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呛倒南来北往的客炎炎夏日,广东人的饭桌上肯定少不了冬瓜汤这道菜。它清热、祛暑,几乎每个广东人都会煲。但另外一种“冬瓜”,广东人就“煲”得令人不敢恭维了,那就是说普通话——广东人习惯称之为“煲冬瓜”。这另一味“冬瓜”,不知呛倒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客。 1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建设成就辉煌,使外地人不得不对“老广”们刮目相看。但是,几乎所有到过广东的外地人,对广东取得的成就作出一番赞扬和惊叹之余,都总是对广东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表示遗憾和不满。北京一位经常来穗的生意人告诉笔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他是一夜出名。尽管很多人还记不清他的名字,只记得与一个“大人物”的名字很相象,但如果说起“广州人精神”的设计者,大家应该有印象。对,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的干部,李齐念。他籍贯不是广州,来广州不过是第3个年头,甚至不会讲广州话。但他热爱这座南国大都市,也理解这里的市民。“稻穗鲜花献人民”,广州人接受了这个非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提出的“精神”。) 能谈谈你这个“稻穗鲜花献人民”的构思过程吗? 那是去年春天的事了。各界人士参与“广州人精神”的设计,我天天留意报纸,总觉得欠缺点什么  相似文献   

3.
打开创刊号的这扇《南风窗》,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教人为之心窍开通,心情舒快。开放、大胆、言之有物几乎是这本薄薄的杂志每一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例如:《广州人的“炒更”》一文,为某种意义上的“炒更”翻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炒更”是胡乱捞外快的同意义语),指出这是广州人“以增加工作量来应付自已日益增多的开支”的一种手段;《广州,处处讲钱》一文提出诸如“凡是认真讲钱的地方特权就变得不那么吃香”,“认钱不认权”等新而且尖的论点;《京西来了“长头发”》一文则揭示了“不能以头发长短来论英雄”(“长头发”在  相似文献   

4.
自从今年年初中央提出“过紧日子”的号召后,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广州目前流行消费幼稚病,有的报刊也用一些实例说明广州人的幼稚消费。对这个问题,究竟广州人怎么看?本刊围绕这一议题召开了“市民研讨会”,让我们听听消费者们怎么说吧。只是为了威水(威风) △伍西菲(退休教师):广州目前的确存在着一种现象,2.50元的领带卖不出,升到40元一条就卖出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幼稚病。现在常听到年轻人讲“坚嘢”还是“流嘢”,“国货”还是“洋货”,一个英文不识却偏买写满英文的衣服,买一件“Madein China”就以为是洋货了。崇外崇洋,买东西的目  相似文献   

5.
喝在广州。信不信由你。如果你是个地道的广州人,想一想自己所喝过的形形色色的“水”,也许会认同这一说法。“汤水”,这是最家常的用语,有家庭就必有汤水。单身男女稍有身体不适,医生会说是因少喝了汤水。以至到广州的外地人听了老半天也不解其妙。饭前一碗汤,饭后一盅茶。三天两头就要煲一次糖水或凉茶,谓之清热去湿。平时的汽水、啤酒、可乐、酸奶等等数不胜数的饮料就不要去算了。反正广州人除了食,就是喝,也许是食得多,必然也喝得多。你见过广州人买饮料整箱整箱地买没有?不到一周,整箱饮料就会被消灭光的。会做汤是贤妻良母的标志。为了让丈夫和子女不因缺“汤水”而患病,得天天变换汤料,什么清补凉汤、菜干汤、霸王花汤、冬瓜薏米  相似文献   

6.
抗战前,广州惠爱西路(即今中山六路),近西门口处有一档个体经营的鞋店叫“何礼记”。店主何礼,乖巧过人,用出奇制胜的办法,打出局面来,这就是抓“两头——只卖最贵与最便宜的两种皮鞋。最贵的皮鞋,无论质量款式都不亚于“来路”(进口)鞋,而且可让顾客来店度脚制模,尽量造出舒适合穿的鞋,再加上他用料上  相似文献   

7.
经济体制的改革,给广州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广州人中既有勇于进取的气概,亦有狭隘浮浅的陋习。人们往往对前者看得多,而对后者认识不足。赶浪头——广州人喜欢一窝蜂,一哄而起,没有主见。当狂潮一股大量进口的冷暖风机和“838”计算器成了“跳楼货”后,这应该是个沉痛的教训。漠视他人——在公众场所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是不少广州人的嗜好。无论是他(她)个人的私事,还是别人的隐私,一律来个公开抖落,并逼着你非去听不可。你若够胆量去请他们把音量收小一点,他们旋即瞪起眼:干你屁事呀!我讲话用得你××管么?“人必先自爱然后人方爱之”。广州人,教人如何去尊重你? 缺乏同情心——骑单车的女士不小心跌倒了,很  相似文献   

8.
看完以下这个故事,也许那“千人头”会吓你一大跳的。 任职某公司翻译的王先生,那天一觉醒来发现已到上班打卡时间,想到自己准备接待的一伙外宾此刻正叽哩哇啦等自己的情形,王先生急出了一身冷汗。步出家门,王先生以最快速度截停了一辆“两轮  相似文献   

9.
香港,绿晶酒店。连日来令人目不暇接的游览即将结束了,我们携着行李在酒店大厅准备登上归程。没想到,一场奇遇出现了。“你们是从广东来的吗?”身后忽然有人用普通话问。这是到香港八天来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普通话。惊讶中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位三十开外的先生。可能是我们周围的人所佩带的“广旅”胸章引起了他的好奇。我们还未反应过来,这位先生已经急不及待地自我介绍起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笔者与一位北京朋友上街,路过惠福路的一家凉茶店,他见店前摆着一碗碗用玻璃片盖着的凉茶,便上前买了碗解渴。岂知,刚一入口,又连忙吐了出来.还大呼:“苦也!”惹得周围在一旁喝凉茶的人一阵嘻笑。他抹着嘴,笑着对我说:“我还以为是在北京街头卖的大碗茶呢。”我向他解释:广州的凉茶,并非是吹凉了的茶,而是用草药熬成又苦又涩的药茶。广州人把具有去火清热之功能的药物或食物,统呼作“凉”。按中医的说法,即属辛凉一类疗效之谓也。据说,早在清嘉庆元年,广州有一个名叫王吉的医生,在靖远街  相似文献   

11.
是与非正与邪善与恶在纷繁世事中争斗铁门、铁闸、“猫眼”、双保险锁,一时身价倍增,受到广州人的青睐。居民联防,这件文革后濒临失传的“法宝”,又一次被广州人“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时髦的古董     
数月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恢复使用“同志”这一称呼,马上被嗅觉“超人”的香港电视台当作一条新闻予以报道。促使香港电视从业人员敏感起来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近10年来,内地“同志”已逐步为从海外“引进”的“先生、小姐”们代替。“的士”“波士”“卡士”“贴士”们在广州满街走,这很大程度上是香港电视节目影响的结果。今日的广东,你只要打开电视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当地电视台引进的香港电视剧。一些年青的广州人首先从广播电视中发现,香港粤语和广州粤语竟是如此不同——广州人说:“在今年第×号台风影响下……”,香港人则说:“台风黛蒂今晚在本港登陆”……从香港电视中学几个词汇,早已成为“时髦”的一种标志。不过,假如你一味以为香港粤语够洋气,那就错了。其实,香港人不但热衷于引进“洋话”,一旦“老土”起来也毫不含糊。  相似文献   

13.
留学?是的!过几天我就要去美国留学了。幸运?也许是吧!我的留学机会可是偶然捡来的。按北方人的话是:“天上掉下馅饼来”,按广州人的话说是:“行运行到脚趾公”。你问这机会是怎么捡来的?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我有个大学的同学在我要去读的这家美国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系主任是个发展经济学教授。上课时他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归结为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总供给的恶性循环,一个是总需求的恶性循环,而这两个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是居民收入低,(见下图)  相似文献   

14.
北京人仗义,却爱“挑刺儿”(找毛病)。能让他们挑不出毛病的事实在是太少了。一天晚上,一位叫万嗣全的中年男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要做个报告,讲亚运会的重大意义。按照惯例,干这事儿总是不合算的。想想吧,面对那么许多精明过人的北京人,你还不得让他们折腾个够?! 这不,他一坐上主席台就让人“挑”上了:什么亚运会组委会秘书长,我怎么不认识?这是哪个庙来的和尚?接着,还有更“邪乎”的:怎么长这样啊,对不起观众!!! 不料万秘书长一气讲了近三个  相似文献   

15.
如蚁轻爬,如电轻触,如风轻袭,如火轻噬……个中之“轻”,且看——从南下的列车,到泊岸的货轮, 人们不时被箱箱件件的长白山参茸,烟台阿胶,大兴安岭的冬虫夏草吸引住。源源滚滚是何物?宝!试问.“讲饮讲食”、“最识补”的广州人,谁人不识宝!然而,近年来,笔者发现广州人又多了  相似文献   

16.
用外省人的眼光看广州人,似乎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感。最令他们吃惊的是“口杂”。说广州人除了家中四条腿的台椅,举凡天上飞的、地下爬的,诸如蛇虫鼠蚁等类,统统都成其美食,言下之意是有点儿“蛮”了。确实,有的广州人对吃的探索,真是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你听说过吃炸蜈蚣、煎白蚁吗?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就曾美美地吃过一顿白蚁。他是白蚁防治所的技术员,平时灭蚁中,发现那些  相似文献   

17.
时下,在商品丰富、被内地人称为“购物天堂”的广州市场上,有一种商品十分紧俏,不说不知道,那竟然是房屋!你相信吗? 并无刻意去领导新潮流却因天时地利人和而总是在浑然不觉中领导了新潮流的广州人,这回又来了个鳌头独占——记者从广州市房地产管理局获悉,去年,广州市建成商品住宅近180万平方米,超过了全市建成住宅面积的一半,其中个人购买商品房几乎占一半,这个住宅商品化的势头在全国可说是领了风骚。毋庸置疑,相对于内地来说,广州人有钱,广州人也讲求实际,他们对“安居乐业”有深切的理解,不“安居”又如何“乐业”?所以,有了钱的广州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广州市场不仅商品丰富,而且,价格多变。以广州人爱吃的烧鹅来说,如果你在街头巷尾林立的烧鹅档中走一圈,就会发现,各处的标价虽然差异不大,但并不“千档一价”;即便同一个“档口”,也是早晚时价不同。这种现象,不仅副食品市场有,工业品市场也有;不仅个体户、集体企业有,国营大企业也有。价格变化的市场引出过不少“麻烦”。最典型的要算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爆棚新闻”:某国营大商店的货物被人不出门就“赚”了近万元。事情是这样的,该商店一层和四层的  相似文献   

19.
绝少有广州人不知道有大排档,也绝少有广州人不光顾大排档。冬夜里,围一炉炭火,煮一锅狗肉,香气弥漫,笑语喧哗,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频频光顾大排档的广州人,可知道,大排档背后,有多少纷扰? 是是非非大排档夜,江南大道。人行道上,大排档一字排开,个体饮食店门口,玻璃橱窗内高悬着烧烤得金黄发亮的狗,门外座无虚席,阵阵飘香,声声(?)喝。突然,一辆载重8吨的大货车停在大排档前,车上跳下几个戴大盖帽的人,有公安,有工商,还有城管方面的人员,一下车,便迅速扑向大排档。一家大排档档主掏出一叠“大  相似文献   

20.
你在街上吐了口痰,他(她)满脸威严地颤巍巍地向你走来……你度蜜月刚回家,他(她)悄悄地把一份计划生育的宣传资料从门缝里塞进来……你午睡正酣,他(她)庄严地敲响了门,收联防费……他们,居民委员会的街道工作者们。是毁?是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被人骂作“街八”。其意广州人大概都懂,文字解释却不太雅,作罢。也难怪, 他们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会得罪一些人。比如计划生育,那件事本来见不得人,羞于启齿,可是她们偏要反复上门宣传动员,寻根问底地盘问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器具……。一会儿说在阳台养鸡肮脏,一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