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主席十八大后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已经是国内热议、国际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了解高职学生眼中的中国梦和美国梦,具体了解高职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理解和认同情况,对中国梦与美国梦区别的认识,以及他们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视阈下,强国梦强军梦是和平之梦,是和平共赢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统一;强国梦强军梦是发展之梦,是发展自己与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统一;强国梦强军梦是合作之梦,是内部诉求与外部环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概括地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构成了五四精神的核心。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五四精神包括爱国精神、平民主义、个性解放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对实现中国梦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爱国精神是中国梦的凝聚力量,民主精神是人民幸福之梦的根本,科学精神是民族振兴之梦的动力,改革是国家复兴之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征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准确把握“中国梦”提出的时代意义、科学认识“中国梦”具有的时代内涵、奋力开拓“中国梦”实现的时代路径,对于引导人们准确理解“中国梦”并为之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主”“科学”两面旗帜与九三学社渊源极深,是九三学社的立社之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民主科学之路,民主科学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演讲为基础,并参考了有关美国梦的问卷调查,制作了一个有关中国梦的调查量表,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大一新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是非常积极向上的,符合党和国家提倡的主流意识。民族复兴是众多学生的中国梦内涵的第一选择。同时,他们大都能把个人梦想的实现同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密切地联系起来,并相信通过努力,提高个人的能力和教育水平,就能够使自己的梦想成真。调查结果还表明,那些来自社会困难群体的学生,即来自农村、农民、农民工家庭父辈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对实现自己人生发展梦想,抱有更加强烈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自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便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实践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新的中央国家领导核心提出的“中国梦”,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本文拟就从有关“中国梦”的重要讲话和重要理论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对与“中国梦”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梳理、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本质和内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一坚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引导大学生缔造梦想、实现梦想的一项任务。“中国梦”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尤为重要与紧迫。实现“中国梦”是一个进行时,如何将“中国梦”内化于学子之心、外践于学子之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在现阶段的现实追求和理想目标,它不仅是一个全新概念,更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梦囊括了全体、集体和个体三个层面的愿景,熔炼了三个层面的梦想,成为一个梦想的集合体。就三者的辩证关系来说,全体梦是目标导向,集体梦是组织保障,个体梦是行动力量。因此,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激发个体的创造热情和行动活力,在合法框架下尊重个体的需求并提供其实现个人愿景的公平机会;其次要顺应社会组织发展的多元化潮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的利益整合和保障功能;最后要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国精神,凝聚共识和力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梦。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毕生追逐科学报国梦想,"竭尽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为我国科技振兴、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堪称广大科技工作者群体中践行中国梦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钱学森手稿与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发现,钱学森的中国梦,是爱国情怀、奉献精神、求真意识、创新勇气的集成,是立梦、追梦、圆梦、续梦的结合,是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效国之能、强国之行的统一。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可以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激励。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真正使具有话语创新意义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首先需要走向学理,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通过对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的辩证把握,能夯实中国梦的学理基础,从而促进中国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梦是一种文化现象,真正主宰是潜意识,最终来自于物质世界,愿景方面的梦想是人的价值观的反映。中国梦是新的施政宣言,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标蓝图是经过两个“百年”实现中华复兴,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基本路径是三个“必须”,和世界各国梦相通。共圆中国梦要坚持用“问题”意识破解难题、在改革中开发内生动力、让科技为梦想插翅等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强国梦强军梦是对民族历史的承继,是统一于民族百年复兴梦下的有机整体;强国梦强军梦是对人民愿望的热切回应,是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庄严承诺;强国梦强军梦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民族复兴使命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4.
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是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目标,是河南人的中原梦。找到“中原梦”的实现路径和突破口,把“中原梦”变成普通百姓安安稳稳的生活图景、真真切切的幸福感受、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才能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科学发展。经过调研发现,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原梦的核心,而建设小城镇则又是河南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以小城镇为着力点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原追梦圆梦的现实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5.
梦想是方向、是目标、是向往、是奋斗、是动力。中国梦,是民族之梦、复兴之梦、小康之梦、强国之梦、胜利之梦、立世之梦。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脚踏实地,紧紧依靠人民。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人民梦"深刻地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热切追求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道化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国梦”是空前艰巨的宏伟事业,必须依赖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国梦”注入强劲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当前国内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已收集到“中国梦”文献资料进行年度文献量、文献类型、基金资助与课题(选题指南与立项)信息以及学术交流信息的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简要地梳理和评析了现有文献资料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期初步展现国内“中国梦”研究的学术图景。为进一步深化国内“中国梦”研究,学术理论界应该把研究着力点放在“中国梦”理论框架的建构与完善方面,同时要加强“中国梦”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庆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求实价值、创新价值和人本价值,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扬大庆精神的理想信念价值,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发扬大庆精神的求实价值,从实际出发,发扬"三老四严"的作风,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扬大庆精神的创新价值,解放思想,探索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发扬大庆精神的人本价值,调动社会各阶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大庆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制胜法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大庆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刘建梅 《工会论坛》2013,(6):165-166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当代中国,中国梦具体的实现形式,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