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在党的理论上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在党的事业上开拓创新,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要在党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要在党的建设上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机体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5·31"讲话中"四个新"的精辟论述,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难兴邦"乃中国古训,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蕴含着历史的辩证法.温家宝总理在汶川考察时给"多难兴邦"这一古训赋予了新的内涵."多难兴邦"蕴含着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战胜各种灾难.中国必将以更文明、更强大的姿态展现在世界舞台,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高校"两课"教学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态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两课"教学应适应形势的变化,主动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6.
2008年6月12日上午9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会议室召开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用中华民族精神筑起新的长城"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周玲 《前沿》2015,(3):3-5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观念,它同中华民族开拓创新、奋发自强的发展历程同步前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精神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的变化、不断发生的"革命"和"改革"以及中国人民的"三个历史选择"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论断为主线,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阐释,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重点围绕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相关内容谈了一些学习体会,认为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是对"主线"引领和贯穿作用的实践性、成效性的要求.同时就物质与精神、多元一体、审异致同、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等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圆"昭示的范围,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的界定.  相似文献   

9.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时期,"狼文化"大行其道,可以说是有着相当的社会认同和广泛的心理基础,有着现实的和历史的原因.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华民族试图从太多的屈辱和苦难中寻求民族危机的解脱和民族精神强健的根本途径;其基本特点既有对民族性格的审视、民族精神的考察,也不乏对尚武精神的崇拜和宣扬;其演变过程实质上承袭了中华民族自强之路由器物转向制度,由制度转向精神的世纪性探索这样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领土主权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凝聚力能否维系及实现更新。中华民族在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所展现出的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与行动,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精神更加凝聚、精神纽带更加稳定、聚合力不断增强、凝聚张力不断拓展、核心支柱愈加巩固,推动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机制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理论产生和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只有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才会产生.在理论模式上,它与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二"理论模式密切相关.在思想内容上,它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统一、渴望和平、和而不同的精神.在价值观上,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抗震救灾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并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把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作为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的重要举措提到全党面前.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必须建设和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创立选人用人的新机制,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承,需要一种贯彻始终、渗人血脉、浸润肌肤的坚强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文化精神."合作"文化来源的多元性形成了其内容的多元性和精神的独特风格.我国独具特色的"合作"文化,必须是以一种互为认同的感情和道德为基础、以相互协同为事业志向的文化,其效果是相得益彰,其基础则可以概括为"拥党、爱国、为民".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自身也应不断提高素质,忠实履行职责.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思想不断深化,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充分理解"中国梦"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积极探索"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生涯规划,对于高等学校学生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她激励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个人信仰,借助梦想的力量指导大学生涯规划实践,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奋斗潮流,在大学期间分年级、分层次的围绕生活管理、学业发展、素质拓展、职业生涯等四个方面做好规划,在实现"中国梦"实践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强大、富有、深厚并且牢牢扎根于大地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多难兴邦",虽然未来的征程中仍会有艰难险阻,甚至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磨难,但站立起来,富起来,正在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定能扭转乾坤,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书写中华民族灿烂发展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还应加强文化等软实力层面的建设.邓小平同志一直以来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华民族精神在邓小平思想中有着具体的体现.结合中华民族精神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思想,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之我见--侨务工作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还应包括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孝悌"美德在今天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孝悌"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方面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尤其在当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一些传统美德失范的现象,传统"孝悌"仍具有不可泯灭的现代精神与价值,要继续把继承传统美德与发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