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仕尧 《唯实》2008,4(6):36-38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价值和伦理精神。继承和弘扬传统生态思想的这些价值和精神,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推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支撑,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涉全球环境的价值意蕴;在走“三条道路”,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的过程中实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架构路径。厘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逻辑、价值意蕴、架构路径,不仅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内涵,还为建设美丽中国擘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及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积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对策,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和政绩观.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用循环经济代替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重视政府主管部门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6.
陈立 《学习月刊》2010,(24):14-15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公众是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主体力量,在这三大主体力量中,公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资源过度开发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问题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关注对象,生态补偿是预防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十七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五位一体”的战略地位.中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而生态补偿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的恢复与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重要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这具体表现为:唯物的本体自然观、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社会的历史自然观、价值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多维自然观蕴含的生态文明意蕴,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蒋叶俊 《当代贵州》2012,(22):30-31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人们构建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贵州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保障。结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打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笔者认为要突出抓好制度建设、试验试点、重点领域、全民参与等四个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1.
康玉宝 《实践》2008,(5):30-30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祖国的"北疆生态屏障",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能源资源基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  相似文献   

12.
陈丽媛 《学习月刊》2013,(22):34-35
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以追求人类与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既不同于以牺牲环境谋求发展的工业文明.也不同于以牺牲人的发展来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早期文明.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同步发展的自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概括起来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1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创新思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树立绿色科技观;树立循环生产观;树立文明的消费观;树立现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5.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这是人们对大雾锁城一种调侃式的无奈。进入今年1月不久,我国中、东部地区就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北京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的正确解决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在当代不断彰显:首先,它促进了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有机统一;其次,它推动了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关系调整促其主体转化,坚持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有机统一;再次,它实现了发展观和科技观的双重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技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生态、能源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不和谐。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  相似文献   

18.
单增庆 《奋斗》2013,(12):38-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省生态资源丰富,大兴安岭作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地位重要,有能力、有条件、更有责任和义务高举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在林业系统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但生态伦理的产生将人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生态伦理的产生与建构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提供了重大保障。  相似文献   

20.
生态观是指人们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确立科学、理性的生态观来面对和解决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这种生态观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是将科学、理性的生态观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