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锦成 《中国审判》2020,(2):102-103
2020年5月1日即将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将原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修改为第四十一条“一方当事人就专门性问题自行委托有关机构或者人员出具意见,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相似文献   

2.
白云 《人民司法》2023,(32):45-48
<正>【裁判要旨】法院向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释明启动鉴定程序的必要性和举证效果后,该当事人不申请鉴定或申请鉴定后一方当事人不配合鉴定,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直接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开展司法鉴定工作。案号一审:(2022)豫1326民初3006号【案情】原告:河南淅川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淅川农商行)。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就有关争执问题自行聘请专家作出鉴定结论,这种鉴定结论不是民诉法规定的证人证言,而是鉴定结论,但应当与法院委托专家作出的鉴定结论相区别。将自行鉴定人的法律地位确定为鉴定人,可以避免与法律规定的证人概念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4.
倪维常 《法制与社会》2014,(14):248+251
诉前司法鉴定是法院在立案审查阶段,依据当事人申请,将鉴定事项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行为。诉前司法鉴定机制的确立的目的是在诉前通过法院委托鉴定机构进行专业性鉴定,并明确该鉴定意见对各方都有约束力。诉前司法鉴定意见对当事人双方预判即将到来的诉讼争议走向有指导作用,对诉讼结果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一个诉讼案例的简单介绍。就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形成的鉴定结论。所涉及的当事人是否有权自行委托鉴定、自行委托鉴定形成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证明力大小及鉴定人回避等有关问题。提出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6.
近期。对特大杀人案被告人邱兴华的刑事审判引起了国内媒体、社会公众和法律界人士以及精神病学家等的高度关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就本案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展开了公开讨论和辩论。二审法院是否应当对邱兴华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是人们争议的主要焦点。而围绕该焦点更深层面的讨论,则涉及到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是否具有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在法院拒绝接受刑事被告人或其辩护人的鉴定申请时.辩方是否有权自行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尤其是在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剥夺生命时。  相似文献   

7.
韩萌 《法学论坛》2007,22(1):113-118
近年来,在建筑行业的工程建设合同欠款纠纷层出不断.在此类案件中,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造价咨询单位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计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这种诉前自行委托而产生的审计报告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应当如何对待,一直是实务界争议不断的问题.本文从一方当事人诉前自行委托工程造价单位进行审计这一行为的定性入手,进而分析了诉前自行鉴定的结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并对仲裁程序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根据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一般不能自行启动鉴定程序。但为了在民事、行政诉讼与刑事自诉案件中提起诉讼与履行举证责任。诉前鉴定在当前中国的司法语境中具有相对合理性;除此之外。侦查机关立案之前的鉴定也应作如是观。然而诉前鉴定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问题。所以必须对诉前鉴定进行一定法律层次的规定与改造。  相似文献   

9.
一、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模式的比较研究(一)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模式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采取的是对抗式的诉讼模式,诉讼程序主要由双方当事人自行推进,与诉讼模式相适应,鉴定的启动程序也是由当事人自行推进的。双方当事人为了支持各自的诉讼请求,可以直接主动委托专家证人进行鉴定,鉴定启动的决定权是由双方平等拥有的,这种模式被称为“随意主义模式”。由于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鉴定的对抗来达到揭示案件事件的目的,也有  相似文献   

10.
涉外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李健我国法院对于涉外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形中:一是在法院立案之后,一方当事人提出抗辩认为因双方订有仲裁协议,应提交仲裁解决,法院因此要审查仲裁协议是否存在及其效力;二是法院受理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确认仲裁...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现状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是刑事司法鉴定的重要阶段,包括司法鉴定提出、决定与委托、受理三大阶段。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主要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法院所垄断,当事人仅享有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请求权,是否获得批准还要经过有权机关来决定,因此有失公平。具体表现如下:1、侦查机关享有鉴定启动权。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规定,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为了查明案情,  相似文献   

12.
陈艳玲 《证据科学》2001,8(1):45-46
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并发症的医学鉴定,一般应由卫生部门进行鉴定, 本文中所涉及的案例是因卫生部门的推诿数月后当事人诉讼至法院后由法院委托而进行的医疗纠纷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13.
刘加良 《法律科学》2014,(4):182-192
委托调解的正当性和制度功能已为司法政策和国家治理政策所肯定。委托调解的实效发挥有赖于其制度要素的合理改进与持续完善。法院的管辖范围和可适用的审理程序决定着其是否有权进行委托调解。委托调解人应保持组织型和个人型并存的格局,可依次采用共同选定、商请法院确定和法院依职权确定三种方式予以确定。适用委托调解的案件应首先具备"可调性",且不只限于简单民事案件。依职权启动委托调解不会使参加程序的强制变为接受处理结果的强制,且可缓和合意贫困化所带来的机制紧张。处理好立案审查和立案前委托调解启动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立案前委托调解将不会影响到对当事人之裁判请求权的妥当保障。对委托调解之期限的长度确定、延长以及是否从法定期间中扣除离不开谨慎的考量。法院对委托调解协议负有合法性审查义务且依其只能制作民事调解书。委托调解结案可收取更低的案件受理费,但不能免除。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司法鉴定启动过多地被定位为侦查司法机关的权力。然而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双方的对等地位使得双方在获得程序权利和救济方面应该有对等性,法院作为绝对中立的一方在攸关双方当事人程序和实体利益方面应当尽可能地被动。因此,在民事诉讼中把鉴定程序启动权认定为诉讼双方的权利,而不是法院的权力,将会更加科学,更能够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实现,最终维护司法公正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3月28日,北京律师王令受11名天津当事人委托,与当事人一起前往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办理立案手续。在与该法院行政庭庭长王学林交涉时,双方就法院是否应予以立案产生分歧。当王令律师问王学林庭长能不能代表法院时.王庭长语出惊人:“我就是法院,法院就是我,我说不立案,就是不立案。”当王令律师向当事人表示要让当事人在其向上级法院反映此事时为今天发生的事情作证时,王学林庭长的反应更是令人瞠目。只见他对王令律师一打(拳击)、二揪(领子)、三掐(脖子),在正义天平的属地,捍卫法律的场所,上演了一出全武行。事发后,南开区法院矢口否认法官打人之说.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于4月22日成立了调查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也专门就此作出批示.要求实事求是地处理(据《华夏时报》)。此事一经媒体报道,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案例启示:司法鉴定是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行为,鉴定机构与当事人之间并未建立任何法律关系,当事人因认为鉴定意见错误而起诉鉴定机构的,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基本案情]2007年,李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宣告其父李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法院依法定程序委托A鉴定研究所对李某的行为能力进行鉴定,并依该鉴定研究所认定李某"精神发育迟滞(轻度)……民事行为能力受限"的鉴定意见,判决宣告李某为限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应当构建"司法官模式为基础,当事人模式为辅助"的刑事鉴定启动程序,使法院成为有权启动刑事鉴定的唯一主体,并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强化控辩双方对法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正>【裁判要旨】由于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查明技术事实的特点,鉴定意见是审理此类案件的重要依据。自行委托鉴定有利于发挥当事人主动性,推进诉讼进程,提高审判效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如果经审查,自行委托鉴定意见存在鉴定机构或鉴定人不具备相应鉴定资质、鉴定程序严重违法、对照样品来源不明、鉴定方法明显依据不足等重大错误,或者当事人提交了足以推翻原鉴定意见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不予采信并重新启动鉴定程序。  相似文献   

19.
大陆法系国家将鉴定人定位为“法官的科学辅助人”,鉴定原则上必须由当事人提出申请并由法院决定是否最终启动;英美法系则将鉴定人定位为“当事人的科技助手”,鉴定原则上由当事人主导和决定。《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8条间接认同了英美法的当事人自主委托鉴定的鉴定启动方式,此规定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应考虑予以废止。  相似文献   

20.
陈建波 《证据科学》2005,12(3):204-206
司法鉴定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仲裁机关以及当事人对案件立案前取证、诉讼、执行、仲裁过程中所遇到的专门技术、专门知识问题,委托有鉴定权的机构或鉴定人依法检验或判断的活动。当前,医疗纠纷诉讼到法院的案件日趋增多。在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也作为判断医疗纠纷中医院是否具有过错及过错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那么对医疗纠纷进行司法鉴定是否有法律依据呢?本文对于医疗纠纷进行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