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最近在一些省市采访发现,近些年,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家族化”现象:内部管理权力“近亲繁殖”,权力结构逐渐被企业高层家族成员垄断;财产资源逐渐被家族占有或“借用”。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部分国企经营管理中出现的这一异常动向,应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
正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由于权力运行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以及企业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缺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预防和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案件屡有发生,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不容忽视,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国有企  相似文献   

3.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5,21(2):35-37
规范权力运行,既需要权力制约,又需要权利制衡.必须着力于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模式,通过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力进取,使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从而实现公共权力逐渐向公民权利的转化或回归.具体途径为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机制,以及先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和权利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这既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远课题.本文在评述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权力约束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权力约束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权力制约方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总的结论是"对权力的制约力量来自此种权力之外的权力".这种"权力之外的权力"来自"纵"、"横"两个方向.从历史的宏观视角,纵向权力制约虽然具有局部的有效性,但从整个政治架构中却容易导致集权,从而失去权力制约的终极功效;横向权力制约坚持了对等时抗性、突显利益冲突、法治等制衡原则,能够有效地制约权力的膨胀,实现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权力与利益的非正常"纠结"所造成的危害正日益侵蚀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权力一旦被利益所控制,必然导致权利运行的变异,腐败即权力被"俘获"的结果.权力俘获问题已引起当今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立足于中国国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善治政府是解决权力俘获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主要关注村庄权力结构的多主体性和多元利益的特点。村庄权力结构包含的多主体凭借不同资源互动,并根据拥有的权力份额而拿回各自的利益份额,村庄权力结构会随着互动发生变化。对历史上"皇权—士绅—小农""国家—农民"和"国家—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三种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表明,村庄权力主体间的均衡利益是一种村庄权力结构稳定存在的核心内容,当这种均衡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村庄权力结构就要发生质的变迁。对湖北G市国家主导建构的新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可知,只有当各权力主体确实满足其从权力结构中获得的利益并常态化地进行博弈互动时,新的村庄权力结构才可能模式化存在,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概念化和形式化存在。此外,一种稳定的村庄权力结构应该包含村庄中所有参与博弈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8.
冯卫 《人民论坛》2010,(12):238-240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国有企业管理队伍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凸现出来,尤其领导者权力的均衡艺术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领导队伍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站在国有企业角度,从领导者的权力均衡、最高领导者和副手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9.
权力滥用和家族政治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难以受到有效制约,而非权力拥有者来自哪个地方。如果权力拥有者不能受到有效约束,不论其去何处任职,都难以避免权钱交易等滥权现象。反之,即使是本地任职的官员,在本地权力体系的构成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制衡功能的前提下,也不可能滥用权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商人家族的构成,存在很多隐忧。近年来日益被诟病的权力资本,权钱的联姻,为中国商人家族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1.
韩淑香 《传承》2014,(8):40-41
众所周知,腐败产生的根源就是公共权力的被滥用,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今学者们的共识。毋庸置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就是要着力规范权力的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腐败的根本之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权力文明"。追求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权力文明"的根本途径,阳光—透明—公平—公正则应是中国特色"权力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赵浩博 《传承》2015,(1):106-107
在政治学领域中,"权力"二字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话题。探索政治社会学中的"权力"结构,在我国政府实施权力过程中探讨权力半径以及权力半径的现象如何存在,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中发生的一些腐败事件,有助于提出权力半径在政府权力实施过程中发挥的效应,以及如何防止权力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权力是理解世界政治的关键,但它却是社会科学中争议最大的概念之一。准确认识和把握权力内在构成及其变化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军事力量一直被视为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权力来源和象征。但今天,权力的概念及内涵逐渐扩大,经济力量和软权力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新的权力增长源。这一权力变革进程尚未结束,未来国际政治权力将呈现微观化发展趋势,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  相似文献   

14.
厘清法治的对象问题是当前我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法治国"的概念中,"国家"是法治的当然对象,在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国家、政府、社会三大对象中,法治"国家"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分析"国家"的本质可知,权力是"国家"的真正核心。作为法治对象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经由人民制定的法律实现权力的法治化,即:将权力的设定、赋予、行使、监督等权力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之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程序治理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事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要看到:在种种权力中,组织权力是最大的权力;这个"提拔官员"的权力太大了,也就太危险了,"卖官"现象不断滋生就是一个明证。"宁在山头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山头。"这是土匪座山雕的"人生信条",现实中的座山雕恰恰是进了监狱、且病死在监狱;如果在今天,这话被演绎成"宁在官场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官场",那是怎样一个情景?  相似文献   

16.
权力的"任性"主要是权力主导者在行动权的认知上缺乏责任意识和民意导向,在控制权的认知上缺乏对权力边界的勾勒和厘定,造成了政府权力的随意性使用。因而,一个不"任性"又有为的政府,应当是一个民意政府,一个责任政府,更是一个有限政府。只有深刻理解权力"任性"的发生机理,树立全新的施政理念,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营造有为政府的社会环境,才能对权力形成有效的约束,实现良善的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皖北农村丧葬习俗和养老实践的考察,发现在"养老-送终"这两个连续性事件中呈现出有趣的性别权力景观:尽管女儿积极参与养老活动,但在送终的葬礼上,儿子仍旧承担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家庭事件的运行后台,女性(包括女儿和儿媳)在养老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具备较强的影响力,但在家庭表演的前台——葬礼上,男性仍旧是家庭的正式代表。对此,可以由传统家族文化支撑的男性的象征性权力和由女性积极实践所获得的实践性权力来解释这种性别权力图景。  相似文献   

18.
从权力的演化和行政权力的定义及其演化,可以发现出权力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轨迹:权力由至高无上到受到约束、限制再到被均等化、分权化、共享化,时至今天,行政权力在网络空间的格局下,被弱化、丧失。表面看是权力在社会更迭时发生的权力结构变化,实际上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模式及上层建筑的运作机制,当技术以任何权力机构无法阻挡的步伐进步的时候,其权力抑或行政权力的行使也就注定了它的命运,由公民让渡出的行政权力最终回归于公民。  相似文献   

19.
贺宝玉  刘自强 《前沿》2013,(8):31-33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的腐败无论在范围上还是数量上都呈急剧攀升之势。究其原因在于调整与规范高校权力结构与运行的法律以及建立在其上的机制相对滞后,权力主要集中于党政"一把手"之中,纪委的检查、监督职能被严重弱化,无力也无权监督。得益于"三权分立"思想的启示和社会分工制衡的优点,中央提出"权力三分"理念,强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与制约,是科学的权力配置和分工原则。在高校反腐面临严峻形势的今天,依据"权力三分"理论制定新的法律、构建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强化纪委的监督职能,是遏止高校腐败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传统权力理论主要以政治领域内的国家权力为主要关注点,形成传统权力观在政治领域内的单极延伸.然而,随着现代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分离状况以及社会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局限于政治领域内的权力审视显得越发局促.学者们开始尝试以新的视角审视权力问题,社会权力视角逐渐浮显,让人们开始以一种崭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