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葆桢对祖国有四大贡献:一是创办船政(被誉为“爱国、清廉、务实的洋务派”),二是创建海军(被誉为“中国海军之父”),另外两件则是保卫台湾、开发台湾。中国历史上保卫台湾的第一位功臣是郑成功,第二位功臣当属沈葆桢。探讨和宣传沈葆桢保卫台湾、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葆桢在台湾期间招募乡勇、移民垦荒,尊重民间信仰,凝聚台地民心,体现了其治台的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3.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的"牡丹社事件"发生后,钦差大臣沈葆桢主张要发动台湾民众来抵御外侮。清初驱逐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正是一面可让台湾民众"知忠义之大可为"的旗帜。为此,沈葆桢上奏朝廷,为郑成功"贼寇"政治地位重新定位。这是沈葆桢顺应台湾民情之举,也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林森参加了建设台湾、武装保卫台湾、致力重光台湾的斗争,在台湾期间与当地人结下了深情厚谊,是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典范。至今,台湾仍有许多纪念林森的遗迹,令人回味及深究。  相似文献   

5.
台湾基层“三合一”选举(县市长、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在12月3日终于落幕了,蓝军特别是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绿军特别是民进党遭到惨败,这是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实际上从去年12月的“立委”选举就已经显现。这也是我对台方针政策赢得岛内民众的理解、肯定和支持的结果。这次选举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输不起,全力以赴,动员群众,使出招数,互攻互守,一个是“势在必得”,一个是“抢救危机”,为了赢得选举,不择手段,贿选、揭弊、造谣、“抹黑”、“抹红”、“抹黄”满天飞,被称为“政治流感”在台湾发烧。这种恶质化选举,是对台湾“民主”政治的讽刺…  相似文献   

6.
陈永华(1634—1680),字复甫,福建同安人。他是郑氏治台时期的核心人物之一,对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顺治十八——康熙元年(1661—1662),郑成功挥师入台,驱逐了盘踞在台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尔后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大举开发台地,不幸随后他即逝去。  相似文献   

7.
刘铭传先生是安徽人,其在抗击外敌、保卫台湾、建设台湾方面,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人所共仰.这是安徽的骄傲,我作为安徽人,作为刘铭传先生的后辈,也是引以为荣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 ,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成为新世纪统一战线最大、最重要的任务。因此 ,台湾回归问题成为当今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统一战线必须借助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为台湾回归工作服务。一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 ,做好台湾回归统战工作 ;二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坚实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 ;三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  相似文献   

9.
一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的一贯立场台湾问题不得解决至今已50多年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贯立场。早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双方都有利。早在50年代,中央和毛泽东就曾发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而奋斗”等号召。60年代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是两岸关系深入发展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大陆和台湾分别提出过“合法政府对叛乱团体”、“中央对地方”、“两党”、“两区”、“两府”、“两体”和“两国”等定位模式,但都没有为大陆和台湾所共同接受。“胡六点”对于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关系定位提出了新的主张。根据“胡六点”的观点,可以采取将政治关系定位“议题化”和“阶段化”的方式,通过大陆和台湾阶段性的谈判协商,解决政治关系定位问题。根据大陆和台湾关系发展的现状,“两岸”是现阶段政治定位模式的最佳选择。“两岸”模式为大陆和台湾当前的政治关系破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将为结束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对立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世界贸易组织号称“经济联合国”,是台湾迄今加入的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从台湾问题在该组织的演变来看,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台湾问题最为复杂、耗时最长、牵涉因素最多。在大陆、台湾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再回顾加入的历程,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读世界贸易组织的台湾问题,对于打击台湾当局的“台独”企图也许更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2.
台湾中华文化协会1997年底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民党的不满意度高达73%(24%非常不满意),满意度仅10%;而对民进党的不满意度为31%。满意度占36%。大学生们对当局“戒急用忍政策”、“务实外交”、行政效率等5个专题表示不满意的占34.5%,  相似文献   

13.
台湾大选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3月 ,台湾将举行第 11届“总统”大选。目前 ,台湾执政与在野形成两大势力 ,他们竭尽全力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而营造有利的氛围。但他们对国际因素 ,尤其是美国因素在大选中的作用也相当重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着“以台制华”的政策 ,尽管由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在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的同时也在调整其对台湾的政策 ,但支持台湾“拒统”是美国的一贯立场。为此 ,对于台湾的政党竞选 ,美国自然会积极介入 ,甚至施加压力。无论对民进党陈水扁 ,还是对国民党连战、亲民党宋楚瑜的支持与否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获取其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重大转折以来,一系列民调数据和2012年大选结果显示,“统派”在台湾社会的边缘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反映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异化问题仍相当严重。大陆必须注重关于“和平统一”的论述。当前最主要的是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之间的连接,并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促进台湾社会“中国认同”的重塑,奠定两岸统一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本文根据“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内在逻辑顺序,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基础研究、“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及其与港澳模式的区别、台湾模式的新构想或思维。为推动两岸尽快实现完全统一,今后应深化对“一国两制”理论精神、台湾模式的具体设计的研究,并加强两岸学者的交流和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的同胞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而在一些涉及两岸关系的重大问题上,看法有很大差异。台湾同胞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许多复杂的心态,给我们的对台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对数十位台湾学者的采访,从台湾同胞关于“国家认同”的心态、“两岸政治定位”的心态以及台湾民众的“统、独”心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为我们的对台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我党对台工作的指导性方针之一,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意义上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含义有三点: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目前,台湾当局有些人模糊甚至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拥有主权,公开叫嚷台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在法律上,事实上都已正式归还中国。本文将客观地考察战后初期台湾归还祖国的过程,并论证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台湾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据历史文献记载,自三国时代起,中国大陆军民就不断东渡台湾海峡,垦拓经营台湾岛。元朝即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岛民政。明朝则在澎湖设“游击”、“春秋汛守”,并在基隆和淡水驻屯军队。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683年台湾归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改建成一个行省。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台湾人民和全国人民都坚决  相似文献   

19.
一、台湾问题的现状1、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冷战结束后 ,美国政府一直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 ,从根本上说 ,绝不是为了台湾 ,而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政治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 ,美国日益感到中国强大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 ,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上来 ,而台湾问题则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 ,控制海峡两岸局势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 ,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 ,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  相似文献   

20.
台湾大选后,国际社会、国内百姓普遍关注和经常谈论的是两岸的关系的未来走向,是台湾的“和”与“战”。但同等重要的是,台湾岛内的政党政治版图下一步将如何演变。因为,无论基于历史的经验还是现实的权衡,岛内的政治力量对比和政党政治架构都会投影于两岸关系,其影响所及甚至会触动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