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界的一些领导职务.受这些身份的影响,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大量的“科技”理念和意象.以往,学界对这类科学诗关注不足,偶尔的研究也往往只注意这类诗的“政治性”内容.事实上,除政治身份之外,郭沫若还具有“公共人物”的身份,从这一视角切入,可以重新考察郭沫若这时期的诗歌创作,亦可获得相对丰富的理论阐释和新的意义挖掘.  相似文献   

2.
秦立海 《党课》2014,(12):103-108
书写中国近当代的革命史、文化史,郭沫若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个人在多个领域内都有极高的建树,难得。郭沫若在1958年12月公开宣布入党以前,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其实,早在1927年8月,他就经周恩来介绍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是声名赫赫的元戎。“经纶外,诗词余事”,他也能诗。现在所能读到的他最早的诗作是早年在云南用杜甫《秋兴八首》韵吟成的咏菊篇,颇能显出戎马诗人的本色。陈毅说过,总司令的诗有总司令的本色。郭沫若是开一代诗风的文豪,也是有过投笔从戎的革命春秋的斗土,周恩来称赞他“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郭沫若和朱德的诗交持续了40年,贯穿着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因此,这种诗交不但带有个人的情谊的色彩,更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郭沫若和朱德结识于1926年10月,时值北伐高潮。次年3月末,郭沫若…  相似文献   

4.
1978年四五月间,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在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大会之后,根据逝者的遗愿,这位文坛泰斗的骨灰于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层层梯田之中。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5年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陈永贵作出魂归故里的后事安排是不难理解的。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郭沫若出生于四1;1…  相似文献   

5.
王永华 《世纪风采》2009,(12):18-21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相似文献   

6.
张衡:世所罕见的“全面发展之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画家。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干龄,令人景仰。”  相似文献   

7.
1916年,佐藤富子在日本东京圣路加医院与郭沫若相识,随后,23岁的佐藤富子与24岁的郭沫若在日本同居,为此,佐藤富子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佐藤富子取了个中文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8年,安娜带着孩子到香港见郭沫若,当她知道郭沫若又有新老婆于立群后,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豪、共产党人郭沫若,蒋介石的“文胆”、首席幕僚陈布雷,这两位中国现代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虽立场不同,政见各异,但都以文坛高手闻名于世。他们之间相互敬重的文人风范,以及鲜为人知的公谊私交,很耐人寻味,堪称政坛佳话。 北伐期间,郭沫若慕名 向蒋介石推荐陈布雷  相似文献   

9.
要能结为知交,除了志向的相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还必须性情投合。郭沫若是名满诗坛的大家,也是历经“革命春秋”的斗士;叶挺是指挥若定的军事家,也素向以儒雅倜傥为世人瞩目。二人都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风云人物,透过他们的动人情谊,正可以见出时代的激荡风雷。郭沫若和叶挺结识于北伐前夜。叶挺早年追随孙中山。当广东军问陈炯明叛变时,作为孙中山的卫队团营长,叶挺率部英勇反击,保护孙中山安全脱险,由此初显将才。1924年,叶挺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中共直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珠江上游的肇庆成立,叶…  相似文献   

10.
杨敏  王庆 《世纪桥》2012,(13):23-24
允许译文不忠实于原文,是郭沫若“风韵译”理论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引起众多批评和争论的主要原因。《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真的美”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理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郭沫若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如何对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所关涉的并非 郭氏个人,而是牵涉到对中国现代文化史的整体评价。书肆上曾有一木《反思郭沫若》,“基本上都是反思郭 沫若的悲剧和弱点”(编者后记)。编者称是书主要以收集批评郭氏的文章为主,并无意全盘否认郭氏的历 史地位。即便如此,此书一出,便引起争论,反驳文章相继出现。曹剑编的这本《公正评价郭沫若》,就是这类 文章的汇编。其中较重要的文章有林甘泉的《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和史学大师》,“比较全面 地多角度地向我们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郭沫若这两位以革命救国为己任的战斗者,在大革命的高潮中相识、相知,随后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枪和笔并肩作战。他们的思想和心灵是息息相通的。然而,在革命胜利后,郭沫若紧眼毛泽东,使自己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以毛泽东的意见为意见”,结果是,毛泽东正确,郭沫若正确,毛泽东犯错误,郭沫若也随之犯错误。  相似文献   

13.
鲁迅有首很有意思的诗:“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他这样告诉冯雪峰:“‘东云’,指日本,‘春兰秋菊不同时’,我与郭沫若不是搞不到一起吗。杜荃骂我的话,怎能忘记得干干净净。我也曾有过向郭沫若组稿的念头,但终究打消了。”在“文章如土”、“芳林寥落”的中国文坛,鲁迅翘首东望,时在日本的郭沫若总引起他不尽的思绪,他何尝不愿化解他们之间的是非恩怨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创始已逾七十春秋。中共党史研究不仅在国内经过了“萌生”、“初建”、“成型”、“挫折”、“复兴”和走向繁荣几个阶段,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在国外学术界日益受到重视,由个别国家发展到多数国家研究,由一般了解进入深入研究,由中国学中少人问津的课题成为其中的“显学”。进入80年代以后,国外的中共党史研究,更加具有如下特点:一、资料汇集有了很大的丰富。国外研究机构除掌握比  相似文献   

15.
周征强 《学习导报》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16.
周征强 《新湘评论》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先生以诗人与历史学家著称于世。但是,他对社会改造的理论问题,对马列主义,一直怀有极大的兴趣。我们从他研读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一、差点翻译了《资本论》1924年11月,在国外留学的郭沫若由日本的福冈携妻儿回国。抵达上海后不久,一个名为“学艺社”的组织,打算办一所私立大学——学艺大学。郭沫若被指派为筹备委员,并被预定为学校未来的教授。当时离学校的开办还有相当一段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1,(4):50-50
《春秋》是五经中最特殊的一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其独立性渐渐消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杂在“春秋”三传中流传。这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后人诠释《春秋》之作,对书中的史实记载进行解释.故称之为“传”。  相似文献   

19.
1966:“领导关心甚,大隐入园林”1966年4月中旬,郭沫若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发言,检讨自己的思想“没有改造好”,甚至表示要将自己几十年来写的几百万字作品“全部烧掉”。根据毛泽东“要保护郭老”的指示精神,这个发言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刊出。检讨虽有失尊严,但在世人的心目中,郭沫若依然是文坛泰斗。这年六七月间在北京召开亚非作家紧急会议,郭沫若出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并且担任大会执行主席,这就更加深了世人的这种印象。这年8月,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此后不久,红卫兵包围了郭沫若的宅园。事情是从一张传单引发…  相似文献   

20.
相识相知成仿吾与部达夫相识与相知于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在日本东京的酝酿期间。1918年夏,郭沫若在日本的博多湾海岸散步的,偶遇昔日东京一高预科同学张资平,两人随意谈到应该办一本只刊登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纯粹的文学杂志。张资平说:“我们找几个人来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杂志,采取同人杂志的形式,专门收集文学上的作品。不用文盲,用白话。”“出文学杂志很好,但到哪里去找人?”郭沫若说。张资平说:“据我所知,我们预科同班就有一位郁达天。”郭沫若说:“哦,不错,老郁会做诗。听说他常常做旧话到《神州日报》上去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