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每当提及“黄埔”二字,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广东的“黄埔岛”,想到黄埔岛上的“黄埔军校”……。如今,“黄埔”这两个字响遍海内外,不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报章上,人们都会不时听到,常常看到。是啊,“黄埔”这两个字,的确铸就了太多的情感,牵涉着太多的情缘。而我,作为黄埔后代,一遇事,总是“陷”在“黄埔”之中不能自拔。我的父亲李仙洲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学生。他是黄埔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之一(1894年生人),所以黄埔同学大凡称他为老学长。据父亲回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接见他时,也称他为“大哥”,并讲:“李大哥是山东人,我记得…  相似文献   

2.
项城祖籍之旅袁家骝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儿子。在袁克文的四个儿子中,他排行第三,我称他“三伯”。他生于1912年4月5日,是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籍华人。1973年,他和夫人吴健雄第一次回国探亲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那时周总理称袁家出了三个“家”:祖父(袁世凯)是政治家,父亲(袁克文)是文学家,你(袁家骝)是科学家。现在,袁家后人中又有了共产党员,你们袁家真是一代比一代进步了!为了迎接袁家骝第一次回祖籍项城探亲,河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特意派一负责同志到周口布置接待方案。当时的地委书记找我谈话,叮嘱我:“袁家骝、吴健…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恰逢父亲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90年前,年轻的他投身到黄埔军校这所革命的大熔炉中,哺吮爱国革命的精神,吸取团结奉献的理念.在尔后的人生征途上,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周恩来总理挽戴安澜将军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既是对父亲的高度评价,更是对黄埔精神的赞颂.  相似文献   

4.
曹景滇 《黄埔》2020,(3):45-52
我的父亲曹艺(黄埔6期生)于2000年8月21日去世,享年92岁。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他老人家遗物时发现,在他珍藏重要物品的书橱抽屉里存放着一大摞摆放整齐的信件和数十期《江苏黄埔》杂志。这些信件全是省、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议及活动通知,还有省、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文件,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摆放着。《江苏黄埔》杂志也按时间顺序一期不漏地排列着。  相似文献   

5.
父亲陈赓去世时,我还在上小学,对他早年在黄埔军校的经历知之甚少。在我母亲后来整理父亲的资料和协助撰写他的传记过程中,我才逐步了解到父亲早年在黄埔的一些经历。尤其是我到部队以后,随着对中国革命史的学习,才对父亲在黄埔军校的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当年,父亲是抱着报效国家的目的进入黄埔军校的。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时,为培养革命的青年骨干,父亲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带领部分进步青年离开广东陆军讲武堂,率先考入黄埔1期。  相似文献   

6.
4月28日,原广州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曹云屏在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言久等人的陪同下,到安徽省黄埔同学会参观并与部分黄埔同学子女晤谈。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郭敏看望了曹云屏一行及在座的黄埔亲属们。曹云屏的父亲曹渊,是黄埔一期生,安徽寿县人。北伐时任叶挺独立团营长,于1926年9月攻打武昌时牺牲,年仅24岁。曹云屏对黄埔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随同他来皖的曾庆榴教授(原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搜集黄埔同学的资料。聚谈中,黄埔亲属共同缅怀了曹渊烈士的功绩,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由衷敬意。表示今后…  相似文献   

7.
我和我周围的黄埔同学都爱说“《黄埔》杂志是我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这句话,这是肺腑之言。我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从她创刊那天起,90多期了,我一期也没有拉过。《黄埔》杂志确实成了我的精神寄托。从杂志中,我看到我失散几十年的同学,与他们重新建立了联系;还看到大批同学当年学习战斗的勃勃英姿;也看到他们今日虽然霜染鬓发仍奋斗不止的身影。作为一名黄埔同学,我真为他们也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黄埔同学的天职就是实践先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如今,我们二十几期以前的同学大多步入耄耋之年,但身…  相似文献   

8.
《黄埔》2005,(1)
1978年7月15日,旅居美国纽约的黄埔一期学生贾伯涛,曾给时居上海的黄埔二期学生胡靖安写一信,拟由其女贾丽妮回中国大陆时带给胡,惜贾丽妮“当时无处投递”,遂将此信“一直珍藏在身”,随时准备“见到胡氏后裔”。2004年6月,贾丽妮应邀从美国返中国大陆,参加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活动。恰遇黄埔二期学生胡靖安夫人胡严淑铭,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在相隔26年之后,亲手将信交与胡严老。是时,信的两位当事者早已作古,可想而知,他们在黄泉“见面”,该是多么地激动!随后,贾丽妮又从美国给本刊总编致信,表达其怀念父亲、热望中国统一的心情。同时,特别以“2004年6月16日”的时间,给其父写了“一封晚写了26年的家书”,“细诉心声”。不难想象,当其父看到这封信之时,他又该多么地欣慰!三封信不仅表达了黄埔学生之间的友谊,更反映了他们及其后代对祖国的一片赤子情怀。  相似文献   

9.
温世仁一生忙着造福人群、贡献社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反而少之又少,不过对温家来说,温世仁仍是家族中最大的支柱,不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他们体认出,温世仁不但是自己的兄长,更是许多人的兄长,是自己的父亲,也是许多人的父亲。温太大吕萱(来春)更是将温世仁当作英雄崇拜了一生,相伴28年的岁月中,两人甚至只吵过一次小架。如今温世仁虽辞世,“但想到他的梦想,我常常忘了他已离我而去,仿佛他仍奔驰于某个地球角落,为当地贫穷的人许梦”。温世仁因父亲早逝,早年与母亲共同扛起家庭的负担,因此在弟弟们的心目中。“大哥不只是大哥,他还兄代父职,…  相似文献   

10.
王昭建 《春秋》2012,(5):8-17
王耀武是国民党军队著名的高级将领之一.长期被蒋介石信任和重用.成为黄埔系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因此.在山东长期流传着“三李(指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皆系黄埔一期学员)不如一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李默庵将军诞辰100周年,回想我家几代人曾与他交往的经历,我更加缅怀这位老前辈。李默庵将军是湖南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血战沙场几十年,战功卓著,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位著名的爱国人士。由于我的叔祖父段霖茂(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在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所辖的第九十八军任军长,我的二姨父杜心如(黄埔一期毕业)亦是湖南人,因此,我的父亲段德峻(后更名德怀,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毕业)在抗日战争期间便与李默庵将军相识,称他为叔叔。后来,我父亲回安徽地方工作,从此,我致)在我的求…  相似文献   

12.
爷爷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这是我一生最以为荣的。但我出生时,爷爷却已经走了,这自然成了我一生最大的憾事。父亲很少提起爷爷,哪怕是清明一起去八宝山,父亲的表情也始终是严峻的,我们只能默默诉说自己想说的话。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前夕,父亲才和我有了一次关于爷爷的长谈。那一次,我落泪了,我为爷爷不平凡的一生而感慨万千。去广州,去黄埔,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2004年5月,我终于成行。上午10时,太阳已完全占领了这个城市,我们来到了鱼珠码头,阵阵江风带来了丝丝凉意,也给我带来了一丝惊奇,我原以为这会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可码头边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3.
1970年2月13日,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决定接见出席全国棉花会议的代表。消息一传出,全体代表都沉浸在欢乐之中。这一天,我作为杨柳雪大队《棉区的一面红旗》汇报材料的撰稿人,第一个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2月13日晚7时,敬爱的周总理与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小会议厅接见了出席全国棉花会议的全体人员。首先接见的是山东的与会人  相似文献   

14.
郑琦 《黄埔》2006,(2):36-37
1924年11月30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计有学生456人。他们中出现了一批著名将领。其中胡宗南是黄埔系的代表人物,国内许多报刊、传记、回忆录称他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上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黄埔学生在大陆时期获得上将军衔的仅有一人,那就是陆军副总司  相似文献   

15.
日前,江苏省红十字会接受了一笔特殊的抗击“非典”捐款,捐赠者是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部分会员和黄埔亲属,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只有9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及时向全省广大黄埔同学及亲属发出公开信和倡议。90高龄且长期患病的黄埔十一期谭珉老人,生活本不宽裕,但当他得知省同学会组织爱心捐助活动时,依然托人送来了捐款,尽一份绵薄之力支持抗击“非典”。爱国志士谭嗣同的曾外孙、黄埔一期廖运泽之子廖光伟更是慷慨解囊捐赠1万元。一笔笔捐款体现了江苏省广大黄埔同学及亲属对“爱国革命”黄埔精神的真情演…  相似文献   

16.
征稿启事     
《黄埔》2012,(4):77-77
“生我的是父母,育我的是黄埔!”这是黄埔一期学生李仙洲在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之际,以九旬高龄坐着轮椅重返母校时说的一句心里话。这句话应该也是广大黄埔学子对母校感恩的心声。能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生活,是每一位黄埔学子终身难忘的幸事和骄傲;或长或短的军校生活,给他们此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父亲永远离开我们了。在 195 1年夏天 14岁的大哥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干 (参加军事干部学校 )”离家以后的多数时间 ,我是父亲身边子女中最大的一个 ,所以对父亲的记忆可能比弟妹们要多一些、更细致一些。在悼念父亲的时候 ,我产生了把脑海中关于父亲的记忆一点一滴写下来的想法。虽然零零星星 ,仍希望对后人有所启迪。加入农工民主党  父亲参加农工民主党时 ,我才上小学二年级。长大后我曾好奇地问父亲 :“你为什么要参加民主党派 ,为什么要参加农工党 ?”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早年 ,父亲是一个抱定“科学救国”理想的有正义感…  相似文献   

18.
陈予欢 《黄埔》2012,(6):61-63
蒋介石是中国国民党总裁及国民革命军统帅,陆军特级上将。其军事生涯起源于粤军,纵横天下之军事武力崛起于黄埔军校,被称誉为“军中骄子”之黄埔一期生更系其赖以统军行武的主干力量和看家门将。本文拟以史料为依据,着重整理其与黄埔一期生渊源与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1993年,在中山公园由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的报告会上,我认识了黄埔老人李甦,那年他已经90岁。他说他认识我父亲(我父亲是黄埔军校18期2总队炮兵1队毕业),他们常常一起参加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召开的会议,还常常住在一个房间。就这样,我和李甦的接触越来越多,也渐渐了解到他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历经磨难,但始终热爱国家,坚持为黄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魂归大山     
大哥民政学校毕业后,志愿到离县城要翻越三座大山的山乡作了名乡民政助理员。按大哥在学校的成绩,或者凭父亲的社会关系,大哥完全可以留在城里坐办公室。可大哥固执己见,坚持要到山里去。他说他想去看看大山,领略大山的无限风情。母亲一个劲儿抹泪,倒是父亲尊重大哥的选择:“彬,不行就写信告诉我”,大哥笑笑说,看吧。大哥很快的就来了信。信里说:那里的山好高,路好陡,农民的日子好穷。大哥工作的乡政府是以前的一座古庙,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凹里。乡里仅有一条街,铺着古古雅雅的青石板,街道两旁青一色是又厚又重的木板门,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