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生得到改善主要依靠经济发展成果,一定程度上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经济发展必须以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以民生工程为内容开发相关产业链,既可以大大改善民生,也可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冯必扬 《唯实》2011,(6):20-22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所以缓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改善民生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手段,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在目前改善民生至少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千方百计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11月17日的凤凰网刊登刘晓忠的文章说,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破解民生难题,回应民生关切、满足民生需求也是增添发展动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更强调经济发展对民生改善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并将经济发展问题排序在相对优先的位置,并认为经济发展了,民生的改善就是水到渠成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两者不免存在冲突。如在政府财政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建设型财政  相似文献   

4.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改善民生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1,(3):60-63
关键词:民生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取得很大进步 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陆学艺认为,这一概括实实在在。  相似文献   

6.
刘文韬 《党建》2011,(4):31
发展为重民生为先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民生工程建设要多听听民意。和谐社会,民生为先。政府必须坚持把惠民生、帮民富、保民安作为头等大事,财政资金主要投向民生保障,社会事业重点改善民生需求。经济发展就是"做蛋糕",改善民生就是"分蛋糕"。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目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弊端是挤压民生福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以民生为本转变的主要对策思路是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真正确立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改革、完善有关的经济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和考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从白银实际出发,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主要从六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9.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十二五”期间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必须准确把握和切实贯彻这些重大政策措施,从而推进民生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如何持续协调、民生为本,力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我省各地在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11.
吴世民 《前线》2010,(12):26-27
<正>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内容、作为财政投入的主要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是民生改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并长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民生改善。因此,民生改善具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有效提供民生产品必须廓清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各自提供民生产品的范围和结构,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还要设计合理的机制,促使民众表达对民生产品真实的偏好,确定民生产品的数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民生工作要统筹兼顾民生的三个维度,更要给劳动者的利益赋予最高的权重。  相似文献   

13.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建设中强调的一个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事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4.
李传寨 《学习月刊》2009,(22):73-73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谷城县委、县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长期和谐。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青海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形成了以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我们要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  相似文献   

17.
吴志强 《实践》2010,(2):22-23
<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重视民生,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还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所以,改善民生是当前最大的发展。近年来,和林县始终坚持富民与强县  相似文献   

18.
"九五"期间中央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历经近20年时间,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依然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偏重增长、偏离民生,并将房地产确立为支柱产业,把发展房地产作为保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正视房地产业的民生性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取向,乃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使经济发展不再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20.
吴先满  张立冬 《唯实》2016,(5):55-59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持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大背景下,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对照民生需要,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存在的突出问题1.投资与消费失衡,制约居民消费随着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江苏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