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题之一:找法官不如找记者反思:曾几何时,《焦点访谈》门前上访、告状的排起了长队,“陷入诉讼泥潭的百姓终于在媒体中找到了‘青天’”。有媒体不无感慨地说:“如今,中国最有权威的地方不在人民法院,而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找法官不如找记者”的说法也风行一时。按常理,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何以媒体成了这“最后的防线”?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法院确实存在一些违法办案的问题;其二,媒体的披露可以引起领导甚至高层领导的关注。而百姓看中的无疑是这第二点。不管怎么说,问题既能解决似乎应是皆大…  相似文献   

2.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2,(12):47-47
明朝嘉靖年间,海瑞任应天巡抚,他所到之处,告状的百姓特别多,主要集中在地主豪强仗势强夺民田,其中很多涉及前任首辅徐阶。徐阶在做首辅时,对海瑞赏识有加,关怀备至,海瑞上万言书被关押时,徐阶曾一再出力保他。他被释放之后,徐阶又尽力举荐。此时的海瑞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顾念旧情,对徐家占田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轻放过,百姓难以心服,国家法令无法贯彻;如果自己铁面无情,依法办事,就会违背官场规则,  相似文献   

3.
夏炎 《政府法制》2010,(10):36-37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击鼓鸣冤”的情景,似乎只要一敲鼓,无论主管官员是否情愿,都必须受理百姓的诉状。古代老百姓告状真的如此容易吗?一个平头老百姓“上访”到皇帝面前,这中间的路到底有多长?  相似文献   

4.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其无讼乎。”夫子的这句话影响深远。在北京西部的千里大川中,村落星罗棋布般藏在深山里,古道胜景民俗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百姓至今大多还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面对纠纷和矛盾时“息事无讼”是山区百姓最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官方和普通百姓思想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诉讼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指出了官方理想和现实百姓行动之间的差异,从而对一般所认为的"无讼"观念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江言 《江淮法治》2008,(10):59-59
安徽省人大工作研究会会长、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盂富林同志编著的《民谚俗语集》日前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朵凝结着作者多年心血的语苑奇葩,它生动展示了我国民谚俗语的独特魅力,充分体现了安徽民间语言文化特色.是我省民谚俗语收集、整理和出版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该书出版发行座谈会上,与会的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和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及省散文家协会、省直主要新闻出版单位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对这部《民谚俗语集》的出版发行表示衷心的祝贺,并从多方面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民间纠纷引起的伤害案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受理的伤害案件数与实际发生的案件相比相差很多,群众“告状难”仍很严重。本文拟就伤害案件,“告状难”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伤害案件“告状难”的原因造成伤害案件“告状难”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六个方面:一、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伤害案诉讼增加。以往很多伤害案件主要是由领导解决,内部调解消化,“好人不打官司”的千年古训仍在群众中有很深影响。而随着普法教育,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现在把诉讼看成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致使到法院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击鼓鸣冤"的情景,似乎只要一敲鼓,无论主管官员是否情愿,都必须受理百姓的诉状.古代老百姓告状真的如此容易吗?一个平头老百姓"上访"到皇帝面前,这中间的路到底有多长?  相似文献   

9.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它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无讼思想,不仅有利于认识古代的法制实践,而且有助于我们今天端正诉讼观。  一、无讼思想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其中最有影响的道家、法家和儒家对待狱讼的态度却大致相同。道家的老子追求“无为”的境界,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所谓“自然”,就是要人们“无为”,反映在诉讼上即是“使民不争”②。道家认为“争”是万恶之源,因此,无论是争罪还是争财,都应为世人所不耻;而为了…  相似文献   

10.
呼声短波     
●湖南省岳阳市纪委:农民对村务公开有“六盼”:一盼如实公开莫敷衍;二盼就简公开莫奢繁;三盼全程公开莫“裁剪;四盼及时公开莫滞后;五盼长期公开莫中断;六盼主动公开莫被动。●江西婺源县检察院王慈生:现在许多地方小车维修是一个“黑洞”,一些司机在维修费上做手脚,“以小做大”,虚开发票,虚报冒领维修费十分严重,应该好好治理一下。●河南省商城县纪委胡焕福:现在农村村务公开了,但有的地方农村干部“贪污”政策,一些农民不知道国家的有关规定,村务公开了也稿不清哪些收费是对的,所以要加强有关农村政策规定的宣传。呼…  相似文献   

11.
在某县县委会议室,召开副科以上的公务员会议,安排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县委书记对着麦克风,笑容可掬地讲着自己的“政绩”。突然,脸上袭来一股阴云,接着就是雷霆之怒,一拍桌子,瞪圆了眼睛:“想不到我们的某些公务员,其素质差得不像样子!经常给上级写信告状。告状有什么用?上级领导见到我后,总是哈哈大笑说:‘又有人告你的状了。’你们都是公务员呀,都不怕人家笑话?我劝你们还是明智一些……”书记的怒火刚刚发泄完毕,  相似文献   

12.
陕西榆林富了,老百姓却很穷:1月10日下午,在陕西省榆林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座谈会上,一名财政局副局长一上来就讲套话,还一问三不知。市长李金柱直斥:“我不需要你讲套话,要务实!一问三不知,老百姓白养活了你!”(新闻来源2008年1月12日《新华网》《陕西一财政副局说套话遭市长斥责:百姓白养了你》一文)看了这则市长怒斥说套话局长的新闻,笔者不禁为之叫好。  相似文献   

13.
康熙中叶,朝野官吏贪贿,舞弊之风渐盛。两江总督噶礼更是虎噬狼贪。伯行莅任江苏巡抚,即发布檄文,严禁属员馈送。并明确指出:“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一文之污。”伯行还虚心察访地方利弊,并要求所属百姓,对于一切利弊,“勿吝忠告”。时维扬即旧扬州府,今江苏扬州市一带连年荒歉,军民乏食,伯行疏请十三州县徐州一卫,发帑赈济;又看到江苏等地带征其他灾区的税粮,百姓负担很重,于是,伯行“请分年带征,以纾其困”;此外,伯行还委派监司赈济灾民,亲往维扬巡察。在青黄不接之时,他又…  相似文献   

14.
《人民调解》2012,(4):38-40
在天津市津南区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百姓眼里有把尺,能量出公务人员的高与低;百姓心中有杆称,能称出共产党员的轻与重;百姓口里有座碑,能刻出司法干警的是与非”。作为津南区司法局双桥河司法所所长的谢长杰,时时以百姓眼里的尺、心中的称来鞭策、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一个让组织信任、  相似文献   

15.
悼君挥泪忆当年,班内勤廉总率先。国事盈肩身不倦,民声入耳夜难眠。待人律己公为镜,策马飞蹄勇扬鞭。为保黎民增福利,鞠躬尽瘁继前贤。附注:郑培民同志原为湖南省委副书记,领导干部的光辉榜样。今年3月他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郑培民同志生前曾是本刊作者,在《中国监察》2001年第17期发表《管理监督领导干部要“四结合”》一文,今特刊发焱森同志诗,以志哀。怀念郑培民同志@赵焱森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一家国有粮油企业改制后,成为了民营企业。但在改制之后,这家企业遭遇了“被国有”的命运:法定代表人被罢免,企业被决定清算,公安、审计插手,政府部门贷款千万元安置职工,企业资产被决定处置……最后的结果是:企业停产,职工回家,厂长告状。  相似文献   

17.
《法庭内外》2008,(5):F0002-F0002
王胜俊当选最高法院院长;广东:杨丽娟告状;江西:强查小票;浙江:七亿巨骗;国务院:发布法治白皮书  相似文献   

18.
李植明 《中国监察》2008,(17):60-60
我发自内心地祝贺《中国监察》创刊20周年。多年来,通过阅读《中国监察》,受益匪浅。我最深的体会是,她既是纪检监察的经典教义,也是内容丰厚的资料宝库,还是开展工作的有益指南,更是为官做人的警世贤文。因此,我真是学而不厌,用而博益。  相似文献   

19.
唐宝民 《政府法制》2014,(22):15-15
陈突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学者,曾经担任过太丘县的长官,他修饬德教、无为而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有一次,上级官员要来视察,他手下的县吏害怕百姓上诉,就告诉陈定,想让他想办法以制止百姓向下来视察的上级官员喊冤,但陈突却说:“上诉是为了求公道,如果加以制止,百姓还怎么申冤明理呢?不要约束百姓上诉。”前来视察的官员听说后,叹息说:“陈君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会冤枉人吗?”  相似文献   

20.
马小红 《政府法制》2012,(31):53-53
康熙年间,著名清官于成龙在广西罗城县令任上遇到一起纠纷,说的是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年过花甲的钱归氏到罗城县城东街的老字号糕点铺“月中桂”买月饼而引发的案件。节日前夕,“月中桂”生意兴隆,人来人往。嘈杂间,买了60个月饼的钱归氏与店家发生了争吵,60个月饼,每个5文钱,共300文钱,钱归氏说钱已付给店家,拿着月饼要回家;而店家却说尚未收到钱归氏的月饼钱,所以不让钱归氏出店门。恰好于成龙路过此地,被双方拦住,要求明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