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亮亮 《今日上海》2014,(11):32-37
这一年多来,王玉珂的大儿子肯定觉察到妈妈有点不一样。王玉珂常常有意识地来到孩子跟前,蹲下身,拥抱他,这种亲密的接触让读幼儿园的大儿子很开心。过去那个事事强势的妈妈,渐渐被这个更懂他、更爱他、更好的妈妈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赞扬和批评是教学管理中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两个手段。然而批评与赞扬相比较,应提倡"三分批评,七分赞扬"。即重在赞扬。有一个初中学生,一天中午,突然想替妈妈做一顿饭。不过,切土豆时,不慎切破了手。"轻伤不下火线",她坚持做下去,不用说,土豆上沾了不少血。妈妈回来了,一看见土豆就火了:"你恶心不恶心啊?土豆沾了这么多血,怎么吃啊?"顿时,她气得哭了。她原想,妈妈肯定会表扬她体帖父母,不怕苦的精神的。丧气之下,她决定以后再也不做饭了。结果,这位妈妈堵住了血,也堵住了劳动的美德。教学和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许多这…  相似文献   

3.
山之子     
一孙勇9岁的儿子孙昊见了生人腼腆得像个小姑娘,写作业有问题都是缠着妈妈给他讲,孙勇倒像个客人似的,他感慨地说:“我这儿子跟我不染(方言:不亲热)。”孙勇的妻子武玉霞说:“他老不在家,这孩子从小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他的警察爸爸像个收不回来线的风筝,...  相似文献   

4.
王爽 《创造》2008,(6):62-64
李黎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在一个展示西藏佛像的黑乎乎的展厅里,一个小孩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怕。”这件事给了他很大震动。当他看着妈妈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走出博物馆的大门,他开始怀疑现今博物馆的陈列方式究竞有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在《中学生》杂志上看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故事的内容: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少年为了将来干一番大事业,整天在屋内刻苦读书,可是他却懒得打扫自己住的小屋。一天,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来玩,见屋中脏得不象样,就批评了他一顿。他却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处也,应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那位朋友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得陈蕃哑口无言。现在在我们青年人中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雄心勃勃,壮志凌云,整天想成名成家,然而却缺少脚踏际地的实干精神,企图一鸣惊人,可是一遇到困难,又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6.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原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并不是没有原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他所以看  相似文献   

7.
趣味概念     
◎分苹果原理分苹果原理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提出的。他说,美国法律学者曾做过犯罪心理调查。一个有过犯罪经历的人说,小时候妈妈分苹果,弟弟因要大的,挨了妈妈批评,我想,如果我也要大的,肯定也会受罚,因此就提出要小的,没想到妈妈反夸我懂事,因而把大的奖励给了我。这件事让我懂得,想得到好的,就得说假话。另一个没有犯罪记录的人说,妈妈分苹果前提出,谁把草坪打扫干净,谁就能得到最大的苹果。这件事知道让我懂得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努力。陶西平说,要最大最红的苹果是孩子的本性,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时或多或少地在重复第一个…  相似文献   

8.
陪读的妈妈     
在我们的教室里,每天都坐着两位陪读的妈妈。其中一位是小冯同学的妈妈。刚开始,冯同学什么都不会,课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哭一阵,笑几声,但冯妈妈还是会握着孩子的手每天不停地抄写,尽管握着孩子手时,孩子的眼神不知道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许多职场女性生完孩子后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不得不在产假结束后便给孩子断奶,这成了她们心中无言的痛。她们不知道,国家有明文规定,哺乳期妈妈每天有一个小时的“哺乳假”。  相似文献   

10.
张祥 《时事报告》2010,(10):25-27
我先讲一个生日蛋糕的故事。妈妈给孩子过生日要做一块蛋糕,第一个妈妈到自家农场取些小麦磨成面粉,再取些鸡蛋等,一样一样亲手来做,这是农业经济时代;第二个妈妈去超市买混合好的盒装粉和鸡蛋,回家用烤箱一烤,很简单就出来了,这是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个妈妈更简单,直接向蛋糕店订购做好的蛋糕,或是打个电话,筹办一个生日晚会,公司全给你安排好了,这是服务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1.
情感的湿地     
血缘是生命与生命相联系最固定最恒久的一种关系。身为父母,用全身心去爱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小生命,那是一种绝对的付出。还记得我们把孩子从医院接回家后,老公在无数个夜里会不自觉地站到婴儿床边,看着儿子躺在床上安然熟睡的样子。记得每次,只要跟他讲到有关儿子的小趣事包括儿子偶尔做的小坏事时,他那抿嘴而笑的嘴角微翘的样子。孩子的血型随了他的O型,他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高兴,万能输血者呢,连蚊子都无比地爱慕,要不怎么说吃亏就是福。人家说孩子长得像妈妈,但一笑起来就非常像爸爸,他也心里很受用地不时偷着乐。因为怕孩子被动吸上烟…  相似文献   

12.
东汉一少年陈蕃,其庭院鲤龊不堪。一位长辈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针锋相对,反驳有力而精彩。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生育子女,是一种长期投资。现在人们实施“下一代工程”都有计划了,一些年轻的女性朋友表示,时机未到,千万别要孩子!做了妈妈的女友见了面都感慨:“啥呀,现在都后悔死了!” 按照女同胞的意愿,现在不生孩子,不是不愿意,而是考虑孩子的长远和将来面对的压力,还有自身的经济实力。现在家家都是一个孩子,生育孩子就必须得好好培养他而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吃和穿。其实呢,生了就生了,这也是不少夫妻的想法。关于讨论孩子的话题特别  相似文献   

14.
艾诚 《中国残疾人》2009,(10):36-36
照片上这个孩子叫李博谦,看上去也就六七岁的光景,可他已经实实在在有17岁了。由于疾病,他的身体不能分泌生长激素,十几年来始终是这个样子。因为身体机能不健全,他只享受了几天的学校生活就被姥姥领回了家。他总是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给我治病吧,治好了,我想长大。”  相似文献   

15.
正"我好害怕,我要妈妈""宝贝,不要怕,大家都在外面等你呢,喝不喝饮料?叔叔马上给你买。"垮塌的废墟下,一名8岁的孩子在不停地哭喊,找他的妈妈和奶奶,其实在孩子的身体旁边,已经发现了一具年轻女性和一具年长女性的遗体,但救援人员并没有告诉孩子实情,而是在不断安慰他。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救援,孩子得救了。刚才我讲述的,不是哪个小说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为了一个孩子刘北平他显得那么憔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他死死地盯着那过早夭折的孩子,欲哭无泪,嘴角剧烈地颤抖着,他不知道他该怎么做.他也不知道他该做些什么,他只木然地看着亲人将只在这个世界上活了19个月的儿子放在墓穴里,突然间,他好象意识到了什么,泪...  相似文献   

17.
能够面对面地得到批评,实属不易。应该说,批评也是一种待遇。不是任何人都能开展批评的。有的人表面上一团和气,私下却议论人、诋毁人,损人形象,破坏团结。能面对面批评你的,不是你的良师,就是你的益友。批评者必然是一个心底坦荡的人。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时时为自己打算的人,绝不敢开展批评;批评者必然是有足够底气的人,其中大多自己做得不错,至少这方面做得不错,叫做“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否则,他不敢批评人,即使批评了,别人也不会接受,相反会让自己下不了台;批评者必然是有责任心的人,只有对工作负责,对事业…  相似文献   

18.
潘家永 《楚天主人》2011,(12):32-32
编辑同志:我的孩子读初一,很顽皮,经常被老师批评。一天上语文课时,孩子在教室内做鬼脸、搞小动作,惹得同学们满堂大笑。老师批评他,他竟然和老师顶嘴,老师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教室。孩子上课捣乱固然不对,可他也有受教育的权利,老师不应该把他赶出教室。请问,老师的做法是否侵犯了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读者栾秀燕栾秀燕同志: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享受  相似文献   

19.
说来也许你不信。一个偶然的机会,十九岁的我当了回“爸爸”。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那天我值中班,酷暑难当,蒸得我满身是汗。突然一声童音传来,“妈妈,是爸爸,我看到爸爸了!”顺着声音,我看到不远处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戴着一项浅蓝色的遮阳帽,一张天真的小脸被太阳晒得红红的,一边喊一边挣脱妈妈的手向我跑来,孩子的妈妈焦急地跟在后面。孩子一把抱住我的腿,仰着期待的小睑叫道:“爸爸!爸爸!”这亲切而又陌生的称呼,羞得我顿时洗红了脸,茫然不知所措。孩子的妈妈来到我面前,羞涩地冲我笑了笑,“对不起,孩子认错…  相似文献   

20.
新语     
《小康》2013,(4):22
苍蝇妈妈,是人们对那些过分关注孩子的家长的称谓。这类家长试图时刻走在孩子前面,提前为他们扫清障碍。一种观点认为,苍蝇妈妈的出现,或许跟了解了太多的教育方法有关。其实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们必须学会不被其他意见影响,做孩子成长的观察者、鼓励者。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