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在此进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处于剧烈的重新分化和重新整合过程中.如何在一个阶层化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稳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加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可说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自鸦片战争后,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被破坏,而以“契约”为本位的新的社会结构的因素开始一点一点产生。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并不顺利,屡遭挫折,所以产生了明确要求用“契约”文化取代“伦理”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力图  相似文献   

3.
蒋红 《创造》2002,(10):29-30
当前,在怎样看待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入党问题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而不是其它阶级或阶层的先锋队,因此,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就有可能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也有人认为:吸收新的社会阶层入党,“会威胁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有意见偏颇者提出:新的社会阶层和无产阶级无论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上都意见相左,因此把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吸收到党内来无异于“引狼入室”,人为地制造混乱和危机。对于这样一个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具有历史性的新问题,出现纷争、疑…  相似文献   

4.
防止“阶层固化” 促进社会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嘉宾: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杨继绳 新华社原高级记者 刘精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廉思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习文 近来,“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引发媒体热议:农家子弟还能“鲤鱼跃龙门”吗?就业晋升,拼个人能力还是“拼爹”?如果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个人是否能凭借后天的努力改变命运?……“社会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受阻,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人们看不到未来向上发展的希望,容易;1发社会矛盾。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态势如何?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需要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社会阶层变化是转型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之一,由此所带来的"二代"现象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相关研究揭示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但缺乏关于"二代"现象深入系统的制度分析。通过对厦门、漳州、泉州"闽南三角"地区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二代"群体生存现状,揭示制度变迁引发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厘清制度安排与社会分层的内生性,寻找阻滞社会流动的障碍,探究"二代"现象的制度根源,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转型社会中的"二代"现象,有助于为构建良性的社会结构提供思考方向,消除阶层间流动障碍,形成和谐、健康、良性发展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6.
人类观念变迁有其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归根结底要服从社会演变的规律,其本质是时代与社会变迁在人类观念中的集中反映。数千年来,中国的"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从"天下"到"世界"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7.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新发展阶段的重大主题。通过对一个湘北建制镇发展变迁的考察,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固化的干部、工人、农民三大社会阶层已转化为界限日益被打破、向上流动日益通畅的新型社会结构,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单位人”“集体人”到“社会人”“自由人”的身份变迁,人际关系与风俗习惯亦在不断变化中走向新的社会融合,由此获得的结论是就近城镇化能够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有待破解的“传承怪圈”.贫与富,官与民,客观上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当下“二代”们的不同生存状态、不同社会境遇,折射着社会生态,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而成为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在城市社区层面,随着单位制逐渐解体,城市社区进入了后单位制时期.并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治理形态从“管治”到“自治”、邻里关系从“解体”到“重构”、社会阶层结构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分异与隔离。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3,(9):92-93
庞元正在《长白学刊》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而生动地表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总布局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发展认识的新推进,是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仪式之樂,不仅在形态表征上具有综合及动态的特征,亦在人文蕴含中富有多重维度。因此,基于独立艺术门类标准的、以曲目音调文本为主体的音乐分析手段则不足以面对之。面对思想层面的认知模式以及行为层面互动关系构成的仪式音乐生态,应以仪式音乐自身来做研究的范畴。如果说仪式之樂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原在方式,它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方式。此樂,正是我们以本土话语折返音乐学本位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为先进生产力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物质基础 ;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新时期统一战线只有以“三个代表”为旗帜 ,把人心、智慧和力量凝聚在这面旗帜下 ,才能有“位”有“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八十年代生人"的"跨世纪的一代",与美国半个世纪前"愤怒的一代"相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此有人说中国"跨世纪的一代"是半个世纪前美国"愤怒的一代"的克隆版.到底如何?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以简单的比较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严格的概念性表述.第一次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第一次指出"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第一次提出,全党同志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一次点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一次提出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而且要坚持其"科学精神".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应当从哪些方面解放思想.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标准.第一次系统科学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第一次提出新形势下应吸收"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并重申了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第一次系统提出我们党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群众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因而常常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能否守好革命气节,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而且影响到单位的全面建设.领导干部要经受住"酒绿灯红"的考验,守好"节",必须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着重在"严"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蔓延,“中国制造”面临着多重困境。中国企业要摆脱困局,就必须走向“中国创造”。笔者在文中阐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转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公共场所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公共场所安全检查工作对“效率”与“效果”都有较高的要求。要兼顾公共场所安检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必须处理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管理和用心服务的关系、公共安全和生活便捷的关系。为了解决公共场所安检工作现存在的工作处理不够协调、检查标准设定不够明确、安检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与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在“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标准都不降低的前提下,权衡兼顾两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农村社区治理主体缺失、经济利益分化严重、村民自治能力培育不足、不良选举文化频繁入侵等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干扰了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开展,损害了农村社区村民的合法权益,危害着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山东省日照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农村社区组织架构、管理形式和目标追求上实现了"三破三立",创新基层民主形式,推动基层民主进步,实现了农村社区的文明自治和稳定发展。当前推进农村社区治理,需要维护村民自治权利的主体地位,确保村民自治权利有充分的实现路径;需要厘清农村社区的自治任务与服务功能,以创新精神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格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过程,论证了通过自由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在我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法律信仰这个源自西方的命题不加审视地视其为真理而简单接受。笔者在考察伯尔曼法律信仰命题背后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认为法律信仰是将二元论下两个根本有别的秩序体简单联合在一起的失败努力。同时,基于对引发法律信仰思考的问题意识的肯定和公民宗教问题的讨论中,笔者认为在一元论社会条件下应该提倡的是"法律信心"而非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