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  相似文献   

2.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中国国情?一是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硬件,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伦理等“软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这个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现实选择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需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蕴涵的生态文明。这次全球经济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还要差很多。所以,我认为这次危机是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4.
吴海鹰 《思想战线》2011,(Z1):472-474
中西医结合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有文化问题。中西医结合既是中医的发展趋势,也是西医在中国的发展途径,要有文化的智力支持。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西医结合是一个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过程,是新型文明的培育过程。因此,中西医结合要建立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的新型文化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葛吉霞 《前沿》2011,(21):179-182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回归了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为冷战后世界政治框架的重建提供一种文化模式。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主要内容包含文明范式、文明冲突论、文明调和论,批评了把西方文明看做普世价值的观点,进而指出在现代化过程中文明的本土化非常重要。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非常重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体系,是中国现代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研究"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法律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起源、形式、性质、发展"等方面的解读,破解西方人把当今中国称为"礼治"国家,而不是"法制"国家的陈旧观念,促进中华传统礼治文明与西方现代法治文明有机融合,更好地为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应该从世界文化发生与发展的广阔视野观察问题。现在所谓的欧美工业文明,是以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其形成的标识的。当有些人沉迷于这一西方文明的时候,他们或许全然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守护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启蒙思想的摇篮。事实上,中国文化曾经作为一种与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不相同的文化,参与了冲决欧洲封建秩序的斗争,并在尔后形成的西方近代文化中留下了不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工业文明的产物.西方国家由于制度和文化上的缺陷和弊端,很难在世界生态价值观深刻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而当代中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结合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调谐思想的文化优势,必然引领世界新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中国曾经向人类贡献了一种国家制度文明,也曾经向西方学习,把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吸收转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曾因苏联的失败而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和“往那里去”的挑战,资本主义文明也正因全球化赤字等问题而遭遇发展困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回答“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问题十分重要又充满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能否解决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面向未来共同提出的“文明更新”的课题,向世界贡献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将成为衡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康凯 《探索与争鸣》2022,(8):110-118+179
中世纪早期地中海世界西部文化认同上的转变,揭示了西方文明诞生过程中西方人文化认同的最初构建及其背后的原因。西方文明最初的地域空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认同都是在中世纪早期形成的。当时地中海西部的居民在与同时代地中海世界的他者文明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定位,构建起自身的文化认同,确立了文明共同体意识。他们最初所参照的他者文明并非伊斯兰文明,而是拜占庭文明和更早的古典文明。  相似文献   

11.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三种在西方原本历时递进的文明形态,在中国却共时并存,异常复杂。要么西方化而丧失自我,成为西方的附庸;要么以本土文化为本位而无法进入现代,无法融入全球文化。中国文化的全球化正面临着这一两难困境,也正在为走出这一困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程超 《今日民族》2011,(12):32-35
竹子,起源于中国,中国的古老文明曾被西方称为“竹子文明”,在中国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竹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和用具,而且还渗透到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传导与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3.
跨文明研究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必然表现在多个学科领域,渗透在文化与学术的方方面面。本期我再次约了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及博士生谭佳、王积龙,就“跨文明研究”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余虹教授的论文专就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中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也正是我多次提出的“异质性”问题。中国与西方文论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在基本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和文论话语上是从根子上就相异的(而西方各国文论则是同根的文明)。这种异质文…  相似文献   

14.
文明本来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应当平等交流互鉴。然而,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奉行西方中心文明观及历史终结论,将西方文化视作世界文化的中心,本质上是一种文明优越论。从文明史实及文化发展来看,文明是多元生成的,并不是西方中心的。文明是人类智慧共同构成的,应当以史为鉴,努力建构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多元文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求索》2016,(0)
考古学的产生及发展与西方学术思潮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进化论思想对考古学的影响尤甚。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急剧变革,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对传统中国学术尤其是历史学产生强烈冲击,并在此背景下萌生了中国考古学。寻找中国文化和文明的源头、探索中国文化的特质、研究中国的历史成为中国早期考古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时代呼唤与文化反思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我们再一次重新反思文化的时候了。清末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基本上一致认为,当中西(中国与西方)文明遭遇而较量,中国处于劣势而学习西方时,总会经历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第一是对器物(物质、科技)文化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通过物质文化把古代科技传到西方,许多重大发明开启了近代的文明。  相似文献   

18.
引导文明转型 中国责无旁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彪 《人民论坛》2010,(12):15-17
随着20世纪总体上西方衰落,世界格局的重心东移,世界多极化兴起,社会科学界日益将目光转向文化,试图推动文明转型。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将世界带入百年来最深刻的危机,西方文明顿时陷入空前的尴尬,成为众矢之的。推动世界文明转型,中国既责无旁贷,又利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曾凡远 《前沿》2006,(2):227-230
古代中国长期迷醉于"华夏中心"的骄傲之中,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不屑一顾.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人上了切肤之痛的悲壮一课,国人开始反思"华夷之辨",取向"师夷长技",中国人的西方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既绵延不绝又不断发展,其历史演进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河洛文明阶段,儒、道、法三足鼎立阶段,佛、儒、道三足鼎立阶段及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对立阶段;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保持其内核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在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保持其基本特征;依据中华文明的演进逻辑,可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自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呈现出严重西化的状态,但未来不会被西方文明取代,反而会在挑战下获得新生。此外,针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不应当接受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国家,但其本质属性是一种批判西方的社会制度、背叛西方文化传统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被西方排斥的、代表被压迫者的解放哲学。可以预言,马克思主义将会完全融入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