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末,具有赤水地域特点的独竹漂走出贵州,走向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得到专家推崇,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赢得了金牌。从此,赤水独竹漂名噪一时,知名全国。并在1998年以来多次荣获表演奖。1999年,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赤水独竹漂荣获团体表演金奖,常被各种媒体誉为"中华一绝"。此后,在2002年贵州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相似文献   

2.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4,(22):22-23
正蹬着"长竹腿",健步如飞的高脚竞速;用头、脚和身体接球击球,动作像播种抛秧一样的毽球;以粗竹为舟,持细竿当桨,飞驰江面的独竹漂……10月28日至11月3日,广西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下称"民运会")在钦州拉开帷幕,来自全区的16个代表团、2266名少数民族健儿轮番上演民族体育精彩"大戏"。本届民运会包括花炮、珍珠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射弩、陀螺、独竹漂、投绣球、毽球、龙舟、少数民族武术、民族健身操等12个竞技比赛和表演项目。这些民族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是各族人民长期劳动生活的生动反映,如投绣球由壮族人民狩猎和作战的  相似文献   

3.
贵州苗族"飞歌"是苗族音乐的精华,是广大苗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以音乐和苗语结合的演绎形式,属于抒咏性山歌的类别,有很强的代表性。苗族"飞歌"以其悠扬动听的曲调、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演形式,孕育了贵州苗族群众的精神内涵,洋溢着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至今的艺术魅力。因此,研究贵州苗族"飞歌"的传承及保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独竹漂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追溯的基础上,预测了其未来走向。独竹漂运动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的"水运皇木"过程中,其历经民间发展、自然传承,惨遭禁止,几乎绝传,逐渐恢复,喜获新生三个历史阶段。今后独竹漂运动将朝着竞速水平不断提高,技艺表演日益发展;队伍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高;经济价值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日益显现;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全球化进程的高速演进以及域外文明的强势冲击之下,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价值的内涵发掘以及文化价值提升,成为现阶段我国创设文化产业战略发展进路所必须给予考量与重视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对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持续勃兴的效度化保障。文章以苗族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为切入点,结合对全球化时代全面到来对苗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冲击与影响,探讨了人本主义理念与文化植根理念对苗族体育文化的历史性演进效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苗族体育文化价值的内涵发掘及其文化价值提升进路,以期为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内涵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体育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对苗族独木龙舟竞赛地点进行周期性调查发现,独木龙舟这项传统运动项目实际上是一种体育萌芽,其节日活动中浓郁的巫术礼仪维系着苗族支系聚居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支柱,具有原始礼仪竞技属性,苗族独木龙舟节日欢娱具有增进内部团结、缓释内部矛盾纠纷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晓波  李纶 《前沿》2013,(16):169-170
在贵州苗族服饰图案中,以其背扇图案最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研究价值。它以原始古朴的造型、粗狂又不失细腻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用色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背扇图案表达苗族人民对其晚辈的美好期望与对生活的热爱,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究,这也会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作出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给受众留下了直观的印象,中国文化内涵的传播给受众带来对中国文化认知上的改变。现阶段借助海外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传播表现中国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受众从了解文化符号上升到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本文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及上海外语频道(ICS)改编版《极速前进:冲刺中国》(The Amazing Race:China Rush)(以下简称:《冲刺中国》)的对比分析,阐述中外合作电视节目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从文化符号传播到文化内涵传播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受众认知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贵州黄平谷陇芦笙节诞生于苗族先民乞求丰调雨顺农耕文化体系,具有崇尚巫术的内涵。谷陇苗族芦笙节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赛芦笙、斗牛、赛马、民族盛装展示、狗肉汤锅、对歌、做客芦笙场等场景,承载浓厚着苗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苗族芦笙节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变迁,使黄平苗族传统文化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得到展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体育运动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体育与美学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使体育运动项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与本民族的历史、习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更体现出体育运动美的一面。本文以贵州省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为例,从人体美、精神美、动作美及悬念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在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贵州六盘水地区选送的苗族芦笙翻旮旯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高难度的技巧,激情演绎着苗族曲折悲壮的奋斗史。是小花苗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了小花苗人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当前流行的"苗银"一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的佩戴有其传统与文化,明清起则以白银硬通货为原料制作银饰。白铜作为替代品有其产生渊源,但不能替代苗族银饰的文化精髓。用"苗银"来称呼白铜饰品,和用盛装女子指代苗族一样,是伴随权力与资本的话语制造。  相似文献   

13.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笙文化是苗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老文化.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芦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祭祀活动中,它是祭器也是法师;在社会教育中,它是件具有语义性的教化工具,在文化生活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多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为当今贵州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14.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For the past 35 years, Liu Ying,41, a designer and embroiderer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has been tirelessly promoting her subtle but vividly unique art. The Miao people mainly live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on a vast rugged land of beauty. Embroidery has a special place in Miao culture, being a decorative art that helps transmit their history and legend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oral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6.
芦笙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传承乡土知识等社会功能.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地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族服饰经约三十代人的创造发展,在苗族服饰中一枝独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中,在功利因素驱使下苗装工艺技术衰微,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引发了种种问题,应及时保护西江服饰文化精华。探求将苗族服饰要素应用于时装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西江苗族服饰文化艺术在时装中永存。  相似文献   

18.
位于黔东南山地地区的苗族聚落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各类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调查,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色,并探究其由内在的文化联系而形成的序列结构。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仪式空间三类,其中仪式空间最具特色。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布局灵活自由,形态因地制宜;各类公共空间为鼓藏节、招龙节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作为历史的象征连通古今;模拟历史演变的仪式活动串联起各类公共空间,形成连通村落内外、村落之间的公共空间序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江苗族先民历史上经历了长期迁徙,其服饰随着生境的变化而改变。之后,千百年其先民在西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传承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同时,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了部分周围民族的服饰文化符号,不断扬弃和发展其服饰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兼具传统性与兼容性的服饰特点。  相似文献   

20.
100年前由柏格里引发的石门坎苗民短时间内大规模信仰基督教的史实,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