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一”长假一过,孩子们盼望的“六一”儿童节马上就到了。为此,本刊特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为小朋友们见招拆招,做为儿童节礼物送给本刊的小读者。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小孩     
刘叶思 《人民司法》2022,(36):11-12
<正>9年前,当我怀揣着小本子走进少年审判庭的时候,还带着满脸的稚气,坐在台下观摩前辈开庭,小心翼翼地听着法官寄语,为不争气的孩子和自责的妈妈潸然落泪。后来,我也成为了“法官妈妈”,常常坐在圆桌审判席上,听孩子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人们常说,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相似文献   

3.
林永青  赵洋 《中国审判》2011,(12):70-71
她慈母般关爱着失足少年,不离不弃地守护,帮扶着他们;她的足迹遍及南平20多所学校,为3万余人次进行法制教育;她不断创新法制教育工作的载体和方式,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从校园拓展到社区和家庭。她就是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詹妈妈”的全国模范法官,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詹红荔。  相似文献   

4.
当读者看到本期“大伟提示”时,正值“六一”儿童节。在孩子们快快乐乐过属于自己的节日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又为小朋友们见招拆招了。  相似文献   

5.
网友回声     
《法律与生活》2009,(12):3-3
“六一”儿童节这天,编辑部的妈妈们获准放假半天,但小编盛学友却在外地出差。几天前,在msn中,他无不遗憾地告诉小编,儿童节这天,他的女儿将要在联欢会上表演节目。女儿期待着身为爸爸的他能坐在台下欣赏演出。然而,去外地采访的任务降临到了他的肩上。背起行囊,他又一次辜负了女儿的心愿……  相似文献   

6.
李莉 《江淮法治》2011,(11):50-50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了,因为在这一天,父母会给他们买心爱的礼物,或带他们外出游玩,享受家庭的温暖。可是,还有一些孩子们,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就是“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7.
12月的古都西安,早已是一派冬日景象.临近零摄氏度的气温,让身处室外的人忍不住打着寒颤。“法官叔叔,你们来了!”“孩子们天冷,快进屋,看看给你们带的礼物。”一大早,西安市新城区法院的法官们冒着严寒,来到辖区铁路东村社区,为这里的孩子们送上温暖的小礼物。  相似文献   

8.
刘颖 《法律与生活》2010,(24):35-36
身为江苏省政协主席的张连珍,在未成年人管教所的孩子们眼中,是“张妈妈”。12年的中秋佳节。她都在这里,同这群特殊的孩子们一同度过。  相似文献   

9.
左右 《江淮法治》2010,(4):18-19
宋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的法官,曾任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多年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宋莹,被她的小被告们亲切地称为“宋妈妈”,而每一位小被告的近况都牵动着宋妈妈的心。  相似文献   

10.
3月18日,河南省鹤壁市中级人民法院“流动法制讲堂”主讲法官到该市桃园小学为学生上法制课,以实际典型案例引导孩子们远离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截至目前,该院开展的“流动法制讲堂进校园活动”已为13所中小学近8000余名学生送去了“法律快餐”。  相似文献   

11.
一鸣 《检察纵横》2003,(3):62-63
法官,这个名词代表着理智与威严;妈妈,这个名词代表着细腻的情感。一旦这两个看似冲突的名词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这位妈妈呵护的“孩子”是一个自己亲手审判的少年犯时,该让人获得怎样的生活启示呢?  相似文献   

12.
南非女教师阿曼达在数年间,先后养育了数百名孤残幼儿,为其中的70多名孩子做了上百次手术,被孩子们唤为“南非妈妈”。  相似文献   

13.
她,文雅、平和、带着书生气,以育人之心诠释审判真谛,有着“法庭上特殊园丁”的雅号。她用慈母般的爱心令无数少年迷途知返,少年犯们称她为“法官妈妈”;她为失足少年的父母擦干眼中的泪水,被誉为拯救孩子的“良医”;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博麟:你好!今天是你的第三个儿童节,妈妈仍然没有时间陪你。不知道此时你在家里和爷爷奶奶在干些什么,好想打个电话给你,可又怕你听到妈妈的声音后哭喊着找妈妈,所以妈妈忍住对你的想念不打扰你的生活。妈妈给你道一声“节日快乐”,希望你能够快乐。  相似文献   

15.
“六一”儿童节到了,年仅5岁的小姑娘贝贝却无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拉着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因为就从去年的这一天起,可怜的妈妈永远失去了那可亲又漂亮的面容。妈妈被硫酸毁容了,妈妈的脸变形了,变得贝贝都不敢去看,贝贝甚至不相信那就是自己的妈妈。 2001年4月,北京市高级法院对这起硫酸毁容案依法审判,撩起让人不忍目睹的一幕。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许多法院因庭室和岗位的不同,将法官分为“刑事法官”、“民事法官”、“行政法官”。把在审判工作岗位的法官称为“一线法官”,不在审判岗位的称为“二线法官”。法官的业务能力在这样的称呼下似乎就“专业化”了。然而这样的分类首先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晓云 《中国审判》2012,(10):12-14
有这样一群法官,她们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还用慈母般的爱心,让一个个失足少年迷途知返,让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看到希望。她们就是孩子们的"法官妈妈"。法庭上的成年礼"挽救一个失足的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无数幸福的家庭才能构成和谐社会。给未来增加一份光明,是我神圣  相似文献   

18.
阿珍 《西部法苑》2003,(2):63-64
故事还得从2001年清明节讲起,那天重庆市一家酒楼的经理陈富生乘坐班车回老家上坟。车内拥挤不堪,一向热心助人的陈富生将自己的座位让给旁边一位带着一双儿女的妇女。途中,他的手机响了。那妇女的儿子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东西?”那妇女抬头一看说:“那是电话。”“妈妈,这电话没有线怎么能打呢?”陈富生就给孩子们讲解了移动电话的常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监狱学刊》2009,(2):143-143
王薇在2008年3月3日的《法制日报》上著文,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法官、“法官妈妈”尚秀云介绍,20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增长了3倍,而且具有犯罪年龄低龄化、文化水平偏低、暴力倾向明显、恶性程度加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与其家庭教育的失当、家庭环境不良密切相关。多年的审判实践反映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家庭不和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体系内,法官自由裁量是司法正义的工具,其不仅容易被居心叵测的法官滥用,而且由于滥用已经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如何预防和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自然为法学界和实务界所关注。本文结合民事行政审判工作,揭示法官滥用裁量权的“原点”,以及“原点”之间相互连接而形成“面”,“点、面”结合构成法官滥用裁量权的主要场域,结合法官滥用审判权的“点、面”剧场,从当事人、检察官、法官角度论述了如何防止法官滥用裁量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