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兴德《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的原型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斗故事片《渡江侦察记》,讲的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某侦察连李连长率部与国民党“情报处长”斗智斗勇送情报的故事。该片中李连长的原型是曹兴德。曹兴德,1923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的一个贫农家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到70年代在全国 普遍放映的影片《渡江侦察 记》,使如今的不少成年观众 受益匪浅;如今,作为百部爱 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之一,《渡 江侦察记》在中央电视台再度 播放后,在青少年的脑海中又 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片主人 公——智勇双全的侦察连长 李春林以及他带领的班长吴 老贵、战士小马、侦察员周长 喜,还有当地游击队的女队长 刘四姐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 人物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 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50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渡江侦察记》,反映的是我所在的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27军侦察营的侦察兵们,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之前奉命先遣渡江侦察敌情的真实故事.影片创作的基础——兵演兵的一部歌舞剧1949年9月,第九兵团政治部、司令部根据我们二连先遣渡江侦察和策应我军渡江中的突出表现,授予“先遣渡江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并颁发奖旗一面(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我们二连指战员不仅是侦察上  相似文献   

4.
广大观众熟悉的著名影片<渡江侦察记>,讲述了侦察连长李春林以及班长吴老贵、战士小马、侦察员周长喜,还有当地游击队的女队长刘四姐等为我军渡江作战获取情报的故事.侦察连长的原型--原"渡江侦察英雄连"连长、5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渡江侦察记>时的军事顾问高锦堂,向记者叙述了渡江侦察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1954和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来到安徽省繁昌县,拍摄黑白和彩色故事片《渡江侦察记》。该片编剧沈默君,导演汤晓丹,剧中主要人物由孙道临、陈述和张金玲等扮演。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渡江战役发起前,华野27军先遣渡江大队强渡长江天险,活跃在江南敌占区,并策应大军顺利过江。电影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受命组队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27军组建一支先遣渡江大  相似文献   

6.
电影《渡江侦察记》是军事题材佳作,久映不衰.其中的“吴老贵”更是给读者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修湘同志是当年“先遣渡江英雄侦察连”二排排长,“吴老贵”原型.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共13次.  相似文献   

7.
曹兴德:<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的原型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斗故事片<渡江侦察记>,讲的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某侦察连李连长率部与国民党"情报处长"斗智斗勇送情报的故事.该李连长的原型是曹兴德.  相似文献   

8.
对《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现在30岁以上的人大概不会陌生,但电影中主人公的原型是谁,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笔者在山东省荣成市走访了电影《渡江侦察记》主人公原型齐进虎的家人、战友,查阅了相关史料,了解到了这位著名侦察英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1925年,齐进虎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前密文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在兄妹五人中,排行老二的齐进虎小时候虽然聪明伶俐,但因家境贫困,只读了四年小学。这时,抗日的烽火已燃遍了齐进虎的家乡,村里成立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齐进虎的父亲齐福生担任村农救会会长…  相似文献   

9.
对于电影《渡江侦察记》,大凡年龄在四十开外的人没有一个不熟悉的,无论是旧版(黑白片)还是新版(彩色片),均以其惊险而又富于情趣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这部影片是如何拍摄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呢?本文试就此做一披露。  相似文献   

10.
<正>"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随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问世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上演,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认识的杨子荣是小说、电影和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对现实生活中的杨子荣——当年在东北剿匪战斗中屡建奇功的特级侦察英雄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那么,杨子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1.
正1954和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两次来到安徽省繁昌县,拍摄黑白和彩色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军事顾问是当年的参战指挥员慕思荣和高锦堂。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渡江战役发起前,华野第二十七军先遣渡江大队强渡长江天险,活跃在江南敌占区,并策应大军顺利过江。电影只是这段惊心动魄战斗经历的艺术再现,毕竟受影片时长限制,不可能是战斗经历的全记录。先遣渡江大队在江南的15天,是一段身处龙潭虎穴、一发千钧的惊险战斗经历。  相似文献   

12.
姜风平 《学习月刊》2013,(15):10-10
暑期闲来读书,看到一则旧闻:解放初期,身为中央军委负责人并兼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同志.审阅了青年军人沈默君创作的电影剧本《渡江侦察记》后.觉得写渡江战役只反映一支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意义不大.不值得花费几十万元拍电影.于是指示说:“这个剧本不要搞了.让作者另写一个主题深刻的剧本.”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我看了《渡江侦察记》影片后,对那位机智干练而又风趣幽默的老侦察班长吴老贵佩服得可说是五体投地。真没想到今年8月我有幸采访了他的原型——修湘: 高大而略显清瘦的身材,一张几乎爬满皱纹的长方脸,一身退了色的旧军装,丝毫遮不住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侦察英雄的风采。 1983年,修湘从部队师职领导岗位上离休。刚离休那阵子,他也想钓钓鱼,下下棋,轻松轻松。但不久,一位老首长下今将他召回军区,承担“先遣渡江英雄连”连史的撰写任务。接受任务后,他自费去胶东,用3个月时间走访了8个县、100多个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中国美术馆第一次看到那幅洋溢着浓郁齐派风格神韵的画,并没有看画家是谁。根本不用看。这幅群虾画构图别致,姿态万千,形美神扬,灵动欲出。还用看吗?不是白石大师原作,也是白石大弟子娄师白的墨宝啦!当我看到作者居然是你时,惊讶之情可想而知。因为这名字与我崇拜的电影明星,那个演过《渡江侦察记》、《从奴隶到将军》、《许茂和他的女儿》等十几部优秀影片主角的名字一模一样啊!我并没有多想。重名重姓不足为奇。此后,我在几部大型画册上又看到你白描风格的系列女人体国画作品,现代气息扑面,笔法简洁、准确、老道,背景落墨气势恢弘,浓…  相似文献   

15.
<正>喜欢读书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那时生活在农村,家里穷,陪伴我的是些小人书,《茶花女》、《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百看不厌。后来接触到一本对我人生最有启迪意义的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初看晦涩难懂,进入初中后,慢慢能读懂很多内容,渐渐地爱不拾手。如《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这教会我如何做调查研究,为后来我从事宣传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喜欢读书,但并不是什么书都  相似文献   

16.
1949年4月21日,也就是渡江战役发起的第二天清晨,我所在的27军侦察营二连,在完成了先遣渡江侦察和策应大军渡江的任务之后,奉命急速开拔,为我军解放上海展开侦察工作。而此时,我们全连同志的心里还在惦记着“掉队”的侦察连二排四班的侦察员于奎德。 提起于奎德“掉队”的事,还得从我们先遣渡江时说起。  相似文献   

17.
一咏三叹<红灯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林 《党史博采》2004,(2):33-36
<自有后来人>--<红灯记>的最初模型,由上个世纪50年代才华横溢的沈默君写出 中国经典电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让我们记住了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有著名演员冯诘、张瑞芳、白穆、孙道临和陈述……但是,我们更不该忘记这些电影的编剧:沈默君.1938年沈默君参加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火线剧社,开始了艺术生涯.1951年,沈默君同沈西蒙、顾宝璋一起,根据我军夺取孟良崮战役伟大胜利的真实战例,联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南征北战>,获得华东军区创作一等奖.并于第二年拍成电影.1953年,沈默君独立创作的<渡江侦察记>,获得文化部和华东军区创作一等奖,也被上影厂搬上银幕.  相似文献   

18.
《党的文献》2006年第4期发表了韩国学者金东吉的题为《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的学术文章(以下简称金文)。读罢金文,笔者有几点感想,辄记如下。一、运用历史档案须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关于斯大林是否曾劝阻中共渡江的问题,长期存在争论。自从1994年俄罗斯科学院齐  相似文献   

19.
夜围炉读书,看到一则旧闻:解放初期,身为中央军委负责人并兼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同志,审阅了青年军人沈默君创作的电影剧本《渡江侦察记》后,觉得写渡江战役只反映一支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意义不大,不值得花费几十万元拍电影,于是指示说:“这个剧本不要搞了,让作者另写一个主题深刻的剧本。”正当沈默君烦恼之际,陈毅又召见了作者,并当面收回自己的“决定”。原来,陈毅了解到群众对自己否定剧本一事议论纷纷,并知道作者为创作这个剧本付出了极大的辛劳,而且文艺部门的专家和群众都很推崇这个剧本,他便真诚地认错,检讨自己…  相似文献   

20.
日前,笔者收到上海陈沂老同志寄来的厚厚的一本新出版的书《脚印——陈沂作品选》.全书共分9个部分,近80篇文章,是他30年代、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所写的各类作品的结集;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和不平凡的业绩.第五部分《永生难忘》中的几篇回忆性散文和诗歌《归来》,叙述了周总理、罗荣桓和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古道热肠,令人感动.陈沂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长一职,领导军队文化工作颇有业绩.如《志愿军一日》、《红旗飘飘》、《星火燎原》、《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和《南征北战》等等优秀作品,都是他在位时问世的.毛泽东三次称他为“左派”.可是风云突变.1958年3月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假左派真右派真相大白》,陈沂被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