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14,(12):20-24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当天下午,毛泽东在寓所会见了尼克松.在交谈中尼克松对毛泽东说:“我读过主席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国家,改变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孔德生 《党史博采》2002,(11):13-14
毛泽东与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在1961年前从未谋面,也没有直接的交往,但他们在很早以前就彼此知道对方了。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作为伪“满洲国”的战犯被从苏联引渡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对如何正确地处理战犯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像溥仪这样的曾经在历史上在世界上有过重大影响的特殊战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道:我们连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一生与外国交往中,与苏联交往的历史最长,关系最深,恩怨也最多。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的苏联观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毛泽东对苏联怎么看?为什么会这么看?他的苏联观发生变化的原因何在?这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一.历史的恩怨对建国以前的中苏关系,毛泽东有个总结性的看法,即苏联“有四个好”,也有“四条错误”,“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①1956年9月,毛泽东在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话时指出:“苏联一般来说,总的是好的。他们有四个好:马列主义,十月革命,主力军,工业化”。②在毛泽东眼中…  相似文献   

4.
中央领导提出“拜师”请求 194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在介绍中国情况的报告中,刘少奇提出苏联帮助中国的一些具体方式,其中就包括“由中国派一些参观团来苏联参观与学习”. 当时,斯大林几乎答应了中共代表团提出的有关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所有要求.毛泽东对此十分满意,并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实行完全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外交方针.而且,毛泽东在7月25日给刘少奇等的复电中也提到了赴苏参观团的问题,指出:“同意在目前就开始派遣各种参观团到苏联去参观和学习各项经验.”  相似文献   

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步形成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即推动东起美国、西至西欧的国家结成制约抗衡苏联的统一战线.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央就对南斯拉夫的政策作了180度的大调整,邀请铁托访华.之所以能作出这样大的决策,是因为1975年毛泽东主席会见南斯拉夫总理比耶迪奇时,赞扬“铁托是铁,不怕苏联压迫”,并问候铁托总统.改善中南关系,符合毛主席联合一切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量的“一条线”战略.因此,中央决定邀请铁托率团访问中国.中方给了铁托一行破格的、热烈的欢迎.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去机场迎接.天安门广场上的欢迎人数由原定的4000人增加到10万人.  相似文献   

6.
“勤俭办外交”张闻天在外交战线十年的工作实践中,历来反对对外工作中的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主张礼宾工作要简单朴素。还在1953年4月从苏联回国述职时,他就曾向毛泽东主席建议,以后每年的“五一”和  相似文献   

7.
路遥 《湘潮》2005,(3):45-45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多次明确表示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既不曾访问过苏联也没有访问过东欧及东南欧各国。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也只访问过苏联一个国家,东欧及东南欧各国依旧不曾访问过。作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首脑人物,毛泽东真的疏于出访?其实不然。建国前精力十分充沛的毛泽东是非常愿意出访外国的。他尤其重视通过出访人民民主国家去借鉴他们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利于推动新中国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早在1947年初,毛泽东就一再要求访问苏联和东欧、东南欧一系列国家,但是都被斯大林一…  相似文献   

8.
1960年5月8日、9日和10日,《人民日报》和国内各大报都在第一版以半版篇幅刊载新华社关于毛泽东主席在郑州接见外国朋友的报道和照片。新闻稿是熊向晖起草的,毛主席作了3处修改。其中,第一段原文是,“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主席因掉了“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几个字。加上“在自己的工作中”;还圈掉了“伟大”两个字,把这句话改成“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主席改完后,将稿子交给熊向晖,并问你有什么意见?熊说,后两处,主席改得非常好,只是对第一处的修改不理…  相似文献   

9.
哲人毛泽东     
刘火雄 《党史博采》2013,(11):11-17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由此正式开启了中美之间的“破冰之旅”。当天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尼克松、基辛格等人.互致问候后,毛泽东对尼克松笑谈:“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说是我们几个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问题。”“我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我读过主席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尼克松答道。在随后的会谈中,毛泽东几次对客人表示:具体问题可同周恩来总理谈,我只讨论哲学。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也急需得到外部的支持。为了使新生的革命政权能尽快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毛泽不决定出访苏联,以求得“老大哥”的支持。 共和国最高领袖首次“出洋”,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而国民党“保密局”也闻风而动,双方在中苏铁道线上展开了一番生死较量。 (一) 1949年 11月的一天,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正在商谈出访苏联的有关事宜。 “恩来呀,我看现在我到苏联去一趟比较合适了。” “12月21日是斯大林同志的70寿辰 。他60岁寿辰时主席在延安不是还写了祝贺他生日的文章吗?” “是啊,一晃…  相似文献   

11.
一、新中国建国前夕的斯大林和毛泽东1949年5月初,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苏,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并代表毛泽东前去与斯大林会谈.师哲作为翻译随刘少奇一同出国.开国前后,师哲在毛泽东身边担任俄文翻译,离休前是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局长兼外文出版社社长.关于那段历史,无疑他是“活资料”了.开国前,毛泽东曾多次对刘少奇说过,成立政府的事不要着急.我不是当过江西瑞金的苏维埃主席么,后来主席还是当不了,不仅当不了,还一口气跑了二万五千里.  相似文献   

12.
叶飞,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洪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一位威震敌胆、战功卓著的骁将。 在许多重大关头,毛泽东想到了叶飞,倚重于叶飞;叶飞也深深领会统帅的意图,不负重托,他们彼此理解、信任,配合默契。他与毛泽东是“先知心而后面识”。解放初期,叶飞与苏联顾问因为福建前线的战略部署问题发生争执,苏联顾问向毛泽东告状,说叶飞是“英美派”,“此人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9日,即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出兵的第一天,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的作战”。  相似文献   

14.
曹春荣 《党史博览》2011,(11):14-18
普遍认为.1931年至1934年(其时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扎瑞金,史称“瑞金时期”),是毛泽东身处逆境的时期。此时他虽然担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却是个有名无实的“加里宁式”(加里宁:俄国革命家,从十月革命到去世,一直是名义上的苏联国家元首)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一 1971年10月4日,叶剑英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这封信在以往诸多出版物中均为传抄的片断资料且多有错漏.广州叶剑英史料研究会保存有这封信的手迹影印件,现将其公之于众,以利于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 信封上有叶剑英“呈主席阅示”和毛泽东圈阅及“总理阅,交汪存”的笔迹.汪,即汪东兴.  相似文献   

16.
桑顶·多吉拉姆是西藏著名桑顶寺第十二世女活佛.1955年春,她参加“西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在北京怀仁堂她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笑着问她:“你多大年龄了?”她红着脸回答:“14岁了.”毛泽东又问:“你的寺庙在哪个地方?”“在浪子卡,羊卓地方,叫桑顶寺.”她刚说完,朱德问道:“是不是在羊卓雍湖边?” 多吉拉姆惊异了,住在北京的大领导对遥远的西藏竟是那么熟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还和她一起合影.佛教讲究福分.她感到莫大的幸福,觉得佛祖的授意,跟着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的中央领导人多乘坐苏联造的“吉斯互用“”、吉斯115”高级轿车。毛泽东坐的是一辆黑色的防弹“吉斯”。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坐过这辆车,回国后,斯大林把它送给了毛泽东。1971年9月,毛泽东南巡时,洞悉林彪政变阴谋,他返抵北京丰台后,正是这辆“吉斯”载着他一路平安地回到万寿路住所。  相似文献   

18.
四清运动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运动实际上是“四清”运动的预演 ;在国内 ,因对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应对 ,党内高层产生了意见分歧 ,导致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 ;在国际 ,中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 ,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已经变修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周边形势的紧张 ,使毛泽东加紧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 ;再加上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从而在全国开始了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政治运动 ,即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19.
一、援外作战: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援越抗法战争。1950年1月,印度支那共产党(次年改称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访问苏联,与斯大林和当时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商讨有关越南革命的重大问题。2月,胡志明向中  相似文献   

20.
1969年12月6日,毛泽东正在中南海游泳池里等候着周恩来的到来.从1964年开始,苏联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并制造大量流血事件,中苏边界形势恶化.珍宝岛事件以后,毛泽东越发意识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重新展开一种足以与苏联抗衡的外交攻势,从而才能有效地挫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集团的军事扩张.周恩来到游泳池后,了解到毛泽东此时正在为中苏边境问题劳神.毛泽东表示:“俄国的问题总要解决的嘛.世界上各国的问题都总是要解决的嘛.”他对周恩来说: “如果中苏之间的边境冲突,当真要酿成一场战争的话,那么也许会引起原子大战.如果那样一来,就不能不有所准备.中国的原子弹只有这么大(毛伸出小拇指),苏联的原子弹有这么大(毛伸出大拇指),美国的原子弹有这么大(毛又伸出另一个大拇指).它们两个加起来有这么大(毛把两个大拇指合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