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表达的是某一现代时段社会生活以及事物的性质、状态、精神内涵、品味态度等。现代性的构建是中国能否摆脱简单的"现代化",步入真正的现代社会的关键。发展、民主、文明、和谐是构建现代性必不可少的四个基点。在选择构建中国现代性的路径时,应做到以发展为基,以民主为根,以文明为魂,以和谐为本。  相似文献   

2.
金钱伟 《传承》2009,(14):136-137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新文学革命以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反思精神、自由博爱等建构了"现代性"核心内涵,启蒙现代性"人的觉醒"倡导"人的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化群体、民族国家、个体等的价值关系,可以说"现代性"贯穿了中国整个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哲学总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的哲学思考是时代精华的华美篇章.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握时代的历史方位和脉搏,结合国情,采取边缘化的革命理论、边缘化的革命策略和方式实现了现代性国家建构与民族独立,彻底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视域下建构的一个异域"他者"形象,从而逐渐走向富强.尤其是对...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早期阶段,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感受到了中国固有道德面临的危机,第一次公开明确地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他的"道德革命"思想带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今日中国仍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性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危机与困境。梁启超关于"道德革命"和道德重建的思考,对于深处现代性道德危机中的中国人重建道德秩序和道德信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直有一种冲动、破坏力,一种反现代性的蛮力,郁达夫的颓废是其代表。他对颓废文学某些方面的兴趣,与"五四"时期的主调是如此的不一致。然而,郁达夫的颓废是表达他的革命情绪的一种形式,在他身上,颓废与革命是一体的。这种与革命相关联的颓废,是他在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得到的,可堪称"现代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7.
何轩 《求索》2005,(10):169-17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流行的现代白话美文小品,其现代性价值取向在建国后半个世纪的文学史书写中被遗忘了。“被遗忘的”美文现代性可以从三个惟度来理解:一是现代小说文以载道的民族、国家、革命现代性话语淹没了现代散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性话语;二是鲁迅战斗式的杂文小品遮蔽了周作人闲适式的美文小品;三是对新文学内容现代性的执着追认而忽视以致漠视了美文小品语言形式的现代性成就。对美文小品“小资”情调现代性的焦虑和恐惧是其被遗忘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政治哲学家中,阿伦特对马克思革命观的解读尤为独特,其核心论点是批判马克思将革命目标定为解决以消除贫困为核心的"社会问题"而不是解决以开创自由为核心的"政治问题",脱离了革命的原旨。遗憾的是,阿伦特未能理解,在资本主义现代性条件下,马克思将"贫困作为第一位的政治力量",通过推翻私有制实现人的普遍解放,正是为创建崭新自由政治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民族革命理论的探索,结合了民主革命的主题,逐渐摆脱了苏联与共产国际影响,形成自下而上民族建国道路和具体切实的政治诉求,建构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解放模式,体现了其民族革命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0.
马丘 《理论月刊》2012,(8):153-156
现代性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文化冲击,有其一定的普世价值,但因受到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性在中国演变和发展,并没有一味地遵循世界现代性的普遍规律,而是保持了自身的发展逻辑,西方现代性的基石是个人与权利的确认,而中国的现代性是在民族生存与民众富强的宏大叙事中开启的,它的构建呈现出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起点、路径和进程。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表现出"中国现代性自觉",它是以民生为始基并烙有中国文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印记的现代文明秩序。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14)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由此,中华民族也进入了全面抗战。随着中华民族展开全面抗战,台湾人民看到了光复的希望,台湾人民的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台湾人民的抗日民族革命运动已经摆脱了长期以来孤军作战状态,对内它已经通过1930年的雾社事件而联系了台湾少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技术样态,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与人的主体性相对立的现代性危机,表现为对人的选择性淘汰与社会生活的排他性增强;社会的规模性结构性失业与贫富分化的加剧;过度的技术依赖(物化)与人自身能力的退化;社会风险的激增与人的现代性焦虑的上升。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不断浮现的现代性负面效应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技术哲学的纯粹技术批判和哲理思辨的路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观察视角,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异化"和由此引发的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代性危机归咎于资本逻辑,认为人工智能只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与束缚,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提供了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现代性危机的正确图式。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避免人工智能由"技术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使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方向前进,就必须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分配结构和劳动分工结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体验"是彰显民族特性的审美基点。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性"逐渐生成发展,并走上了历史舞台。其不仅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也反映出现代中国人对自身生存环境、文化心理、意义追求和价值理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4.
<走西口>是一次历史视域的现代性建构,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将"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小人物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可以从多角度、多元化进行思考的历史与现实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国内的民族问题。乌兰夫同志是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卓越领导人,对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我们祖国大地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年之际,特撰此文以示纪念。一、对蒙古民族解放道路的探索和贡献民主革命时期,蒙古民族问题就是摆脱帝国主义及民族内部封建势力的压迫,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17.
<正>利比亚个案再次凸显了国际治理的窘境,该窘境的根源在于第一现代性世界与第二现代性世界并存中的摩擦风险。以内外呼应、网络动员和国际舆论支持的方式发动的颜色革命在一些转型国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民主的进军"在一种和平演变的政治游戏中实现。  相似文献   

18.
向丽 《长江论坛》2015,(4):68-73
本文以湖北来凤县为例,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供需特征、矛盾、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地方性和现代性并存的特征。供给上,民族地区尚未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建议加强供需调查、保障经费、聚集人才、城乡分步实施、立足资源,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价值多元和价值虚无,是现代性价值的根本问题。西方现代性思想家将之归咎于主体形而上学和理性的悖论,并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回到古典时代等诊治方案。马克思则在理性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深入到资本逻辑的批判,实现了对现代性价值问题的总体性诊断。而这些理论对于现代性价值秩序的重建都不是自足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借鉴多种理论资源。具体而言,现代性价值秩序的重建,既需要在观念上摆脱主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更需要建立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废除资本逻辑统治,这是其得以解决的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自主和自我发展应被视为个人生活的基本价值规范,主体间性则是公共生活领域需要遵循的原则。这本质上指向的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新现代性"的建构,而不是对古典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王文兵 《思想战线》2011,37(2):94-100
现代化运动在创造其辉煌的现代性成果的历史进程中,不仅造成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种族与种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而且造成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严重冲突,导致了日益广泛深重的社会危机、文明危机和生态危机。现代化运动的内在矛盾和双重性质及其特定历史形式所导致的现代性危机和世界性冲突,迫使各民族文化走上自觉自新之路,从民族文化自觉提升到人类文化自觉,通过"叩其两端而问"的平衡智慧,寻找人类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基本逻辑。人类文化自觉就是关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命运思考,要求我们超越乐观与悲观的极端情绪而正视现代性问题及其全球化后果的严峻挑战,冷静反思历史,积极筹划人类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