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上下对直隶的水利事业较为重视。通过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患,增强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直隶地区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末,近代警政开始兴办。这其中直隶警政的成绩非常突出,对清廷办警政策和各省地方警政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央办警政策层面,无论是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总体发展方向上,还是在建立巡警部,设立统辖全省警务机关等具体问题上,直隶警政都对清廷决策产生了极大影响,发挥了引导作用。地方警政层面,直隶警政为各省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办警模式,为各省所仿效,为各省培养了众多警务人才,有效推动了地方警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立胜 《工会论坛》2009,15(5):152-154
孙宝琦是晚清民国时期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在清末新政期间,他提出了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改革主张,并在任职山东巡抚期间给予实施。为推进预备立宪,他设立咨议局、推行地方自治等措施,使山东的新政走在了全国地方性行省的前列。但孙宝琦又效忠清廷,反对辛亥革命。这是由其自身的地位和社会阅历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报纸在近代外交中具有重要作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外交部门的机构设置中凸显了对外报的重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清政府也能够将外报作为获取外交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以此作为外交决策的重要参考。对外报的重视与利用体现了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外交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抵御外辱,保持西藏领土、主权的完整,在西藏推行新政。但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本文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等方面相结合,对西藏新政推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士绅在参与立宪的物质基础、组织力量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表现独特。谘议局是清末“新政”要目之一。在江苏谘议局这个合法的舞台上,江苏士绅的立宪意识日益勃发,立宪行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动参与江苏谘议局的筹备,所提议案涉及社会事务各方面。江苏士绅的立宪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铁路巡警初创于清末,梳理学界对关内外铁路巡警的相关论说,并结合政书、报刊等史料做深入辨析,有助于理解清末铁路巡警创办后在"名""实"问题上的动态调整。进一步考察京汉、胶济等铁路巡警的建立过程,更容易认识清末铁路巡警发展历程所具有的探索性与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188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虽英勇奋战,但仍然惨遭失败,清政府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还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运动。他们鼓吹学习西方,试图以改良主义挽救中国,请求清朝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市巡警(防暴警)执法受伤典型事件进行列举,分析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提出有效减少巡警执法受伤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时期,随着新式学堂数目的增加,整个学界处于躁动状态,清末新式学堂学生“肇事”事件层出不穷。这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混乱无序的一种表现,也是内忧外患刺激下的必须产物,从中也折射出新旧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差异与对立。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于宣统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户口调查。此次户口调查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除了要了解全国户口实数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实行预备立宪和地方自治的需要。事实证明这次调查在中国人口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正式确立了检察制度。为了保证检察厅能公正执法,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颁行《法官分发章程》,制定了检察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不再坚持本省本管籍回避之旧制。尽管《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未能以法律的形式正式颁行,但其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诉讼履职过程中的检察官回避制度,比较科学地设置了检察官回避的法定事由。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没有检察制度,近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随着清末司法改革才得以引进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发轫于欧洲大陆,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吸收了本国关于法律监督的传统,分别形成了大陆法系的检察制度和英美法系的检察制度.通过对近代检察制度引进过程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近代检察理论的理解,当然对于今天检察制度理论的构建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晚清外交适逢千古未有之变局,外力冲击日益严重,社会转型日渐剧烈,国人对近代外交的认知日加深化。随着清季社会的变迁,清廷遣使驻外经历了从最初的抵拒,到不断地变通、调适,最终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拟对此做一系统探讨,以见晚清社会变迁于遣使驻外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末北京警务学堂消防队,既是学堂内的警察教育对象,同时又是一支经常参与警务实践的实战队伍,其将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体现了警察教育的特殊规律,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云南法治的运行,是变法和法治的博弈。云南地方政府用法律改良和广设司法机构来废除领事裁判权和改造社会,同时用严刑苛法、维护政治秩序、颁布法规严厉打击犯罪。云南地方政府加强对民族纠纷的处理,并严格安排司法费用。  相似文献   

17.
清代财政的货币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建立在银两制基础上的清朝货币财政一方面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另一方面在近代物价上涨和银价急剧下跌过程中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税收一直到清末仍然没有发育起来,地主阶级则是这种财政结构的真正得益者.这反映了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清朝财政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清末修律中的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终结了千余年的封建司法传统,把具有进步色彩的新型刑事诉讼模式引进中国。但由于缺乏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那次改革未能成功。重新思考清末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成败得失,在我们今天选择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道路时,只有坚持理性的“拿来主义”,才能促进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在筹设审检厅的过程中,法官选任成为清廷不可回避的问题。审检厅试办时期,法官任用没有明确的标准,经历了督抚自行掌握到法部随机选拔的过程。《法院编制法》确立了考试选任的制度,法官选任开始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但是,任用旧人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过去的论者往往将之归咎于新式司法人才短缺,事实并非如此,新式司法人才短缺只是清廷违法任用旧人的一个借口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