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立云  贺云翱 《人民论坛》2022,(24):123-125
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流淌的文化”,是中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的“活的传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展现新的工艺文明形态。让传统技艺既“传得下去”又“活得起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内在体现,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外在标志。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传承保护,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贵州民间防染技艺作为贵州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命运。如何将贵州民间传统防染技艺通过设计或其他方式的转化而得以复兴发展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是当代手工艺人、设计师、艺术家、工艺美术师们的职责。只有把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石濡非,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潜心钻研六堡茶制作技艺,弘扬六堡茶文化,把黑石山茶厂打造成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由于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六堡茶制作技艺,201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月30日一早,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的茶园雾气缭绕,石濡菲冒着雾气,背着箩筐,忙着采摘茶树的嫩芽。随后,石濡菲将刚采摘的茶叶带回茶厂,为茶客现场  相似文献   

4.
经济视角下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从经济视角下就制约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活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  相似文献   

5.
王延昭  李昶罕  刘红 《传承》2014,(3):96-97
民族教育是对本民族进行语言、技能、文化知识的传承与认知,指国家对公民自我身份的认同教育。探讨民族技艺、技艺传承及传承人的特征与属性,探讨将其纳入民族教育范畴的可行性和依据,以此获得教育公平投入,建立起民族技艺传承培养体系,对保护我国多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要让乡村技艺渐行渐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2017,(27)
正地方文化部门,特别是村委会,要有强烈的保护传统技艺的意识,让渐行渐远的传统技艺再度成为展示农村文化风采的时代化石。现代文明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传统技艺的消亡,比有形的乡村建筑消亡更快的是在广大农村流行的传统技艺,这些技艺曾经是一个地区或某个时代的文明代表或文化化石,是真切可感的文化品牌符号。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或因人类趣向的转化,农村传统技艺文化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王静 《新东方》2009,(7):F0003-F0003
在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至今还完整保留着81座清一色的黎族船型屋建筑群。它是黎族传统建筑技艺的载体,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类古老建筑技艺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关布 《前沿》1996,(12)
“三项技艺”是蒙古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项技艺”不仅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在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牧区很好地挖掘、利用包括“三项技艺”在内的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有助于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农村牧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前进》2007,(8)
为充分展示上党民间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增强广大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6月14日—17日长治市举办了首届"上党民间手工技艺展演、展示、展销"活动。活动共展出堆锦、刺绣、剪纸、蝶画、  相似文献   

10.
毛萍 《求索》2007,(1):161-163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去蔽。但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即技术的去蔽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如何相区分?现代技术的去蔽与古代技术的去蔽又有何不同?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了“限定”与“强求”两个概念。正是“限定”与“强求”构成了现代技术既不同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又不同于古代技术去蔽的独特的东西,并在本体论意义上导致了现代技术文明的种种危机。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天人相分"的技艺观,根植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资源,充分肯定人为,强调由技进道。该技艺观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真工实能的技艺追求与心性论色彩浓重的天人合一技艺观相异趣,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现实适用性,对当代工匠精神的拓展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烹饪是驰名世界的,但像去冬由商业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大会”这样的盛会,在新中国还是第一次.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国悠久文化一部分的中国烹饪技艺.通过各省市选拔的名厨的表演和交流烹饪技  相似文献   

13.
秦思 《北京观察》2023,(12):78-80
<正>中国手工编织技艺历史久远,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人类在远古时代就掌握了编织技艺,一般是泛指用皮、毛、竹、藤、棕、草等材料编织成各种生活所需的物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门古老技艺逐渐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过渡,并因使用材料的不同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工艺种类。花丝镶嵌和竹编两种工艺之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即都包含编织工序。通过《花开满园》盛具的设计与制作,实验了花丝镶嵌和竹编技艺的创新融合,使花丝镶嵌工艺可以表现出竹编制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作为旨在通达"现实生活过程"的理论,其基本的方法被描述为"纯粹经验的方法"。这一方法作为对形而上学思辨态度的批判,在对事实之现成性的批判上,体现为范畴去蔽;在现实的历史说明方式上,体现为历史去蔽;而这两方面的彼此联合,也正构成了"历史科学"的基本意蕴,其在理论构建上与实践的指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邛陶烧造技艺”是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是邛窑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查了“邛陶烧造技艺”的保护现状,对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对“邛陶烧造技艺”的价值重估与意义开掘、“道”“器”并重的保护路径的探讨,对邛陶烧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式进行有益的思考,并以此为例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魏崇辉 《求索》2011,(12):123-125,262
意识形态概念缘起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预设了意识形态概念起源的根由——去蔽。这在培根、特拉西、黑格尔那里得到了诠释。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个近现代事件。对意识形态概念演变过程的考察,不能无视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基于这一过程的综合透析,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本文试图总结社会变迁时期科学透析意识形态的可能理路。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中,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深究他们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两种辩证法形态的代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触及到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8.
正吴水根,苗族,贵州省台江县党岗略村村民,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技艺,苗岭"工匠"树先锋。作为银匠世家第8代传人,吴水根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以传承和发扬苗银文化为己任,依托苗族银饰等民族文化产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30多年来,他主持开发设计了200多种苗族银饰产品,积极为苗族银饰拓宽市场、塑造品牌,推动"黔货"出山和苗族银饰、苗族文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9.
自然正义是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中一个最为模糊的概念,也是理解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概念。自然正义是亚里士多德最高意义上的真正正义,这种最高性体现为自然正义在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中居于一种特殊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畲族人民崇尚银器,在畲族的"三月三"、赶墟赶场等节庆活动及日常生产生活中,银器都因其美好寓意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了独特的畲族银器加工技艺。林仕元,正是畲银工匠中的杰出代表。身为福建银雕老字号"珍华堂"的第四代"掌门人",林仕元17岁开始学习银器制作,先后获得了畲族银器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