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思想教育家刘元卿曾经写过一则"丢了自己"的寓言,说是一个押解犯罪和尚的差人夜宿旅店,和尚买酒把差人灌醉,剃光他的头,换了他的衣服,然后逃之夭夭。差人酒醒后找不到和尚,看看身上的袈裟,摸摸剃光的头发,惊异地说:"和尚倒  相似文献   

2.
在惩治腐败的斗争中,"穷庙"里的"富和尚"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令世人深恶痛绝。但是,对于"富庙"里的"贪和尚",有些人非但没有多大反感,反而常常为他们撑起保护伞,宠爱之情每每溢于言表。一日"富贪无害"论。认为只要企业发展起来,集体有实惠,"贪和尚"贪一点算得了什么?甚至把"贪和尚"们的灰色收入当作多劳多得的一种经济补偿形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穷庙"里的"富和尚"处理确实不留情面,而对赢利企业的"贪和尚"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明知有问题也不去触动,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3.
我国和尚烧戒起源我们在电影、电视上见到和尚的光头上,用香火烧灼出几点伤疤,这叫烧戒。佛家称之为“焦”,俗称烧香疤。凡愿遁入空门的人,剃度之后即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奇怪的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和尚,他们从不烧戒,不受这种皮肉之苦。那么,在我国和尚为什么要烧...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第八十四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到了灭法国边境.观音菩萨变成了一个老太太,牵着个小孩子来见他们,并告知:“前方的灭法国国王因前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造孽。两年前许下一个大愿,要杀死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了9996个无名和尚,只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好做圆满哩。”后来的电视剧《西游记》改编非常成功,变成了国王在梦中看到和尚诽谤了他,梦醒了发誓要杀一万个和尚。暂不提和尚为何得罪了国王,只来分析观音菩萨的话。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0,(2):40-40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和尚分粥的故事: 一个寺庙中有和尚若干,每餐都要分食一锅粥,又没有标准的度量工具。于是,他们试图建立一种制度,公平合理地解决斋饭分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晓兵 《当代广西》2009,(10):19-19
明代思想教育家刘元卿曾经写过一则“丢了自己”的寓言,说是一个押解犯罪和尚的差人夜宿旅店,和尚买酒把差人灌醉,剃光他的头,换了他的衣服。然后逃之天天。差人酒醒后找不到和尚,看看身上的袈裟,摸摸剃光的头发,惊异地说:“和尚倒在,我到哪儿去了?”此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2)
<正>现在,许多人滥用了"自由",以自我认为的自由来侵犯他人的自由,实在不当。今后的世界要和平,社会要和谐,必须要大家先尊重别人的自由。佛教释迦牟尼佛制订了很多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佛弟子有在家佛弟子的戒律,但是很多人都害怕受戒,认为戒是不自由的,受了戒,杀生不可以,偷盗不可以,婚外情不可以,妄语两舌不可以,太不自由了。实际上,在佛教解释"戒"这一个字,是  相似文献   

8.
话说古代有座寺庙,庙中有7个和尚。这7个出家人每天都要分食一锅粥,但又没有标准的度量工具。于是乎,他们试图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公平合理地解决斋饭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5,(11)
<正>5月23日上午10时,在数干人的见证下,身首分离了近20年的河北幽居寺北齐释迦牟尼佛像,在台湾高雄佛光山金身合璧。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和佛光山星云大师为其揭幕,释迦牟尼像身、首在两岸共同努力下,终于实现金身合璧。随后,星云大师向励小捷递交了捐赠证书,正式完成文物捐赠程序。星云大师为此亲书对联"金身合璧两岸情,佛光普照一家亲"。2014年初,有佛教信徒将一尊释迦牟尼佛佛首捐献到佛光山。佛光山  相似文献   

10.
在路上     
人生宛如在路上行走 ,但在路上的境界却不一样 ,绝大多数人是“身在路上” ,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物质性目标到底是有限的 ,最后都难逃恺撒之悲 ;少部分人是“心在路上” ,他们为心灵的自由而生活 ,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 ,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崇高 ,为人类留下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还有极少极少的人是“神在路上” ,比如孔子 ,比如释迦牟尼 ,这些人留给人类的是他们那化育万物的慈爱 ,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心在路上”与“神在路上”的人生 ,是不能放置世俗标准中加以评判的一种生活在路上@何清涟  相似文献   

1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领导者要成就事业,就要有大胸怀,要兼收并蓄。要做到兼收并蓄,首先要虚怀若谷,只有先虚其怀,百川才可入。 有这么一个佛家故事。一天,老和尚在屋里闲坐。两小和尚为一佛理争执不下。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一小和尚气冲冲进屋子问老和尚佛理是不是应该这样这样,老和尚说你对。小和尚欣然退出。另一小和尚也气冲冲进屋子问老和尚,佛理是不是应该那样那样,老和尚说你对。此小和尚又欣然退出。一位旁观的小和尚不得其解,问老和尚,他们俩看法完全不一样,哪能都对呢?老和尚回头看看小和尚说,你也对。  相似文献   

12.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扛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跟“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是我国民间两条相映成趣的谚语。同样是三个人组成的集体,由于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整体效应也大有径庭。三个和尚各念一本经,结合得十分蹩脚,整体效应发挥不了,落得大家都没  相似文献   

13.
退步与向前     
王也 《楚天主人》2010,(11):43-43
董必武老人《题赠〈中学生〉》是这样说的:"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意在劝告世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往直前不要虚度年华。但是,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却告诉人们:"退步原来是向前。"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在进步,当人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时,非千方百计克服  相似文献   

14.
观音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祖玉面色彩-深-浅,映衬相连,形象分明,自然天成。说是巧合也好,说是天意也罢,仿佛,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本来就在天下"玉石王"里面,只是鞍山人把佛祖和观音菩萨请出来了。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6,(4)
正综观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元前5世纪前后这一时段,在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这三个文明发源地,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哲人智者聚众讲学的情况,并进而开启了人类思想大觉醒和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将这种人类文化突破的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更有趣的是,轴心时代思想家的教学活动往往都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印度的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树林下讲  相似文献   

16.
马英九在致词时痛批民进党的"烽火外交"和"锁台政策"导致台湾经济日益衰弱,"想起来有时候都要掉眼泪";但如今曾经担任过扁朝高官的都来竞选5都市长,"他们过去8年做这么多对台湾有害的事情,我实在看不出来,人民值得去信任他们"。岛内有舆论认为,马英九终于学会选举语言。  相似文献   

17.
<正>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小孩都是天使牵着手带到人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呵护他们。"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小孩,他们过早地承受了同龄孩子甚至成年人都无法想象的不幸……  相似文献   

18.
趣味概念     
◎和尚与创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这样解释几种创新的含义:时事报机制创新:三个和尚挑水吃,为保证公平,实行接力赛,每人挑一段,谁也闲不着。这叫“机制创新”。管理创新:老和尚引进竞争机制,立下庙规:三个小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道菜,相反,就只能吃白饭。因时事报告69此,三个和尚挑水效率很高。这叫“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天天要挑水,三个和尚嫌太累,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把山上竹子砍下来,掏空后连成管子,把泉水引过来。这叫“技术创新”。厉教授认为,三种创新在实践中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综合运用,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说来可笑,小时候,我竟以为和尚是天下最穷的。他们有时象叫花子般去讨饭,说得文雅点叫化斋;身上披的衣服,也是补钉拼就的,比解放前老祖母穿的衣服补钉还多。及至年长,方知道世间事假象颇多,以表象识人论事,有时就难免上当。就说和尚身上的补钉衣吧,那可非同一般。那叫袈裟,又称百纳衣,及和尚的法衣,是一种神圣威严的象征。据说外国洋和尚穿的百纳衣,从布料的质地、颜色、布块块的长宽比例,到制作工序、工艺技术等等,都有一套极严格的规定,每一个环节都是马虎不得的。咱们国家穷一些,和尚们也得包涵点,百纳衣的制作不那么讲究。寻些可用的布块块,洗洗干净,大  相似文献   

20.
柯云路 《中国减灾》2011,(5X):17-17
<正>希望朋友们坐车或走路时,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会发现,人人脸上都有病相。什么叫人人脸上都有病相呢?这个人脸上有愁苦,那个人脸上有焦灼,这个人脸上在生气,那个人脸上有嫉妒。他们脸上都有很多可以称之为"病"和"累"的东西。你苦了,就是一副苦相,你这个苦相要维持三十年呢?苦相就成了相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