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事诉讼中,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由于过失或者故意行为,致使对方不能举证。法院应当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调整对方的有利制度,导致证明方案行为的承担人会产生不利的后果。那么,为了能够切实的落实诚信原则,对当事人之间进行公平的细则划分。民事诉讼当事人,如果由于过失行为致使证明妨碍。则应当类推适用,因故意造成证明妨碍进行制度上的制裁与惩罚。法院针对一方当事人的证明妨碍行为,应当自由心证,对其进行载量与拟制,从而维护好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公平、公正。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法理基础进行深度的研究,从而有效的发挥证明妨碍制度的价值效果,让民事诉讼的证明妨碍制度更加突出公平、公正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法没有禁止的作为也可能产生损害性的后果。因此,国际损害责任逐渐成为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阐述了国际损害责任的内容,分析了其性质,并对于国际损害责任相关的法理基础的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看法。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人工智能已日渐成熟,相应的就有许多违法分子利用智能机器犯罪,因此我们应对其追究刑事责任。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犯罪行为,对犯罪者进行刑事惩罚,以智能机器承担刑事责任为中心,建立刑罚体系。在未来,必须重新制定刑罚体系,将人工智能犯罪扼杀在摇篮里。  相似文献   

4.
宪法隐私权的法理基础是维护人格尊严的,是保护个人隐私和促进个性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隐私权俨然已成为国际社会以及各国家普遍承认保护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始终一直存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中,经济转型对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矛盾更加严峻,融资约束的因素更多。在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民间对中小型企业面临的约束问题表现在多方面,金融体系结构不平衡带来的限制,在市场经济高度集权的影响下,导致融资渠道滞后,使得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融资,在信贷配给中形成了融资的缺口,增加了银行的贷款压力,加剧了民间融资的约束力,使得开展关系型贷款缺乏有效的市场主体和监管机制。信用环境缺失和信用知识体系不完善的约束制度。经济模式下,市场转型过程中,法律直接影响了市场规则的实践路径,助长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忽视法治不讲诚信的风气,从而引起民间融资的难度加大,金融征信行政中心和商业征信系统滞后加剧了民间与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加剧了民间融资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新课题。在信息时代,准确把握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已经成为执政党统一思想、提高效率、联系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行政治民主的基本条件。因应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推进执政党自身、社会公众和执政党员三大要素的交往与互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起步于村务公开制度的推行,在加入WTO组织后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些地方相继出台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7年5月4日,第一部国家层面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①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理论基础是制度建设的基石,本文从知情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透明政府理论等入手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郭玉 《法制博览》2024,(12):12-14
教育惩戒是正面管教的必要补充方式。教育惩戒权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作为约束工具引导教育的一种权利,但现实中却出现由于对教师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的规制导致大部分教师不愿用、不敢用的极端化局面,因此考虑从权利谦抑的法理视角进行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情理与法理相互联系紧密,彼此支撑。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却仍会出现情理法理难以两全的局面。公众评判案件结果的好坏往往与自身的教育程度、价值观念和身处环境相关。合法但不合理、合理但不合法,是情理和法理的主要冲突表现形式。现代法理和我国传统的情理观念的冲突,关于新生事物的立法滞后,法官职业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大部分民众法治观念法治思维的欠缺是情理与法理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将我国传统情理与立法情况相结合,在现代法治精神与原则的底线上,做到良法善治;在司法上,法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法治原则,同时要兼顾案件判决结果的社会效果;民众也需提高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10.
於兴中 《南风窗》2012,(26):96-97
权利不是由法律创造的,但是权利的实践却是以法律为转移的。权利的最终实现并不在于法律,而在于权利持有者是否有权利意识去行使权利。个人来做主权利的主体是个人,因此权利主体的自主性即指个人的主体性。个人作为权利的承担者,享有对自己权利的决定权。对某种权利的行使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由决定,不受制于任何其他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