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逐步变成现实,提供了现实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和目标,只有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加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立足中国国情和把握时代特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从理论渊源、理论探索和理论特点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不仅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而且有利于从和谐角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风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在是热点话题。这是因为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恩格斯指出,社会的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前景是看好的。但是,目前从总体上看,它才刚刚破题。在这方面有不少理论和实践课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做出科学的回答。本文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4.
高建华 《求实》2007,(4):53-55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也是当前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确立的重要议题之一,研究社会公平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骐 《理论学刊》2006,1(6):15-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有生机活力、有社会公平、有和睦人际关系、有团结稳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毛泽东的贡献是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这一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初步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与措施.邓小平发展了这一理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措施深化和具体化,强调制度建设与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新一代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了这一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个紧密相连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统一性和良性互动的品质。在明确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应当理清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去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并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人们实践的根本问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分析、研究,这对于加深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是与时俱进的;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与时俱进;三是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的当代新形态;四是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五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这样的社会在理论和现实中都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起点和背景上是有关联的,以此为契机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问题才是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党的历届领导人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之间有继承发展,有扬弃和创新,这既是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发展中国为主题和现实目标的历史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想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初步实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本质是“人学”的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人学”的现实形态。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应该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定位,要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义保 《求实》2006,2(10):34-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和谐社会发展中诸社会要素间的冲突与协调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规律的现实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与辩证唯物观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大体上经历了早期探索、初步确立、丰富发展、走向成熟等几个发展时序。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深入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与规律,正确处理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今天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执政后,党的首要…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不等于和谐社会,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目标、任务的提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换言之,公民社会的客观存在与现实运动,是中国执政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动因。“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众多可能途径中,最具基础性的就是公民社会的成长。因为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公民或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朱孔来 《理论学刊》2006,(10):77-7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2020年要达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理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目标方向,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目标与理想方向”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就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言,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为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而言,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深刻的阐述,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抓住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快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简称“三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化”并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一、加快工业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构建和…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不等于和谐社会,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目标、任务的提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换言之,公民社会的客观存在与现实运动,是中国执政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动因."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众多可能途径中,最具基础性的就是公民社会的成长.因为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公民或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在西方国家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