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如何理解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谓“人人平等”、“一律平等”,均是指任何公民或“一切”、“所有”公民无一例外地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为了反对封建特权而提出的口号。它最早是在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中,作为资产阶级法制的一个原则被确认下来的。从《人权宣言》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规定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论人本法律观的科学含义汪习根在《政治与法》2007年第3期撰文认为,学术界对人本法律观中的“人”、“本”和“人本”这三个基石范畴存在不少分歧与模糊认识。从逻辑起点上讲,人作为人本法律观的主体,应当是“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和“政治人”以及“生态人”五方面的统一。从内在特质上看,人本法律观是一种理想的法律价值观而非工具论,是一种理性的法律本质论而非抽象的本原论,是一种科学的法律方法论而非简单的具体操作方法。从价值选择上说,人本法律观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发展权体现了人本法律观的主…  相似文献   

3.
论权利推定     
<正> 有关权利的立法不可能穷尽一切潜在的权利。在法律确认的明示权利外,还存在着法律的“默示权利”、为法律所“漏列的权利”、未预测到的“新生权利”、为法律所保留的“剩余权利”和“空白权利”以及种种“习惯权利”。它们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4.
宋忠好 《前沿》2009,(12):45-48
“法律信仰”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近年来,我国法学者对“法律信仰”这一命题,因对“法律”和“信仰”概念的理解不同而颇有争议。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对“法律信仰”的理解,应在现代中国语境下进行探讨,把握法律能够被信仰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2015年3月15日,最高立法机关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进行第一次“大修”时,针对多年来各级司法机关普遍存在“解释法律”甚至“修改法律”“补充法律”的严峻现实,在明确规定“司法解释权”的同时,特别补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指导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宗教工作的行动指针。法律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遵守是“相适应”的内涵,关于宗教的法制建设是“相适应”的重要保证,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引导“相适应”的具体措施之一。“法律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服务”是对宗教与法律理性关系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7.
区别于传统社会法律强制力,当代法治社会法律强制力的“当代”之含义,从其走向看,已从传统“压制或强迫的力量”发展到“内在或自制的力量”.究其缘由,主要是法治社会下“‘内在观点’的提出、‘社会合意’的发展、对社会功利主义的批判、‘权威’理论的阐扬”使得法律强制力呈现“被弱化”之趋势.具体表征上,法律强制力已由传统的法律“硬性”发展至当代的法律“柔性.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法律的价值形态有:公平、效益、自由、平等人权、秩序、安全正义等。如果我们把法律的价值视为国人的满足,那么,可以认为,宪法的价值形态就集中表现为“民主”。这种民主表现为与法律“正义”、法律“平等”、法律“自由”的一致性。1.宪法“民主”与法律“正义”。首先,宪法作为国家组织的基本法,其民主是符合正义的,是“正义”在国家体制上的集中表现。这种正义首先表现为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代表了多数人的意志。其次,宪法作为国家组织的基本法,其民主是符合正义的,这种正义还表现在它对各种少数群体的保护上。最后,宪法作为国家组…  相似文献   

9.
<正>“怀特所做的努力试图重新使法学研究者意识到法学研究‘本身’,或者其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的特质。”[1]“法律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范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潮与运动,它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文学中的法律”“作为文学的法律”“有关文学的法律”与“通过文学的法律”。“法律与文学”的这四个方面的展开,还有一个时间的维度,简而言之,可以称之为“自发”“自觉”“扩展”三个历史阶段。通过文明论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在上述的四个方面、三个阶段中,  相似文献   

10.
张新平 《求索》2008,(7):132-134
法律秩序是被制度化了的社会秩序,本文解析了法律秩序概念及其若干观点,考论了法律秩序的历史演进,并将法律秩序的发展分成“神本观”、“物本观”、“社本观”、“人本观”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着重阐释了“人本”法律秩序的现实构建,提出确立人本立法,加强民生立法,完善环境立法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法律正当性是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的核心问题意识。围绕着法律正当性这一核心问题意识,马克思构建了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以完成其对法律正当性的论证与批判。理性与自由是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的关键性逻辑工具。在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阶段,马克思从“内部正当性”与“外部正当性”两个视角,来论证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内部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是正义、自由及利益,法律的“外部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是理性与“事物的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侗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款,从狭义来说,它就是侗族的法律、法规。但侗款还包括立法、司法等一套侗族的法律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侗款也具有侗族法制的含意。“款”字是个古代汉语借词(不象是同源词),其侗语读音叫,Kuant”。它在侗语里是“法律条款”之意。不少的侗款资料表明,在“款”这个词出现之前,侗语里用以表达“法律”或“法规”概念的是”jinl”和  相似文献   

13.
疑难案件法律发现的渊源涉及“法”、“理”、“情”三个方面,即裁判规范的获得,要求“合法”、“合理”、“合情”。法律发现的模式是等置,即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照与来回审视,将事实与规范不断拉近、靠拢。法律发现的机制是合意,即法官应对各方当事人的意见认真听取,并进行整合,尽量寻求各方见解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公共利益”的范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我国宪法、法律对公共利益范围的规定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除宪法外,目前有50多件法律使用或者涉及“公共利益”。但对于“公共利益”的含义和范围,宪法和绝大多数法律均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少数几件法律对“公共利益”、“公益事业”的范围作了列举,并规定了兜底条款。主要有:信托法第六十条规定“:为了下列公共利益目的之一而设立的信托,…  相似文献   

15.
综合“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既有构想、外部法律介入港台事务的异同和完全统一前后美国涉台介入的可能变化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外部势力对未来“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及其实践的法律介入可能以方案中的“高度自治”、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管治权与自治权关系等为着力点。面对外部法律介入,一方面要加强外交、政治乃至于军事等方面的沟通与斗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优化“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法律构造和实践机制。反介入机制的法律构造大致可以从两个相互关联的路径入手,即“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中静态权力配置的“法制化”,以及“一国两制”台湾实践中动态运行机制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6.
备课卡片     
“法制”一词,大体有三种含义:(1)法律和制度,也有的仅指法律制度。“制度化”、“法律化”是有区别的。法律化固然是一种制度化,然而反过来,制度化并不一定是法律化。(2)动态意义上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3)指“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日常生活中,以上三种含义有时单独使用,有时结合使用。例如,当讲应有“完备的法制”时,通常指第一种意义上的法制,即应制定齐全的法  相似文献   

17.
群山 《桂海论丛》2000,16(6):44-46
要使西部大开发具有长期和稳定的投资环境 ,除了重视运用行政的措施 ,制定政策 ,创造条件外 ,还要注重提高大开发的经济法治效率 ,从根本上保障开发健康运行。因此 ,要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 ,当前特别要辩证认识和处理好“优惠政策”与“法律保障”、“人才流动”与“依法规范”、“企业信用”与“法律信用”、“政策体系”与“法律体系”、“完备内法”与“接轨外法”这六个方面的法治关系  相似文献   

18.
“灰色地带”的“罚款”是一类既具备行政处罚中“罚款”的法律特征,又具备行政强制执行中“加处罚款”的法律特征的特殊类型的罚款。关于该类“罚款”的法律性质,没有法律进行明确规定,而且无论是将其归入行政处罚中还是归入行政强制执行中都存在阻碍。故此,只能对该类“罚款”的法律性质进行“策略性”定位。根据优势特征原则以及对该类“罚款”中不履行金钱给付义务的先前行为进行性质认定,将该类“罚款”纳入行政处罚中的“罚款”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9.
张敏  熊循庆 《前沿》2005,(10):166-169
本文着力于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通过比较发现:双方都注重法律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强调法律要具有内在的价值精神。但是,荀子所强调的法律层面的治理,并不等于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亚里士多德,则对“人治”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以其特有的理性主义的风格阐明了“法治”的必要性。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厘清“法制”和“法治”的概念,更深入地理解“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确处理“法”与“权”的关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克俭党章总纲讲:“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党法”。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