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北红军在长征胜利中的历史地位李彬姚文琦马玉卿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从长江流域向西北的战略大转移。时间为1934年7月至1936年10月,共两年零3个月。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陕北吴旗,在此之前有红七军团、红六军...  相似文献   

2.
戴茂林  赵晓光 《各界》2011,(7):76-78
高岗、中共党史上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陕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新中国建立后他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死后,他是“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主角,被开除党籍。  相似文献   

3.
五、六十年代,西北黄土地的画坛升起两颗明星:一个是石鲁,一个是刘文西。长期以来,美术界习惯上把石鲁、刘文西都归入了“长安画派”。 如今,石鲁已经故去,57岁的刘文西正开始进入艺术的巅峰状态,他的表现陕北革命历史、陕北普通农民的工笔人物画别开生面。1987年,刘文西和夫人陈光健联袂赴新加坡举办国画联展。新加坡画家洪志腾等人认为:以刘文西为代表的具有黄土高原厚重特色的陕北人物画,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应该称之为  相似文献   

4.
裴毅然 《各界》2013,(9):22-26
教育资源稀缺 1920年代初的陕西,全省只有一所大学、一所中学、一所师范。西北红军出身的高千;张秀山回忆:“1928年春,我考入榆林中学。是陕北23个县中唯一的一所中学,是经济文化,落后的陕北高原的最高学府。”(张秀山《哥的八十五年——从两北到东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这所榆林中学仅为初中。陕北宜君县直到1930年代初,全县未有一所中学,只有一所高小。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的西北党校图书馆———纪念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成立60周年赖伯年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4年秋在陕北清涧二郎山创办的陕北特委干部训练班。1935年1月,训练班改为陕北特委党校。1936年10月,为加强干部教育,迎接全国抗日救...  相似文献   

6.
祁玉江 《各界》2014,(12):30-31
父亲是1934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先加入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三团,后改编为刘志丹、宋任穷领导的红28军。1936年春随军东征。后回师陕北,转为地方游击队。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父亲所在的陕北游击队又改编为教二旅,在旅长罗荣发的直接指挥下,奉命南下到延安东南的官庄、临镇、麻洞川一带阻击敌人,掩护党中央、毛主席安全撤离延安。  相似文献   

7.
王建领 《各界》2013,(2):94-95
美国人斯诺在其名作《西行漫记》中感叹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或许不用走进陕北,单是细细聆听陕北民歌,就不难发现,陕北民歌固守着精神高地和民族之韵,陕北民歌不仅唱红了天,唱恸了地,更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  相似文献   

8.
西北农业大有希望──西北地区农业基础建设见闻本刊记者师海波,王春生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较之东部沿海一带,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全国上下,许多人都关注着西北。岁末年初,记者踏访了西北广大农村。苍茫的黄土、浩瀚的戈...  相似文献   

9.
加快陕北黄土高原治理建设生态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中国西北部整个黄土高原的腹部,主要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共25个市、县、区),土地面积81777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45%。据史料记载:3000多年前,陕北是个“林草丰盛、土地肥沃、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秀美山川。但现在,...  相似文献   

10.
胡为善  李菁 《各界》2011,(7):16-19
毕业于黄埔一期的胡宗南,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军事将领之一。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延安时,胡宗南已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而在国共几十年的争斗中,胡宗南也成为与中共交手最多的一个对手。随着国民政府的冰山崩塌,他也迅速从顶峰上跌落下来,从陕北一直退到西昌,几十万军队土崩瓦解,最终成了...  相似文献   

11.
辉煌灿烂的陕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斌  武国强 《学理论》2010,(8):106-107
陕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陕北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中心,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三极之一,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创作智慧的结晶,逐步做强陕北文化产业,信天游创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1927年,轰动西北的清涧暴动和渭华起义因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而失败,却让刘志丹这样的优秀人物脱颖而出. 刘志丹在渭华起义失败后认为:"南梁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有山、有梢林,又是两省边界,只要在这里建立起了根据地,再步步向外扩展,就能把红旗插遍西北."刘志丹确立南梁为根据地,成为西北红色武装割据的开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轫.  相似文献   

13.
歌坛上强劲的“西北风”似已渐渐吹过,却给人留下串串思索。 为什么挑选高亢苍凉的陕北民歌作为音乐素材,演化为现代流行歌曲,来和港台的“东南风”相抗衡?作曲家们是否在西北广袤的黄土地上找到了我们民族的根?黄土地艺术的生命力还能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14.
马明方是七届中央后补委员、八届中央委员、久经考验的伟大的共产主义坚强战士、陕北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陕北省苏维埃主席、西北局第三书记兼陕西省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财贸部长、东北局第三书记等职,十年动乱期间蒙受不白之冤,残遭林彪、四人帮迫害,饮恨长眠,迄今整整二十五年了。我们都是在他的崇高思想品德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晚辈,每忆及他晚年不幸遭遇,潸然泪下。(一)马明方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强的党性,对党无限忠诚。他是无定河畔茁壮的劲草,是昆仑山上的青松。1941年从苏联回国途中,留八…  相似文献   

15.
王贞勤 《侨园》2014,(9):56-58
初到西安:神秘“雷电社”惊动周恩来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高潮。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了正在西安的蒋介石和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陈调元等国民党军政大员,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张学良还致电当时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同时希望周恩来能亲自来西安共同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1,(14):62-64
这里只谈一下被长期误传的关于释放刘志丹的问题。长征到达陕北后,纠正陕北肃反错误、释放刘志丹等人,是张闻天直接领导和亲自处理的。他在1943年的《反省笔记》中写道:“我们到陕北后,我即看出……肃反是过左的,所以很快就释放了当时被诬陷的许多同志。”  相似文献   

17.
丁爱迪 《各界》2013,(9):12-19
1969年1月,我离开北京到陕北延川插队。当时热血沸腾,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劲头。从那时起到l978年2月离开陕北去上海读大学,按阳历算九年多一点,按阴历说就是十年了。四十多年过去了,在陕北十年,有很多事情是永远不会被岁月抹去的。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政权。本文拟对“三三制”在陕甘宁边区的实施情况和问题作以下概述。 (一)三三制实行前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就建立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随长征红军到达陕北,11月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  相似文献   

19.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从1935年10月,党巾央和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原陕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创建了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直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陕甘宁边区创造出一个党风正、军纪严、政通人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20.
王元 《各界》2014,(10):11-16
陕北当代史中,井岳秀是个无法忽略却又难以定论的人物。在军阀混战、成王败寇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独掌陕北军政大权二十年,确是个枭雄人物。他个人从一个反清革命志士演变为地方军阀的人生经历,也深切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波诡云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