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漫说隐逸     
伏琛 《瞭望》1989,(Z2)
友人游了一次普陀山,慨叹那里不愧为我国四大佛地之一。山上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等寺庙,又有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等胜迹。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僧人“做法事”——拜忏。寺庙和尚之众多,气象之森严,秩序之井然,都出于一般人的想像之外。从方丈、首座以至知客僧、小和尚等等,伊然形成一个佛堂社会。谁说和尚“四大皆空”呢?他们也仍是那么孜孜业业,忙忙碌碌。为了鼓励和尚“做法事”的积极性,寺院对参与和尚也发给数量不等的奖金。这使人想起了苏曼殊在小说《断鸿零雁记》中对当时灵隐寺僧乐于为大施主“做法事”、“放焰  相似文献   

2.
放低你自己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教师。”释圆和尚听了,让年轻人为之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欣然允诺,眨眼功夫,茶杯和茶壶如跃纸上。释圆看后,摇了摇头说:“画得是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一昕,立刻反  相似文献   

3.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和尚一心想修行成佛,可是一个魔女却想勾引他,使他破戒。每当和尚在蒲团上打坐修行的时候,魔女就来搔首弄姿。起初几天,和尚不为所动。后来,魔女就改变了战术,她对和尚说,大师的意志力如此坚定,小女子实在钦佩。  相似文献   

4.
阿Q的攀比观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观点是精神胜利法,有人打了他,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以麻痹安慰自己;再一个观点就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当他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被小尼姑责问“你怎么动手动脚”的时候,他便是这样理直气壮回答的,并赢得了掌声。 如今,信奉阿Q前一个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觉得这样自我欺骗多少有些二百五。但信奉“和尚动得,我为什么动不得”的却大有人在。在押的一些腐败分子在悔过交待犯罪动机时,大都陈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眼看别人升了、发了、玩了、拿了,自己心中便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感!他…  相似文献   

5.
崔光宝 《党政论坛》2011,(10):52-53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在读书时常常把“学”与“思”“习”“行”结萑穗抹。一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学”与“习”的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性格是以青年为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心理是以青年的心理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旋转运动的信息社会,新的知识、信息、思想覌念,社会现象,社会心理等,纷至沓来。因此,我们在“四有”敎育时,有必要认真而系统地研究现代青年在改革和开放中的社会心理,根据其不同的社会心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敎育,达到最佳的敎育效果。本文试图以宏覌概括和微覌分析的方法,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剖析当代青年的不同的社会心理层次,以及各层次的实质、特点、形成原因,对我们“四化”建设的影响等方面,指出我们在进行“四有”敎育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为各级领导提供较为准确的决策软件。  相似文献   

7.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人才规划的逐步实施,各地兴起了“人才热”。然而,由于观念转变不彻底,人才工作仍存诸多误区。有的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热衷于引进人才,却对现有人才视而不见;有的盲目引进人才,甚至把人才当招牌、做摆设,实际上没有产生多大人才效应;有的“重引进、轻使用”,平台环境跟不上,导致“大材小用”,甚至闲置不用。  相似文献   

8.
王磊 《党政论坛》2010,(2):60-60
常听人说:人多力量大,连三个臭皮匠都能顶个诸葛亮。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在有些时候,事实未必如此。就拿三个和尚吃水的故事来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而三个和尚却没水喝。不是人多力量大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谁都不愿吃亏,谁都在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厉以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梳子制造厂有四位推销员,厂里要求他们把梳子卖到一座寺庙去,第一个推销员去了,空手回来,说庙里和尚根本不需要梳子;第二个推销员去后,卖掉好几十把梳子,办法是:和尚虽不蓄发,但经常梳头有利于头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延年益寿;第三个推销员卖掉几百把梳子,原来庙里方丈接受了他的建议,香客来烧香,头发里经常沾满香灰,若庙里多备些梳子供香客梳头使用,他们因感庙里的关心,香火更加旺盛;第四个推销员则带回上千把订  相似文献   

10.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和尚一心想修行成佛,可是一个魔女却想勾引他,使他破戒。每当和尚在蒲团上打坐修行的时候,魔女就来搔首弄姿。起初几天,和尚不为所动。后来,魔女就改变了战术,她对和尚说,大师的意志力如此坚定,小女子实在钦佩。不过,以你现在的修行,还不是佛学中的高境界。你现在不敢接近我,就是怕一旦接近我破了戒,  相似文献   

11.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心理沟通,用通俗的语言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二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只不过用“心理沟通”一词,更加准确,更加规范,更加生动形象罢了。我们知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各自自为主体,彼此又互为客体。作为客体,对于对方来说,他们各自又犹如是一个既不透明且又打不开的密封“黑箱”,其复杂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企业中,常有职工“顶嘴”的现象。不少领导对此感到头疼,甚为恼火。于是,有的领导就把“扣奖金”当成一个“法宝”,嘴硬的多扣,嘴软的少扣。结果适得其反,非但工人们的嘴未被堵住,而且心理距离在干群之间产生了。其原因之一,是这些领导忽视了职工的“辩白心理”。心理学家说,在受到别人的指责或责怪时,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辩白心理,除非是做  相似文献   

13.
“南风效应”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谁的威力大。北风猛烈地吹,使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地吹,温暖如春,行人就脱掉了大衣,比赛结果,南风获胜。在人们的观念中,北风似乎威力更大,为什么却输了?原因在于南风采用了“软”的手段,而北风则采取了“硬”的手段,使人们产生抵触心理。  相似文献   

14.
书满为患     
六祖慧能是位很通达的和尚,他曾经说过,如果人“皆往西天,西天将人满为患。但他何曾料到,在当今之世,笔者常有书满为患之忧。谁说出书难?某些人东抄西凑就是一本,言之无物甚至错讹满篇也都能印出来,故有人说,今天不少写书人是“著书而不立说”,大千世界将书满为患。别的不谈,就连慧能开创的不立文字的禅宗,现在的研究鉴赏文字,也动輒数十万言不能自休。六祖复生,对这种“教外别传”,也只有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大量冗员并不是一个新发现。“优化劳动组合”这一概念,与其说是理论家提出的一个经济理论问题,毋宁说是我们企业家的切身感受和迫切愿望。企业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对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感受,他们比任何理论家都来得深切;对于改革劳动制度的愿望,也比任何人都要迫切些。现行的劳动就业制度是旧经济模式的产物,它只能孵化一代懒汉。一流的设备,二流的管理,三流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众所周知的现状。在企业中,一方面有人没事干,另一方面又有事没人干,冗员和缺员并存,超量的劳动力导致劳动成本巨  相似文献   

16.
茹荻 《瞭望》1990,(23)
巴金在萧乾八十寿辰时写信给他说:“你的笔还是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活力,一本一本书飞到我面前,真叫人高兴!你写了那么多东西,而且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出来的”。 “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出来的”。这似乎是一个算不得评价的评价,难道写文章可以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么? 本来嘛,孔夫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主张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的。革命导师则更是经常教育我们要善  相似文献   

17.
冷静和理性地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唐书》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五代后晋国王庄公,英勇善战,成绩辉煌,后因“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最终导致国破身亡。欧阳修写道:“忧劳可以兴国,安豫可以亡身。”孟子亦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贞观政要》中说:“知其所以危则安矣,知其所以乱则治矣,知其所以亡则存矣。”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则安,乐以忘忧则危。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如此,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发展也如此。 当前,举国上下一片欢呼我国经济的大好形势。的确,经济形势是大好。特别是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9.9%的增长。第二季度,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下降到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温州货”与“假货”几乎形影相随。温州人则大喊其冤。骂之者说假,辩之者说真。假耶?真耶?记者最近在温州采访,对此作了一番探究,颇有所悟。 说假是假 说真是真 199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考察温州。在一个首饰摊前,李瑞环问:“你卖的是假的还是真的?”摊  相似文献   

19.
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看见一片落叶,确实可以知道秋天的来临。但是,一叶可以知秋,一叶也可以障目,而不见泰山。 传说某地有一个大和尚,曾同几位友人一起观赏江景。江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友人问他:“江上的船究竟有多少?”这个和尚先是张眼望江一扫,然后闭上眼睛说道:“只有两条:一条装着名,一条装着利。”在这位遁入空门、超尘拔俗的和尚眼里,偌大世界,人海茫茫,熙熙攘  相似文献   

20.
熟人见面问道:“你们的‘三讲’搞完了吗?”这看似简单的问话却不好简短地回答。如果单指这次集中教育活动,说告一段落了没错;如果指的是“三讲”,则还不可说结束了。一次集中教育短短二个多月的时间,学习教育的深度是有限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有些问题还要留待以后日常工作中加以关注,通过“三讲”继续认真解决。即使某个单位“三讲”集中教育效果十分圆满,也只能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改造主客观世界,还将面临一场又一场考验,迎接一个又一个“考试”。而“三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