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与道德可以说是法学的永恒主题,法治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仍然值得我们深思.然而,法与道德的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从法治的角度看待法与道德,希望能从法治这一条线索试探索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的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道德视野谈中国法治之路──中国法治的体认杨解君法治优于人治,此乃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类生活现实,在法治与道德间,究竟谁优谁劣,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今天,在选择法治之路上,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之一。一、法...  相似文献   

3.
浅议道德建设的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而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有法制才能实行法治。完整意义上的法制是全方位的,不仅物质文明建设要纳入法制轨道,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法制化,这样才能全面地运用法制来治理国家。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也应接受法制化的洗礼。所谓道德建设法制化就是把道德规范或道德原则法律化、制度化,依靠法制的力量,在全社会推进道德建设。道德和法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同属于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相似文献   

4.
顾权 《广东法学》2002,(2):41-42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法哲学永远的主题,尤其在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凸显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社会群体的几千年的文明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纵观历史,无非是过激的法治或者德治,但是两者中的任何一者从未消失,反而总是在另一者的极端终结时,以更重要的方式出现。而在高文明的现代,很多社会群体都实现了法治的根本原则,同时紧抓道德的建设,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得社会群体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和谐融洽。而本文着重通过对两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点进行比对,使得二者关系更加明朗,使法与道德两者更好的促进社会群体的融洽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目标,法治发展在中国已成泉涌之势。本文从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出发,将中国当前的法与法治定性为庸法与庸法之治。并就中国应如何从庸法之治过渡到良法之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从法治与道德建设的相互作用入手,深入研究了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文中指出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在于法律运行的四个基本环节,即立法、执法、守法与司法。假设国家(政府)能够做到立法的公平、执法的正义、守法的道德使命与司法的道德保障,就能够实现法治对道德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法治必须体现道德理想和信念。即具有道德性格。所谓法治的道德性格,就是指法治所蕴涵的道德理想和法律对践行一般道德理想的功效。在遵循法治的前提下,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会带来良善的社会秩序。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实在法的合法性可以上溯到经由自然法和经院哲学所体认的抽象的道德正义。法律的道德性自身也存在两个层次,那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本文试从法律的合宪机制、法官的道德约束和公民守法机制的形成三个方面论述完善法治的道德性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与“德治”、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是法哲学、法理学和中国政治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实践哲学出发 ,分析了二者在人的生存实践、实践目的、方式上的同一性 ;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以及在螺旋式发展中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中国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认为不能从纯粹理论层面 ,惟有从中国社会实践出发 ,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 ,才能找到二者相互关系契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朱军 《广东法学》2008,(3):42-47
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逻辑前提、价值定位上存在无法弥补的漏洞,许霆案从事实层面上看,正是“道德法律化”对“法的法律化”的误解,从价值层面上看,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法治的核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在逐步摆脱人治的枷锁而迈向法治的进程中,道德法律化是现阶段法律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理论界众多的学者对其在法治实践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内涵,进行了殚精竭虑的考古与思辩。虽然观点林总,但无论是理论探索、立法导向还是司法实践,仍存在诸多认识与操作误区。理性地反思与检讨这些误区,对于加强和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地理解与定位“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的法律强制论误区与检讨 千百年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难解之谜,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有迥异的…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具备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法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今时代的呼唤.法治和德治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本文首先分析了法与道德的共同性与区别,然后围绕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法治与德治的差别,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性、法治与德治的协调性灯几方面加以论述,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期待对二者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的范畴,就是实然法与应然法之间的关系。这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问题。在当代西方法哲学中,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论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法律强制;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欧美法学家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评析,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互动结合。  相似文献   

14.
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关系及其实践把握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理论中由来已久,至今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当代西方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困境及其症结法与道德关系不仅是一个应然与实然的重大法哲学理论问题,也是关乎...  相似文献   

15.
徐靖 《法律科学》2011,(1):31-41
软法乃公共治理在全球范围勃兴之产物。软法亦"法",软法乃非典型意义之"法";软法与硬法相对而生,而"法"之共性则彰显软法与道德质的区别。道德不是软法,但理论与实证均表征道德可以软法化。道德软法化是"以德入法"于公共治理领域的又一次渗透,是道德思维在软法秩序中的延伸;且此种延伸在"依法治国"、"法治立国"的当下必须遵循一定的界限与尺度,以发挥其的良好独特调整功效。  相似文献   

16.
从法的运行的角度看 ,法与道德的关系非常密切。道德因素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中有极大影响 ,尽管我们应当力倡法治 ,但决不可忽视道德因素在法治化进程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是社会发展为国家形态后的产物;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而产生的;法与道德在法治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应由法制来调节,由道德来补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全面分析《中国古代“法治”质论》一文的基础上,对《质论》文中的基本观点提出了笔者的质疑,并根据笔者的理解对这些观点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反驳。本文认为,“法”必定要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需要,我们必须把“法”置放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才能对“法”的含义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因而古代的“法”与现代的“法”内涵不同乃是不证自明的结论。因此,我们也就不能从现代的和西方的立场去看待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而要明确现代“法治”与古代“法治”在实质内涵上的区分。接着,笔者对《质论》着力批驳的“本土资源说”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内涵界定,指出“本土资源说”不涉及我国的“法治传统”, 它强调要从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创造、积累经验,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服务。“本土资源说”只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方案”的反思和挑战,它讲的是一个法治道路的问题,我们不能在标签的意义上看待“本土资源说”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之永恒主题与难解之迷。其理论魅力与实践意义在中国法治进程中正日益凸显。为此,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予以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法治的法律:人化的道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探讨法治条件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宗旨,提出了法治之法律是人化的道德这一新的命题。文章认为,一方面,法治是一种人化的道德需要,另一方面,法治也是主体普遍道德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表达。人化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公平、普遍、人权、自由、秩序、公开、程序和发展等,相应地,法治之法律必须以记载并确保主体的这些道德精神需求为宗旨。文章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以法治推进道德,可否?”这一问题,并给予相关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