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立法上没有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被害人的保护和救济有所忽视。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既是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司法和谐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剖析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并提出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和增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各地已经开始尝试对被害人进行国家救助,建立统一规范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工作提上日程.从理论层面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之构建,主要包括救助原则、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范围、救助机构和程序、救助立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属面临着赔偿难的问题,很多受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艰难境地,导致被害人不断申诉上访,有的甚至实施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或者久访不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防止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后再次受到伤害,不仅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需要,所以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对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来引出,深入分析我国的救助工作的现状和立法缺陷,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于刑事被害人制度提出建议使之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杨志坤 《法制与社会》2011,(29):268-268
刑事被害人救助是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既体现了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要求,也体现了法治文明与司法和谐。  相似文献   

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是刑事被害人获得救助的重要途径,对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司法实践价值,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就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救助形式、数额和经费来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叶德海 《法制与社会》2012,(30):245-246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于2009年3月9日出台了。它在检察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试从:什么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如何操作?哪些是符合条件的被救助对象?救助的形式有哪些?以及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说明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在检察工作中的作用。如对刑事被害人或其家属能起到缓解其经济困难、舒解其精神痛苦,尽快走出灰色心境、早日重新融入社会的强大作用;对检察工作则能起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信访难题,帮助弱势群体、关爱百姓疾苦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检察崇高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诉讼的检察环节中,如何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切实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在目前还不够健全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从刑事被害人救助问题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具体开展措施工作,实现真正本质上的救助。本文将从检察环节的视角,具体分析检察环节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的具体救助措施和构建救助行动的规范性制度。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是指国家对因遭受犯罪侵害导致生活陷入困难而又无法从加害人得到及时有效赔偿的刑事被害人给予一定物质救助的一项制度。从本质属性来讲,它具有救助性;从特殊属性来讲,它具有司法性。本文主要从刑事被害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名称、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申请人资格及裁决机关等几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促进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现代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源于英国,是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肇始2004年,2009正式建立。随着实践的发展,司法实务部门和理论界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也渐趋统一,但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究竟应当如何定位,也就是说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律属性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期望该制度全面解决刑事被害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因此必须要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与现行的其他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刑事被害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制度必须要契合被害人最迫切的实际需求,才能取得实效,对刑事被害人给予经济上的救助是其最迫切的实际需求,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以填补立法空白.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检察机关试点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题,论述了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经济救助在保护人权、提升政府公信力、追求正义价值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进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制度必须要契合被害人最迫切的实际需求,才能取得实效,对刑事被害人给予经济上的救助是其最迫切的实际需求,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以填补立法空白。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检察机关试点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题,论述了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经济救助在保护人权、提升政府公信力、追求正义价值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进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冯智锋  高峰 《法制与社会》2012,(24):258+264
以救济的根据和性质为标准,对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可以划分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两种模式.只有在“国家依法补偿刑事被害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需求的时候,对国家课以补偿刑事被害人的法律义务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先实行“国家救助”、后实行“国家补偿”,应当成为逐步建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理智选择.因此,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当遵循救助先行,补偿从缓的原则,即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经过几年过渡期限,再推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文对此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救助社会福利说之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对因为犯罪受到侵害的直接被害人和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通过法定救济程序,给于相应经济救助与精神抚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基础理论主要存在国家法律责任说和社会福利说的争议.社会福利说契合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质,既顺应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发展潮流,又适应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践,应该成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立法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Criminal victim assistance)是指对因为犯罪受到侵害的直接被害人和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通过法定救济程序,给予相应经济救助与精神抚慰的社会安全及司法保护制度。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基础理论有很大的争议,主要有国家法律责任说、社会福利说、刑事司法体系支持说、犯罪风险分担说、侵权赔偿替代说、平衡保护说、预防犯罪说、公共援助说、社会保险说和社会正义说等。我国建立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需要考虑各学说的立足点,合理的借鉴国外的经验,考虑到救助的目标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建立以社会福利说为主,合理吸收其他各学说的优点,尤其是强调对刑事被害人救助中国家的重要作用以及风险的分担的原则是比较可行的,也是我国目前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合理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刑事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是针对他人暴力犯罪行为遭受重大人身伤害,并且无法及时得到赔偿和其他社会救助,导致生活、医疗救治陷入严重困境的被害人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庭生活,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将强化刑法的公众认同,促进公众对刑事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相对弱势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效果不佳的形势下.刑事被害人往往难以获得经济赔偿.这与人权保障和司法的实质公正相去甚远。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既是矫正实质司法公正的有力武器.也是对和谐司法理念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早就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但许多问题还未解决.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国家专门制定一部单行的"刑事被害人救助法"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救助对象应限于个体被害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法益,包括直接被害人和间接被害人、实体被害人和程序被害人.同时,立法应区分实体被害人和程序被害人,分别规定救助的积极条件;分国家不予支付救助金和国家减少支付救助金或不予支付一部分救助金两种情形,分别规定救助的消极条件.救助资金的筹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模式,但救助标准的制定和救助数额的确定应体现救助的抚慰性、救济性和保障性特征.此外,还要适当借鉴韩国、日本等做法,进一步完善救助程序.  相似文献   

18.
从检察角度分析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既有效缓解刑事被害人及亲属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的精神痛苦和实际困难,又彰显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公平正义,具有积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效果。目前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施在各地、各部门仍是不均衡的。本文拟从检察视角对刑事被害人救助有关问题略陈浅见,以期对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因犯罪行为给刑事被害人造成的特殊困难,我国一些地方开展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09年3月,中央八部委出台规定,要求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被害人救助的具体实施办法,开展具体救助工作。无锡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包头市人大常委会都制定了相应地方条例,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局限:与其他救助衔接方式不明,救助条件过于严苛,权利主体混乱,权利告知义务缺失和标准不确定。针对这些局限提出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议:明确与其他救助结合方式,协调相互关系;关注犯罪危害结果,给予有需要的被害人切实帮助;确定救助性质,弄清权利主体;规定告知义务,方便权利主体行使权利;与审查机关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证救助标准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导致家庭陷入困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地方开展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试点工作,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助救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