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检察机关刑事损害赔偿童争威一、检察机关刑事损害赔偿的特征检察机关刑事损害赔偿是指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行使法定权力和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家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检察机关刑事损...  相似文献   

2.
中外刑事损害赔偿制度比较张时贵刑事损害赔偿,也称司法损害赔偿或冤狱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我国《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为保...  相似文献   

3.
刑事损害赔偿的刑事归属问题研究,实质上就是对刑事损害赔偿的刑事性特征的研究,是针对我国现在的刑事附带民事具有民事色彩的刑事损害赔偿现状而言的。本文通过研究刑事损害赔偿刑事性的理论基础,进而论述刑事损害赔偿刑事性的价值分析,旨在从保护被害人甚至保护犯罪人的角度对刑事损害赔偿的研究起到基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刑事损害赔偿,又称冤狱赔偿,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刑罚权中产生错羁、错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国家对其给予经济上的赔偿。我国是否要建立和如何建立刑事损害赔偿制度,这是在加强我国法制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建立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封建国家不可能建立刑事损害赔偿制度,因为封建专制主义从根本上讲是漠视人的  相似文献   

5.
试论检察机关对刑事损害赔偿的法律监督张月满国家赔偿法确定了刑事损害赔偿制度,但是,对刑事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监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理应将此列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一、人民检察机关对刑事损害赔偿进行法律监督的...  相似文献   

6.
刑事损害赔偿制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实行的一项法律制度.刑事损害赔偿,其含义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国家司法机关由于错捕、错判等过错行为,致使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偿.刑事损害赔偿制度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特征有:(1)构成刑事损害赔偿的侵权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侵权行为必须发生在司法机关进行的刑事诉讼过程中,其前提条件是由于实施了错捕、错判等过错行为,损害了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3)刑事损害赔偿的责任由国家承担.从本质上讲,国家对刑事损害进行赔偿是法治原则在国家赔偿方面的必然要求.本文拟对国外刑事损害赔偿的立法阐述,以期为健全和完善我国刑事损害赔偿的立法、司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中应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问题。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刑事损害赔偿,或称冤狱赔偿,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实行的一项法律制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极端蔑视人权,任意出入人罪,冤狱比比皆是,是根本无所谓刑事损害赔偿的。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刑事损害赔偿才得以确立并逐步制度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制度也作了有益的改造和吸收。 当今世界各国关于刑事损害赔偿立法,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法律基本上不对刑事损害赔偿作系  相似文献   

9.
确立我国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刑事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以及刑事损害赔偿的对象、性质、原则、诉讼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国家侵权损害赔偿马怀德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侵权损害赔偿是司法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多数国家法律只规定了刑事司法行为的损害赔偿(冤狱赔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司法赔偿仅限于冤狱,而不包括民事等诉讼过程中的损害赔偿,也不意味着除刑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但在实践中只有单纯的人身权侵权案件中的受害人能在民事诉讼中主张包括精神损害在内的全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损失,因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因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中将损害赔偿范围限制在物质损失方面,精神损害不予考虑,使得被害人往往不能充分行使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笔者建议完善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被害人损害赔偿方面的立法,扩大被害人权利主张范围,即被害人在刑事附民事诉讼中得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一、目前民事审判与刑事审判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从立…  相似文献   

12.
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存在着矛盾的表述,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精神损害赔偿仍然没有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定的赔偿范围之中。本文首先界定了国内相关法律对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析了当前国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制度的状况,在对比中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将民事诉讼中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和必要性,并阐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立法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否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本文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渊源着手,分析了相关法规冲突和承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并建议确定赔偿范围,统一立法。  相似文献   

14.
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也存在着不一致的规定。本文认为应当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有精神赔偿的理由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相关阐述,并建议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在《刑事诉讼法》中确定下来,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规范其标准。  相似文献   

15.
法学界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这一问题,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0)47号司法解释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之外,这一规定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当前,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乐  任诚宇 《中国司法》2001,(10):54-54
在我国以往的刑事诉讼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即受害人)在要求追究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及物质赔偿责任的同时.无权在其附带民事诉讼中诉请被告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原告即使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列该诉请亦不会受理。人民法院以往的这些做法.除其审判理念受“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即已完成对受害人精神上的抚慰故不须另行追究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一传统刑罚学理念影响外,  相似文献   

17.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2001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也作出了肯定性的明确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18.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和行政法律规范中均已确立并日渐完善,然而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却仍然没有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为了实现法制统一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更好地维护刑事被害人的利益,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制度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一些关于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以期丰富理论、促成立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律对于民事侵权的保障,不仅规定物质损害赔偿,而且已经通过立法制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来完善对受害人的救济,而在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仍然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法定赔偿种类之一。民法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中存在矛盾的表述。本文认为应当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和司法实践现状,论证这种制度纳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外本文同时阐释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社会的现实意义,探讨适用该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诉讼法学界,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权一直是争论多年的难点。反对者反对的观点之一,就是精神损害赔偿会导致对刑事被告人双重处罚。本文从双重处罚的理论本义出发,分析阐述精神损害赔偿与刑罚的并用,仅仅是一种民事与刑事责任的竞合情形,并不构成双重处罚。被害人的民事请求权不能因被害人的刑事责任而受限,精神损害赔偿有其独立的法律价值,不应受到刑事程序的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