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人大工作》2010,(2):61-62
据《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上海市闵行区探索公共预算监督改革,继去年区人大首次公开听证2个财政预算项目后,今年再次对5大民生项目公开听证。连续两年的公开听证,不仅意味着老百姓可以知道政府怎样花钱并提出意见,更标志着“阳光财政,透明账本”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细化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算和决算公开;要公开三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日前就"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向各地财政机关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依法、及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要规范各级财政机关向同级人大送审的财政预算决算报表以及部门预算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同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和决算报表以及预算执行和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相似文献   

4.
《云南人大》2006,(10):19-19,24
2006年2月.出席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人大代表手中,增加了一叠沉甸甸的州级部门预算资料。代表们在审查地方财政预算报告的同时,仔细审阅着州级机关77个部门共154个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一项项基本支出让代表们了解了财政供养人员的年度支出情况,一笔笔项目支出使代表们明白了纳税人缴纳的税金用到了哪些建设和发展项目上。部门预算一目了然,清楚明白,便于审查,有利批准。一扫多年那种“内行搞不懂,外行弄不明”的积弊.不啻吹来一股清新的财政改革之风。一位代表在发表审查意见时即兴吟诗:“财政改革吹劲风,部门预算成一统。公开透明清晰账,内行得懂外行通。”道出了人大代表的共同心声。其基本做法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动,人大推动,各方联动,上下合力改革,促进科学理财、依法管财.逐步构建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  相似文献   

5.
政府预算资金应保障“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如果财政预算信息模糊、不透明,就不能保障财政预算的安全,不能保障“民生财政”的最优化,这从每年审计署公布的政府财政预算被挪用、挤占、浪费等严重违法、违规中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微观察     
《乡音》2012,(7):38-38
打造阳光政府从财政透明开始《山西日报》:提高财政透明度是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需要向所有利益相关者公开信息。只有信息公开透明化,才能保障民主化的进一步实现。公开公共财政的目的是向全民负责,政府要给社会定期讲讲,全民的资金是存银行还是去投资,多少用在民生、哪些用于政府部门运转,哪些是正常运转费用、哪些是属于过度开...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政府财政成为了法治下的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阳光财政"。这不仅是指政府的一切收入均需依法征收,也是指政府的每一笔开支均需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和约束。  相似文献   

8.
董雯 《浙江人大》2015,(1):31-32
财政透明有利于约束公权力依法行政,防止权力腐败。信息公开后,公众盯着政府部门如何花钱,对政府部门的花钱行为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可以有效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2014年11月29日,一年一度的省级财政透明度调查揭晓: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32.68分。这是自2009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财政透明度"课题组对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状况进行评估并发布的第6份财政透明度报告。  相似文献   

9.
<正>财政预决算公开,对于保障群众对财政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预算法修改过程中,如何增加预决算的透明度,管好政府的"钱袋子"一直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焦点。修改后的预算法将"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写进了总则,标志着我国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新预算法关于预决算公开的规定新修改的预算法首次明确预决算公开透明制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审计部门对政府预算的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大,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风暴”一饲也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审计和人大监督的不断深入,财政管理由于公开不够,透明不高带来的违法违纪问题频频见于报端。建立阳光财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刊综述 《创造》2014,(7):66-67
正对于广大纳税人来说,政府的财政收入怎么花、花到了哪里,都是他们关心并希望能获知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财政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亦是反腐倡廉的有效措施。继2002、2013年之后,最近,清华大学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财政透明度课题组再次发布《2004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其研究范围为全国285家地级市政府和4家直辖市政府(不包括三沙市、港澳台地区)。"四本账"透明度大不同本次统计采用从互联网获取全样本数据的方法,指标体系分为"机构公开"、"财政报告和数据"、"其他相关信息"三个部分。其中"财政报告和  相似文献   

12.
预算公开对推动建立阳光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从广州市114个本级部门预算全部内容在网上公开到39个中央部门公开年度预算,从公民推动到高层决策,推进预算公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然而现实生活中,预算公开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迫切需要政府自身提高财政透明度;迫切需要人大加强监督,在推动预算公开方面有效作为;迫切需要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预算公开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人大月刊》2011,(2):44-44
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预算编制环节实行全程监督把关,安徽省合肥市在全国首创“开门预算”模式。一场场“激烈交锋”的预算公开评审会,让每一笔财政预算暴露在阳光下,从而引发了预算编制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4.
《浙江人大》2015,(1):20
预算是公共财政的基石。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而预算法是整个财税改革的"龙头法"。在跨越10年、历经三届人大、四易其稿、征集30余万条意见后,预算法首次大修尘埃落定,标志着我国在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方面迈出了坚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必须进一步具体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税权和其他财政收入,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6.
政府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反映,它体现了政府及其财政活动的范围、政府在特定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将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数据进行公开,是国家行政管理透明化的重要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财政预算公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公开“三公”支出,是推进预算公开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就目前县级财政提交本级人大的上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当年收支情况来看,列支的科目大而泛,这些预算信息还是比较粗线条,预算的框架是有了,但缺乏足够的细节,表内所列支出项目大多为一般公共服务、教育、住房保障支出等,公示深度也还显得不够。  相似文献   

18.
翟峰 《人大研究》2012,(6):12-14
全国不少地方的省级财政预算公开,从最初的秘密到公之于众,大体走过了“代表可审预算报告但不公开细账.再到部门预算细账向人大代表公开。再到政府预算向社会公开”这三个阶段。然而,现在的实质问题是,对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预算。特别是省级财政预算,到底应公开到什么程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阳光财政”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政府理财行为规范,实现政府理财活动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一种制度。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就是要建立财政信息公开、科学民主决策、财权监督、绩效考评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依法理财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促进实现法治财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地方人大预算审查普遍存在实质性监督不够的问题。在今年的上海市人代会上,市人大给代表们送上了一本《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简明读本》,讲解如何管好政府的“钱袋子”。此举引来好评如潮。但笔者认为,财政预算能让代表看明白,不等于就实现“阳光财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