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教材要适应新的社会主义实际运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科社的对象、体系、内容和方法进行新的探索。自1977年胡耀邦同志就枉中央党校校长起,理论界在他的倡导下,致力于这门新的学科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现在已公开出版的有十余种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为我们进一步编好科社教材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把科社作为独立的学科对待,更没有深入研究科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科社概念使用中一词多义、多用的现象对学科定位造成严重干扰,不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深刻分析科社概念的使用乱象及其起因,区分概念使用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对于厘清学科定位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科社学科建设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与时俱进,坚持学科的科学性、独立性、开放性、实践性,努力提高学科的地位和声誉。  相似文献   

3.
科社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发展了20多年。在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问题。科社学科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科社学科为什么要存在和发展、前景如何,这样一些问题不仅未被社会所认识,科社学科的理论工作者也不一定都有清醒的共识。9月22-24日在天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科社专业研究生导师会议讨论了这些问题。来自全国十几个学位点的代表在会上交流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以及有关理论信息和某些研究成果。江流教授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话中,回顾和总结了科社学科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研究拓展必须以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为目的,而建构和检验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必须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为基础和前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环。如果在学科研究拓展的过程中不以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出发点或目的,或在建构和检验本学科理论之时不以生动的现实为原材料,必然出现科学环的断裂,压缩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生存空间,加剧学科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治国理政的新篇章,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性安排~([1])。进行和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教学平台,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性教学设计,应采取如下方式:内容嵌入式、专题精讲式、问题讨论式、案例分析式。  相似文献   

6.
王爱华  杨晓玉 《学理论》2010,(29):78-79,99
数字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其中绝大部分取决于信息导航库的建设。对于如何使网络信息导航库的建设更加标准规范,我们从学科导航库建设的内容和规范、学科导航库的内容框架、学科导航库选择资源定位、网络学科资源的获取、学科资源的描述和揭示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7.
2001年8月20日至24日,第五届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硕士、博士导师工作会议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承办,全国科社学科7个博士生培养点(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博士导师和一批有硕士学位点的硕士生导师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如何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科社学科的建设。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与会代表分别就学科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8.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3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成就显著,问题突出。当前科社学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科基本概念不确定;学科定位不清晰;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缺乏共识;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成果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精品力作更少;研究队伍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花大力气,造就一批科社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是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社学科建设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与前景,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机会     
《瞭望》2010,(32)
必须积极开展产业规划和布局,坚持"内容对接、平台开放、终端多样、标准兼容"的产业发展原则,加快内容整合以及相互对接、电子书内容平台建设和终端解决方案优化  相似文献   

10.
区域生产力布局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状况。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或生产力布局,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提高生产力总体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针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谈点对策性措施。一、区域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解放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调整,我国区域生产力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50年代初期,我国区域生产力布局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工业基本上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少数大城市,  相似文献   

11.
设施布局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空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6):35-4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是一系列蕴含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物质载体,具有空间属性。设施布局均等化则是指在空间布局和地理位置层面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和设施进行合理配置,使社会公众具有同等机会接近或使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讲,设施布局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空间路径。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和区位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充分考虑需求度、承载力和可达性等要素的影响。在设施布局过程中,应基于需求导向、结果均等、过程公平等基本原则,准确把握设施布局均等化的发展进程,将技术支撑与公众参与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促进服务设施均等布局。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9月,甘肃省委党校和云南省科社学会分别召开了科社年会,会议期间学习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讨了科社基本问题。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范鹏教授提出四个观点:第一,党校应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传播的重镇。这个重镇体现在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党校有干部培训、理论建设、思想引领、咨询服务四大基本职能。党校要搞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铁道公安学是保卫学中的一部分或具体学科,这种观点明显错误。实际上,铁道公安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公安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就学科性质、学科划分、研究对象以及铁道公安学与公安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正>朴林教授1968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科带头人,省领军人才梯队后背学科带头人、省党建学会理事、省科顾委成员;兼任中共哈尔滨市纪委特聘顾问、黑龙江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  相似文献   

15.
周媛媛 《学理论》2010,(5):63-64
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被国内高校广泛引入到图书馆工作中并得到迅速发展。本文阐述了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策略,以及未来学科馆员发展的方向等。  相似文献   

16.
<正>92岁高龄的江流先生,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和研究60多年,学养深厚、德高望重,是享誉学界的大师级人物,被誉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界的学术泰斗。是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一面旗帜。他先后担任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主任、副教育长、教育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为何启动新一轮国土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敏 《瞭望》2005,(21)
我国现有规划体系过多地强调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以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与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未能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关于"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出如何在"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含义、本质特性、理论内容以及理解路径的设计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大而全"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说,它是关于以人为本的"人的解放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即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批判性、文化性和学术性的基础,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要以实践性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故应放弃和清除那种被学科视界所分隔的理论布局和内容设计,在一体化视界中使之合逻辑性、合思想性.为此提出五种理解路径:恩想史理解、概念理解、本质内涵理解、理论功能理解和"具体的总体"理解.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命运与学科体系密切相连。从1978年以来的学科体系建设来看,在尝试时期学科体系更多的是以经典作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专题进行设计的;在初步确立时期学科体系中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在丰富和发展时期的学科体系建设肯定了此前两个时期的成果,结合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新情况,又有所突破。综观三个时期,专家学者们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有共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学科建设是在求同存异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略论新世纪之初中国行政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行政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国行政改革对行政学学科发展需求的角度 ,分析了世纪之初中国行政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它包括行政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学科研究的基本目标取向、学科方法论的发展、行政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与应用性、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