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法治的宏观界面入手,分析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道德因素,认为从宏观上来看法治的品质就是道德性的,从微观上来看中国法治进程中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我们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法治,还要有实质上的法治.法治必须具有背景化的价值内涵.赋予法治这个特征也就为中国的法治进路找到了价值层面的合理性与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法应具有道德性,包括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法治社会的法更应如此.它实质上体现为正义,要求在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治运作过程中都有道德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吴瑞安 《求实》2002,(12):29-30
作为社会控制模式 ,法治并不是唯一的。由于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可替换的互补功能 ,任何时候 ,“法治”与“德治”都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因此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对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完善治国体系 ,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颖萍 《探索》2015,(1):155-159
法治文化建设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作用,因为法治文化的生成需要理性与道德的契合,而法治治理中的局限性也需要道德治理加以弥补。道德对于法治文化的基础培养以及法治文化的认同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对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培育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情感基础;其次是通过提升法律适用者的道德素养,提升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认同;第三则是通过道德的宣传提升民众的守法意识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6.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内含着对儒家"德治"理念的合理概括与理论提升,体现着道德对政治的人文、情感观照."德治"是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光辉的部分,其主体系指统治者或管理者阶层,其内容则包括以德正己、以德利民、以德养廉、以德立公等.若以西方近代法学为参照,儒家的"德治"不属于"人治"的范畴,故"以德治国"与现代民主、法治并非相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建构一个道德、民主、法治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8.
康祥生 《求实》2001,2(11):8-11
道德和法律、德治和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从道德和法律的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论述德治和法治辩证统一的依据 ;从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论述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从加强道德的强制性、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强化道德的扬善抑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法治是德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法治化是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向。一方面,道德是维护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法治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和道德的盲区,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因此,推动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法治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撑,信仰使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变成了现实可能。对道德的信仰能够调动领导干部的道德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道德信仰是领导干部的清廉之魂。在建设"法治中国"背景下,道德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根基,领导干部道德信仰为"法治中国"导引方向,为"法治中国"提供工具理性,是"法治中国"不竭的动力源泉。培育领导干部的道德信仰的基本理路是要构建主体、介体和环体三向维度,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1.
<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在功能上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善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这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推进国  相似文献   

12.
提升领导干部道德素养,必须大行法治之道,充分发挥法律政策的作用,引导、加强干部道德建设。一是以法铸德,完善道德法律政策体系;二是明法弼教,健全用人道德导向机制;三是道德执法规范化、信息化;四是科技防腐,权力监督刚性化;五是深化道德、法治实践,推进道德、法治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道德对法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都离不开道德,法律的局限性也需要道德的弥补,道德是法治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吴运金 《求实》2001,(6):38-39
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新闻出版管理体系,要"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发挥最佳效能,保证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准确把握"以德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6.
<正>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了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贵州的重大任务,提出为全省后发赶超、全面小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中央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贵州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德治都是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引导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隔离、排斥。法治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追寻善的价值目标,离开道德的法治是"折翼天使"。法治与道德分属不同领域,但二者如影随形、彼此吸纳。这就决定着法治精神具有道德的特质。法治精神中有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坐标,是道德境界和行动先导,回答的是人生最为关切的问题。信仰比信任更多一层价值追问,比信念更具长期性和坚定性,比信心更强调思想自觉和道德自觉。让法治成为信仰,就是让法治成为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法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一语揭示了法治的真谛。法治信仰意味着相信和尊重法律,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并把法律  相似文献   

19.
对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只能成为道德的底线规则和法律规则的要求.法律规则在治国的意义上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治国应当以法治为主,但必须有道德的支持和辅助.能够对法治起支持和辅助作用的主要是底线道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国家法治大厦的出现,都只能构建于现实社会,它必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在我国,实现法治化,也应有其客观基础,实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发展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注重道德的辅佐力量,德法并治是法治的道德基础;现行的法律应该是符合多数人利益、体现社会公正的“善法”是法治的法律基础;实现人治观向法治观的转变是法治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