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经常为孩子上学、吃饭发愁的农五师九十团残疾职工张明金,脸上总是愁容满面。而今,他不再东挪西借了,每季度都能领上低保金,脸上充满了笑容。他激动地说:“是低保支撑了我们全家,如今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张明金是1993年来疆的河南支边青年,夏天种地,冬天利用木匠手艺揽些木工活。正准备大干一场时,灾难接踵而来,先是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农一师三团工会、计生协,为23位贫困母亲提供资助金23万元,给力贫困母亲脱贫致富,使她们逐渐走出了困境,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相似文献   

3.
荐书     
正《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1960年至1965年是个极为特殊的时间阶段。这时,中国刚刚经历了风卷残云的大跃进,又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严重恶化,致使中国进入了百般困境之中。《走出困境》一书全面翔实地讲述了这一时期,周恩来不辞辛劳,殚精竭虑,着手制定八字方针,努力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和方法。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舞台上,他发挥了使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段充满坎坷与挑战的征程,只有那些怀有执著信念与追求的人,才能从中走出精彩、走出辉煌。宁夏正鑫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立新以3000元借款创办米面加工厂起家,历经20多年,到今天拥有7500万元固定资产,他凭借着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实干精神,以一个企业家的睿智与胆识,引领宁夏正鑫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迈上了快速发  相似文献   

5.
庞倩  李曦珍 《求实》2013,(Z1):292-294
<正>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中身残志坚有着特殊情感的作家,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将小说与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相结合,写出了伤残者的真实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却超越了伤残者对自身的悲观情绪。他的文字由于有自己亲身的体验,因此贯穿着一种温情,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他创作的《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存在意义的寓言故事。陈凯歌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中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影片往往喜欢借助寓言故事表达象征意味,将历史的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微观相融合。  相似文献   

6.
在花果飘香的金秋季节,两当县太阳乡火神庙村村民田志刚心里乐开了花:在乡干部的扶持下,今年他饲养土鸡1600只,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 家里添置了VCD、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刚脱了贫的他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在太阳乡,像田志刚这样通过乡干部帮扶脱贫,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户还有70多户。他们说,干部出资,群众致富,是共产党的干部让老百姓过上了好生活。太阳乡位于两当县北部偏远的深山林区,土地贫瘠,交通信息闭塞,经  相似文献   

7.
1996年,内江市中区乐贤镇农机站的经济效益不好,共产党员、聘用干部黎明每月仅能领取100元的生活费.他的两个子女都在读书,家境非常窘迫.为了走出困境,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借钱买了10头猪饲养.起初,他不懂养猪技术,对疫病防治更是一窍不通.  相似文献   

8.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余钱,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  相似文献   

9.
今年38岁的毛建新是黑龙江阿城市的下岗职工,妻子继他下岗后不久也没了工作。为了供儿子上学,毛建新蹬三轮车打工攒钱。在一次事故中他的左腿被撞坏,康复后再也不能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家三口因此陷入深深的困境……在阿城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一帮一”扶贫帮困活动中,组织部的全体同志捐款2000元,帮助毛建新买了一台微型车,搞起了营运;帮助他妻子摆起了粥摊,每天也有了固定的收入。如今,毛建新一家已走出了困境。张军文摄影报道夫妻双双下岗 困窘不堪 扶贫帮困结对 柳暗花明@张军文  相似文献   

10.
政策顾问     
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再次提高民政部、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从2006年1月1日算起,再次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残疾军人(含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的残疾抚恤金、烈属(含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的定期抚恤金、“三红”的生活补助标准,平均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30%、18%和18%。这是1998年以来的第8次提标。调整后,一级因战、因公、因病残疾抚恤金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14560元、14040元、13570元,在2005年这一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11200元、10800元、10440元。居住在城镇的烈属的定期抚恤金标准为每人…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到比尔·盖茨的一篇博客。他在博客里认真介绍一本叫做《生活由你创造》的书。他对这本书充满好感不仅自己读了,他的妻子梅林达也读了,他们还打算和已经成年的孩子一起读。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先天的身体残疾,使他以坚强的意志面对生活,他就是农九师一六八团北区六连残疾人张新国。今年37岁的张新国给自己人生的定位是":虽然我的身体残疾了,但我要做到自强。"几年前,父母先后去世,张新国跟着家在七连的姐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节,中江县凯江镇小南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唐玉萍和社区干部到去年底刚刑满释放的一个青年家中走访,唐玉萍将300元补贴交到他手中,并鼓励他要有重新生活的勇气。紧接着,唐玉萍很快为他申请办理了医保,还帮他联系了一份工作,自食其力的生活让青年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阴霾。  相似文献   

14.
"夫妻在一起是一种责任。"就是这一句朴实的话语,让这个不幸的家庭走出了困境,更让这对患难夫妻感情更深了。席诚和郭乾招夫妻俩是二师三十团园林二连的职工,夫妻两勤劳、善良、朴实,有一个懂事的儿子,他们的生活像所有幸福的家庭一样,平静、平淡却暖意浓浓。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而让人留恋,无情的病魔却  相似文献   

15.
作者:朱光斗定价:26.00元作者以满腔的热情,讴歌了雷锋以及我军英模人物和英雄连队,成功地塑造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形象。在他的数来宝作品中,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大部分作品都能够找到生活的原型或对生活有感而发的。  相似文献   

16.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人们传颂着这样一位身残志坚、为建设现代化能源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他就是被称为"草原保尔"的伊敏华能东电有限责任公司供电局调度长贾克彬。1987年5月21日,贾克彬在工作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触电事故夺去了双手。手术后,他的左臂三分之一截肢,右手5个手指被全部截除,腹部和双腿疤痕累累,头部、脸部也留下了明显的伤疤。面对险些丧命的打击和残疾的身躯,当时年仅34岁的贾克彬悲痛欲绝,他躺在病床上,目光呆滞,反复自问:"今后如何生活呢﹖"贾克彬陷入了困境,无力自拔,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想一死了…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企业是实施科技进步的主战场,是科技进步的需求受益方。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粗放、用人多、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不仅要着眼于当前扭亏增盈、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瞄准科技进步的长远发展目标,围绕合理组织生产,加快技术改造,改善设施装备,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新议矿务局局长即庆田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他们走科技兴局之路的成功经验和深切体会。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虽然他已经37岁了,但岁月似乎特别偏爱那些生活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人,这位失去双腿的残疾青年,在家电维修行业,用双手描绘着自己美好的生活。 何海1967年10月出生在农六师一○二团一个普通职工的家庭,一岁半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父母想尽  相似文献   

19.
正在保定市涞源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里,自身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张胜利,没有学那些所谓的富豪一掷千金,而是把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16年来,他像对待家人一样,义务赡养和救助了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130多位孤寡老人、残疾和智障病人。张胜利一家三代十几口人,与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院子里,吃一样的饭菜,住一样的房屋,有病时给他们医治,有困难时帮他们解决,夏有单衣,冬有棉衣,俨然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由于张胜利的大爱情结,2011年,他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16年来,在这个幸福院里,张胜利先后收养了130多位残障人士,为70多位老人养老送终。目前,在幸福院  相似文献   

20.
如今,在农六师奇台农场-0八社区的各行各业中因自主创业被传为佳话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农场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残志坚,用智慧和双手实现着自己人生的价值,创造着骄人的成绩.美发师:陈刚在社区,一提起"同心美发店",许多人都会把店主陈刚夸赞一番.今年34岁的陈刚,小时候因为一场灾难的降临,使他落下了腿部残疾.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喜欢给自己加压,总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的人.前些年,陈刚去南京用一年多的时间学习了美发手艺,回到团场后便开了一个美发店.起初,他的店里顾客不多,可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每个上门的顾客都细心服务,直到他们满意为止.渐渐地,大家认可了他的手艺,生意越来越火了.如今,陈刚的孩子已有5岁了,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他的生活有滋有味,越过越红火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