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作为人类探索和实践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之所在,让人为之努力和奋斗。获得幸福,不能重功利轻道义、重个人轻社会、重享受轻奋斗、重索取轻奉献,幸福需要理想信念作支撑,具有可持续性、群体性,只有常学习、懂感恩、能包容、心简单、会比较,才能在人际关系、性情培养、思想境界等方面全面培育幸福的源泉,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幸福从来就是相对的,它是个人进行社会比较的结果。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比较范围不断扩大,且上行比较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差距的迅速扩大及与之相伴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泛滥,导致越来越多的国人在享有比以前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不幸福感。公民幸福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在努力减少公民之间过大差距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社会平等、公正、公平。由人组成的政府不可避免地带有与人的本性相类似的自利性,政府自身主导的公平公正改革也必然遭受到重重阻力。如何建成具有更多公共性的政府,为公民幸福提供坚实基础,是我们在幸福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激励机制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公安高校教师的激励应建立在对教师人性假设基础之上,不同的人性假设,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应从经济人、知识人、政治人和社会人等人性假设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以期更加适应公安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诞生的历史情境,马克思恩格斯把解放全人类和为劳动人民谋取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生产关系状况的基础上,认为造成人的不幸福的直接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指出只有在人类解放获得自由发展的时候,才会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和以往历史上曾出现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是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幸福和追求幸福的科学幸福观,它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植根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本质、活动规律之上,把幸福的实现路径具体化、历史化。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创造幸福需要实践活动、以集体主义为着眼点、人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能力,是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劳动是幸福实现的源泉、消除异化劳动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实现幸福要对旧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幸福的基本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具有区别于其它幸福观的显著特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索取享受与奉献创造的统一,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是研究幸福问题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为当代人们理解和追求幸福提供正确指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提供理论支撑,为当代幸福中国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6.
功利主义伦理学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密尔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密尔在其论证中论述了有关"什么是幸福"、"什么人可以获得幸福"、"怎样获得幸福"以及"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的关系"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今天对我们仍有诸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理论意蕴的探索可从四个方向展开:从以人为本的幸福主体维度,阐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层关系中的幸福思考;从唯物辩证法的幸福认识维度,阐述其对西方幸福思想的批判,对中国传统幸福观念的扬弃和对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幸福实践维度,阐述需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奋斗劳动中追求幸福;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幸福旨归维度,阐述其理论最终落脚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相似文献   

8.
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大众幸福。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其实现需要实在的外部条件,其中最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导、社会多元提供的公共服务供给。本文通过探讨幸福特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联系,旨在为政府改善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振纲 《理论前沿》2005,(13):43-45
本文在分析人的需要,人类的行为活动目的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人的需要是人性和人的本质体现,是对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其内部环境和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外部条件稳定的要求。文章根据员工特有的职业活动所形成的需要特征和积极性的特点,讨论了如何运用激励理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几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民生为大;民生问题,幸福为本。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已经从经济发展提升到增进民生幸福的高级层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幸福。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应该和正当的规范意识和行动指令,可以说本身就内含有民生与幸福的因子。人道、民主、公平的伦理原则应成为民生幸福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立场。  相似文献   

11.
激励是指通过了解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 心理活动过程,亦即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人是领导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人的积 极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是由受需要所制约的动机所推动的,是受一定形式 的激励所激发的。激励是领导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创设与人的需求相适应的外在诱 因,是激励工作的切入点。因此,领导者要做好激励工作,必须遵循 “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满足需要与承担义务相结合、满足需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 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等领导激励的基本原则以及掌握好需要激励、工作激励、目标激励、榜样 激励等领导激励的基本方法,注重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这 是有效激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是以人和人的生活为中心的世界,生活世界的观念实质上是探讨优良和最幸福的生活的观念。作为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法律,通过法律中人之形象——“幸福人”的建构,可使法律的幸福价值彰显。“幸福人”的形象在法律上是一个总括性假设,是诸部门法的人之形象的诸多特性的集合呈现,宪政上的幸福是在否定性的宪政框架上,意欲通过立宪制度保障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宪法上的幸福规定的抽象性极具丰富的概括性内涵,具有广阔的权利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需要是人的客观心理状态,与其社会身份相对应,当代大学生需要体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表现在求知和成才需要、创新需要、政治需要、尊重需要和社交需要几个方面。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层次和性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采取相应的引导、管理和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指个人在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提升煤矿职工群体的"幸福指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煤矿管理方正视职工利益诉求,主动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要求,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妥善处理好多方关系。只有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努力,提升"幸福指数"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 ,而动机是由欲求和需要引起的 ,经济犯罪需要结构具有个人欲望脱离客观现实性、个人生理性需要的不合理性、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矛盾不可调和性等特点。经济犯罪动机的形成也经历了萌发、过渡、定型、消失四个阶段。对此 ,我们应从主观方面和综合方面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劳动幸福论。他认为唯有"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人类幸福的唯一源泉。幸福是社会整体良好状态的体现,是人们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特征,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异化劳动",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不是幸福,反而是痛苦。另外,马克思的幸福论也是一种全人类的幸福观,也就是幸福并不仅仅指个人的幸福,而是全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伦理学中,幸福是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英国近代功利主义思想家密尔继承、发展了边沁功利主义幸福论,修正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最大幸福原则。首先,通过幸福是可欲的推导出普遍幸福是可欲的,得出幸福是唯一可欲的结论。其次,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处理、人的社会情感两方面论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人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人的需要须持续不断的激励才能得以实现,人需要的不断实现,促进了人才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要实施人才战略,必须创新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人的潜能,保证人才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目标的完成,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一、激励机制创新的必要性。激励是指管理者以认识和理解员工、下属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的内容和特性为基础,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其…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现代人道德生活的状况,现代人的道德目标应该包括四个统一,即德行与幸福的统一、个人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民族主义与天下主义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更是每个人的幸福之梦。幸福的生活期望往往与贫困的生活现状呈背道而驰之势。贫困不只具有物质贫困的一面,在现代民主社会之中,精神的贫困亦让我们担忧。贫困与权利、自由息息相关,而没有自由、权利的幸福生活就像"空中楼阁"岌岌可危。"中国梦"的实现道路,是带领人民走向脱贫致富之路,是引导人民迈向自由自主之路,是携手人民奔向幸福至善之路。"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凝聚国家、社会、个人共同的力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