2006,(9):23-2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世界历史的研究需要新的史学理论和史学观点。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应运而生,他强调抛弃“欧洲中心论”,而以“全球性”和“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和编纂世界历史。这一更加广阔的视野对我们当前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罚金刑在我国刑法中应还原其取代短期自由刑主要适用于轻罪的基本功能。罚金刑的不平等性可通过月额罚金制弥补。社会服务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罚金刑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9.
对毛泽东青年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党的缔造者和杰出的领袖,也是我们青年的导师。他青少年就参加革命,一生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教育青年,在革命实践中研究青年,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负面网络涉警事件日益增多,呈现不确定性、虚拟性、炒作性、延伸性等特征,各级公安部门应汇聚各方力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成立专门队伍,引导网络涉警事件发展;搭建警民互动平台,依法合理处理诉求;探索措施,完善反馈评估制度;注重专项培训,提高警察素质;创新英模宣传机制,提升警察公共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