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继 《时代法学》2023,(4):70-81
风险社会的不期而至,使得刑事立法步入活性化时代,尤以行政犯的扩张为显性标志。立足于我国违法犯罪二元治理体系,相当的犯罪化是我国应对社会风险的积极选择;着眼于世界刑罚轻缓化改革趋势,相当的轻刑化是我国刑罚现代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经由“行政犯—刑事犯”的类型再区分与“犯罪化—轻刑化”的耦合得出“纯正行政犯轻刑化”这一命题。在依据证成上,纯正行政犯具有自身的轻刑逻辑与现实基础,纯正行政犯轻刑化根本上是由其犯罪本质所决定,其扩张态势、刑罚结构性缺陷以及较强的社会感刑力是其轻刑化的现实基础。在路径构建上,不仅要完善纯正行政犯轻刑化的制度供给,而且要强化纯正行政犯轻刑化的司法适用,还应推动纯正行政犯刑罚执行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犯罪的轻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轻刑化是刑罚发展的总趋势。在这一趋势指引下,刑罚的设置和适用表现出比以前相对较轻的发展势态。本文以经济犯罪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经济犯罪重刑化的表现和危害,分析了经济犯罪轻刑化依据,并对经济犯罪轻刑化的途径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法学》1989,(7)
刑罚改革应突破“重刑化”与“轻刑化”之争。这种理论纷争,犹如在刑罚改革的道路上设下了一道屏障,不越过它,就无法正确把握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合理比例。我国刑罚改革应遵循刑罚之公正合理性原则、刑罚之必要性原则和刑罚之个别化原则。  相似文献   

4.
扩张非监禁刑视野下的假释政策宽缓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政 《法学论坛》2016,(2):138-144
促进刑罚政策由重刑化向轻刑化转变,推动假释政策由严格化向宽缓化让渡,这是我国全面深化司法体制工作机制改革面临的一个刑罚理论和刑罚实践问题.其中,扩张非监禁刑与假释政策宽缓化具有天然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假释目的调整和假释政策优化,其理论基础是要重塑综合刑理念,其实现路径是要对假释政策宽缓化进行制度设置方面的法律重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刑罚化的涵义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雪晶 《河北法学》2007,25(4):93-96
作为中国刑法的发展趋向,非刑罚化是针对中国刑法的现实为化解刑罚趋重的状况应运而生的轻刑化趋势,因此,非刑罚化问题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通过对中国非刑罚化的语义分析和内涵解读全面审视非刑罚化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刑罚应体现人道性、公正性、谦抑性和自由性。在我国刑法领域内应树立刑罚"轻刑化"的思想。应通过"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等途经实现轻刑化,更好的服务和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已成为监狱人口大国,监狱人口数量增长已经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难题。导致我国监狱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被告人人数的连年增长,重刑人数的稳定,轻刑人数的居高不下,刑事立法改革加剧监狱人口增长,刑事司法改革并未为全面消减监狱人口作出努力。以消减监狱人口为目标,必须调整刑事立法、司法改革的方向,改变刑罚立法结构,提高定罪、量刑标准,妥善处理宽严之间的平衡,走刑罚轻刑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世界轻刑化的进展,针对我国当代刑罚制度建设,该文通过对存留养亲的考察和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存留养亲应用于当代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从而认识到在我国刑罚制度轻刑化的过程中,构想把北魏孝文帝创制的“存留养亲”制度经过改造引入我国的刑罚制度中的,对矫正罪犯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为现代法律人性化的有着促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非刑罚化的理论基础及其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国祥 《法学论坛》2003,18(4):47-53
非刑罚化是现代世界刑法改革的趋势。非刑罚化的出现 ,有着深刻的思想、社会与科学背景 ,它否定了古典学派“罪刑相称”的报应刑原则 ,具有进步意义。当代各国通往非刑罚化的途径多种多样。而我国由于受传统的“刑罚万能”观念的影响 ,不但排拒非刑罚化 ,而且重刑化的趋向明显。立法和执法应转变观念 ,建立包括保安处分在内的非刑罚方法体系 ,以使我国的刑事责任方法合理化、人道化和轻刑化。  相似文献   

10.
职务犯罪轻刑化是指对以国家工作人员为主体的犯罪从轻处置的一种司法现象.司法实践中,它表现为立案查处起点掌握过高,自首、立功的认定比率过高以及缓刑、免刑的适用比率过高等方面.立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之视角,遏制职务犯罪轻刑化的路径在于加强职务犯罪各诉讼环节的监督力度,即深化侦查监督机制改革、正确行使量刑建议权、充分运用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落实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同步审查机制、加强刑罚执行的监督力度以及深入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