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惯常行为理论与大学生被害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犯罪是我国犯罪现象中的一种类型。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我国的校园犯罪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犯罪综合治理的一个环节,校园犯罪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对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治理校园犯罪,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校同犯罪的类型来看,可以运用西方犯罪学中的惯常行为理论,从防止大学生被害入手来减少校园犯罪的发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警示的方式改变大学生的惯常行为以防止其被害;另一方面,可以在犯罪频发时间在犯罪频发地增加防卫因素,促使潜在的犯罪人放弃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2.
校园暴力向我们发出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的社会变革给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各种犯罪思潮争相向校园渗透;○社会恶势力虎视眈眈盯着校园,貌似平静的校园时时隐藏着血腥的杀机;○严峻的现实已将校园推向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随着社会形态的复杂化,正处在转轨时期的社会开始变得动荡起来,一向纯净的校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犯罪思潮争相向校园和学生中渗透,青少年学生暴力犯罪直线上升。当书声琅琅的校园宁静被打破时,净土开始呻吟,校园暴力的流行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暴力:流泪的心灵在颤抖据有关部门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人数呈增长态…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世界性的共同课题,在全人类迈步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青少年犯罪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前不久,美国发生了一系列学生枪杀教师和同学的校园暴力事件,枪声打破了校园的平静,使全世界感到震惊。这充分说明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把握犯罪现象的基本规律,并相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抑制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当其发生时有效地阻却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的实现。为此,在犯罪学研究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犯罪现象基本规律的研究,其目的是全面客观地揭示犯罪产生、形成、运作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律。二是关于预防犯罪的实施研究,是对社会的反应功能,预防措施与手段的研究。前者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后者是研究的价值归宿。而能否使犯罪学研究具有现实功效和意义?则要看对犯罪基本规律的研究是否能为预防犯罪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根据和可行的预防方向。综观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情境犯罪预防是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对犯罪反应失败的情形下诞生的第三种预防犯罪模式。情境犯罪预防强调五种干预原则。情境犯罪预防已经在西方国家取得了极大成功,被认为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犯罪控制手段之一,是最具影响力和占据主导地位的犯罪预防理论。我国小学校园安全隐患颇多,维护校园安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情境和环境因素在防控青少年犯罪和保护青少年不受犯罪侵害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运用情境犯罪预防理论来应对小学校园安全问题不失为一种务实、高效、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校园滋扰跟踪是校园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是校园犯罪的一种形态。在美国,校园滋扰跟踪是四种常见校园性侵害之一,危害学生的性别平等权、受教育权、健康权乃至生命权。校园滋扰跟踪与校园性骚扰经常同时发生,但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借助美国学术界对校园滋扰跟踪的研究成果,探讨校园滋扰跟踪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以期为中国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校园性侵问题存在报案少、取证难、司法救济困难等问题。美国高校校园裁判机制在校园性侵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设置专岗专员、规范校园裁判程序、制定申诉与处罚办法、实施犯罪年度统计等措施,校园裁判往往成为美国校园性侵案件的一审程序。校园裁判的设立依据、运行机制、问题与成果等对我国高校法治建设和同类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校园霸凌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破坏了教学秩序。在心理特征方面,校园霸凌本质上属于群体心理的范畴,通过对校园霸凌表层原因、深层原因的实证分析,可具体描绘其心理形成机制,进而构建形成机制模型,并通过切断因果关系链的方式,阻隔犯罪成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作用关系,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具体可从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合理运用噪音干扰暗示传播、关注时间及地理因素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美国校园犯罪趋向于暴力化,尤其是校园枪击案震惊了社会各界。校园暴力引起了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促使有关方面采取了诸多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校园内外的盗窃犯罪,给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掌握大学生遭受盗窃犯罪侵害的实际情况,了解大学生财物损失后的心理和需求,分析大学生盗窃犯罪被害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学生、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开展被害预防和被害救济工作。  相似文献   

11.
法社会学对犯罪的研究在于揭示犯罪的社会学本质和社会根源,这也意味着对校园内的暴力犯罪研究必须把校园暴力问题放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语境中加以细致考察,只有真正揭示校园暴力的社会根据,才是有针对地进行犯罪预防与社会控制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3243篇与校园暴力相关的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求我国校园暴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自1990年来,我国校园暴力研究经历了起步期、稳步上升期和急速发展期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我国校园暴力研究具有政策引导性特征,国家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与制度建设是校园暴力研究的重要保障;我国校园暴力研究热点从对国外校园暴力状况和相关干预措施介绍向对国内校园暴力行为与事件、青少年犯罪相关法律问题和校园安全等问题转化,目前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多元化和研究对象丰富化等特征。今后应强化研究方法规范性,进行研究范式转型,推动我国校园暴力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现象同社会上的犯罪现象相呼应,日益成为干扰高校校园秩序的严重问题。从下面列举的几组  相似文献   

14.
推力与拉力在地理位置、犯罪市场、合法经营等各种不同情况下,是如何影响犯罪集团、犯罪组织或一般有组织犯罪的模式的?它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推力指的是那些将犯罪团体从一种情形推向另一种情形的因素;拉力则是指将犯罪团体拉向某种情形的因素。这两种背景是有区别的:一种是犯罪分子根据获得的机会进行组织(战略背景);一种是机会对犯罪分子的组织水平产生诱导(意外背景)。通俗地说,就是机会比组织本身更重要。事实证明,对有组织犯罪来说,与地理位置、犯罪市场、合法经营相关的问题是最为麻烦的,且长期以来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共同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多地追逐物质利益.为此而不惜以身试法,最后论为罪犯的青少年日渐增多.是否犯罪所获取的满足超越了犯罪的受惩罚风险呢?我国强调对犯罪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应无异议.青少年不惜以身试法,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犯罪过程中所付的沉重代价.犯罪经济学从个体出发,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犯罪原因和研究犯罪对策.这一理论认为,罪犯有两种基本的成本,一是时间的机会成本,二是处罚成本,是一种预期成本.时间的机会成本是指,人的有限生命存在的时间,是一种宝贵资源,当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从事一种活动,不能再从事另外的活动,也即在从事某一种活动时必须放弃其他活动.惩罚成本即犯罪受到处罚时罪犯所受到的损失.如果仅从眼前得失来衡量,青少年犯罪所化“成本”似乎不是很高.如果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成本”较之普通人犯罪“成本”具有显著的昂贵性特点,(本文以下均借用犯罪经济学中“成本”概念,请读者注意)其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涉黑犯罪数量不大,但涉恶犯罪问题较为突出。“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是涉黑涉恶犯罪的高危人群,涉黑恶犯罪有向中小学校园渗透的趋势。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和治安秩序差的农村地区是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易发的区域。黑社会亚文化、网络文化和同龄群交往对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影响较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有“自立犯罪帮伙”、“主动加入犯罪帮伙”和“被动加入犯罪帮伙”三种模式。根据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特征和模式分析,应采取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教育方式、警务改革、完善法律制度等措施,以防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杭州胡斌飚车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富二代犯罪的高度关注。富二代犯罪究竟是个案,还是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富二代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富二代犯罪?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未成年人参与涉黑涉恶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未成年人参与涉黑恶组织的占近20%,涉黑涉恶犯罪人的低龄化趋势令人担忧。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青少年健康发展欠下的一笔债。大量留守儿童失教,从学校江湖社会野蛮生长演化为校园越轨团伙,走上社会更进一步恶质化,变为犯罪团伙,其中有一部分更分化成黑恶势力犯罪。校园江湖的出现肇因于社会治理的结构缺失,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推动建立未成年人涉黑涉恶预警机制,落实边打边治边建,对涉黑恶犯罪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落实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管理、专门学校矫治、开展社会化帮教等措施,做好教育挽救和犯罪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其在犯罪作案地点的选择上,曾具有很大随机性。但近年来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一点已有场所化的倾向。这是犯罪思想与意识成熟的表现,契合社会发展。不良娱乐场所是典型的犯罪场所;校园内外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地。环境犯罪学中的“犯罪机会与认知空间交叠”理论可以诠释这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一、犯罪"四问"说起来,自己也是在犯罪学门前踯躅了近30年的学人,年轻时以为捧着鼻祖加罗法洛的《犯罪学》衣钵,就踏入了"犯罪学"的神圣殿堂,一路走来到了知天命之年环顾四周,却越发疑惑了——什么是犯罪?谁在定义犯罪?谁在犯罪?敢问路在何方?(一)什么是犯罪动物界自然法则中是没有犯罪概念的,不能说狮子吃了羚羊就犯罪了。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长期利益争斗过程中互相妥协地形成社会管理及管理规则。人们让渡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给智者、强势集团或他们组成的政府,以制定包括政策法律在内的管理规则,并用权威保证这些有效规则得到普遍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