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凡 《政府法制》2009,(24):53-53
一天下班,我买了一大堆东西坐小巴回家。上了车才发现到处是人,我站在门口,两只手上提着两个特别重的大口袋。一路坐车回去要近半个小时,想想我都发怵。向上看看放行李的格子,满了。看看坐着的人,心想:这个理由让别人让座太勉强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监狱学刊》2010,(2):33-33
马国福在2009年8月2日的《工人日报》上著文《生活需要一把剪刀》说,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边骑车边在脑海里勾勒一篇文章。这时,恰好路过一家超市,我进去买东西花了近半个小时。离开后没走多久,听到有人喊我,是一个老领导。于是,我陪他聊天,抽烟,花了一个多小时。快到家时,又接到关系很好的同事的电话,  相似文献   

3.
钱江 《江淮法治》2009,(8):40-40
“最多的一天买了50多件东西,最晚的那天买到凌晨3点。自从我们家阿宝出生后,我就开始网购了,到现在差不多4年,应该花了100多万,购物记录有5000多次,但具体多少钱真的不敢去算,想想有点可怕。”在杭州银泰武林店的星巴克,嘈杂的声音干扰下,“孩子他娘”捧着一杯热摩卡,低声对笔者说,表情里有些笑意,又有点不好意思。  相似文献   

4.
朱爱东 《江淮法治》2008,(24):54-54
照片中吸引我目光的那个东西,是我永远不可能知道的,它们已经和许许多多的东西一样沉淀在岁月的最深处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死后总会在世间留下一些东西。由于这些东西和他(她)生前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见物如见人,见到他(她)所留下的东西。也就能了解这人生前的“一二三”来。  相似文献   

6.
我的母亲告诉我,建国初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比较匮乏,买东西还得凭各种票证。那时候走亲访友带上一小袋米面,一小包糕点或者一块布料,就算是最好的礼物了;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时候,还流行过送红宝书,毛巾,茶缸等日用品,而且,毛巾和茶缸上还印有革命标语。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单纯,  相似文献   

7.
说法     
《政府法制》2014,(24):63-63
“我怎么再也见不着我女儿了?今年中毒后,又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可就是没有见到我女儿!”  相似文献   

8.
人一生会不会不犯错误呢?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我们能做到少犯错误,不犯大错误。怎么做才能不去犯罪,不进监狱呢?大家记住要远离这五样东西:酒、色、财、气、烟。人犯错误,大都跟这五样东西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勇 《公民与法治》2014,(10):48-49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多少民主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民主是一种热切渴望,似乎有了民主,一切0K。其实,民主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我们并不那么清楚。有机会来到台湾,实地观摩他们的民主实践,方才感觉民主并不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是两党竞争,是政治家的表演。我们不能说大选不是民主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在台湾整个民主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太大。民主说到底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就与“非民主”一样,已经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中。  相似文献   

10.
幸福生活     
韩贺彬 《中国监察》2010,(10):61-61
他蹲在监舍的一隅,望着铁窗外的斜阳,想起了小时候的一幕:夏日浓荫下,几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围坐在一起,正发挥着最大的想象力,猜测着政府大院中的官员们,早餐都吃些啥东西。  相似文献   

11.
全说袁庭长清正廉洁,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从袁庭长家出来,我想,这年头,谁不知道钱是好东西,何况,袁庭长的宝贝儿子在上大学,正缺钱花呢!在这小镇上,我也算有脸有面的人,可这回竟被二和尚告了,为啥?为一颗树。二和尚父母早逝,无人管教,他不学好,整天二流子似的,还偷人家东西,被抓进大牢。出来,又偷,又进去蹲监狱。都32岁了,还光棍一条,连我这做邻居的都难为情。去年,我新建个饭店,他房旁的树枝影响我的建筑,我便将树砍了。那时他在劳改农场,当然没法打招呼。今年5月,他一回来,就告我,要我赔偿损失,说什么那棵…  相似文献   

12.
鄙夷的目光     
在国外不时会遇到鄙夷的目光,其原因不仅仅是文化有差异,而且还有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第一次遇到鄙夷的目光是有一次上邮局。在南非公共场所如邮局、商店、银行和自动存提款机前有时是要排队的,而且有专门的用红丝线围起来让人排队的围栏,离柜台和机器还有一米的隔离线。我去邮局发信,也注意到了排队,但想问一问我住的地区的邮政编码,以为这没关系,就直接走到柜台前问了一位职员。职员告诉了我,但我转过身来继续排队时,发现了一些异样的眼光,有  相似文献   

13.
黄小平 《政府法制》2012,(23):37-37
陀螺、火把和珍珠,这三者看上去似乎不相关联的事物,为什么把它们摆放在一起呢?那是因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陀螺、火把和珍珠这三样东西对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给我以鞭策,给我以战胜黑暗、痛苦和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公民与法治》2013,(16):48-48
早上起床照镜子.发现自己和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了。抛歼长相上的细微变化,我说的不一样是神态f:面的不一样,我对着镜子暗自想:怎么变成了这副冷酷嘴脸。后来我花了5分钟时间细细想了一下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想到了几件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监察》2010,(24):62-62
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最近,我参与查办了几起重大案件,涉案金额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金条、手镯、古玩玉器、名牌手表等奢华之物也有很多。我曾问过一位贪官的家属:"这金手镯你戴过吗?"她回答说:"只在家里试过一次,从来也没敢戴出过家门。"她的回答让我感慨万千。我在想,人这一辈子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吗?人的欲望就没有止境吗?一次偶然经历,让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法庭内外》2009,(8):58-59
法官: 我大学毕业后,被一家钢铁公司录用。我的主管黄某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已婚男子,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业务技能以及对我大哥哥般的关照,深深吸引了我。为了他,我付出了作为少女最宝贵的东西,先后三次为他做了人流。在我第四次为他怀孕时,一位学医的闺中密友提醒我:再去流产,担心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拥抱自然     
何为自然?我查了辞海,其解释是:天然的,非人为的。苏轼《定惠院海棠》诗:“自然富贵出天资,不待金盘荐华屋”。此解释足以说明,天然的、非人为的东西.是最为宝贵的。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大多东西是人为出来的。在农村,  相似文献   

18.
《法庭内外》2009,(2):60-60
法官:1个月前,我参加一个同学的婚宴。同学相见,格外亲切,大家划拳斗酒,好不高兴。由于划拳输了,我只得将桌上的半瓶啤酒一饮而尽。突然,我觉得喉咙一阵刺痛,似有被什么东西卡住一样,十分不舒服。我马上打车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后告诉我,我的喉咙被一细铁丝卡住。当天晚上,医生就为我动了手术。我在医院躺了足足一个星期,花去各项费用4000余元。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有些普世的东西并未改变。其中包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和对政治清明的憧憬。期盼和幢憬存在的前提是客观对象的稀缺。就政治生活而言,其廉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通大众生活的安康和幸福。一个国家的廉政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其民众幸福指数的高低。中国的廉政文化怎么样,需要用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20.
晓德 《政府法制》2008,(14):33-33
巴基斯坦把储备帐篷都给了中国 “我父亲告诉我,当全世界都遗弃我们的时候,中国人把最好的东西自己不用,送给我们,我们才打败了侵略者。我愿意捐助一切,愿意去救人!”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而类似的表态在巴基斯坦人中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