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喻 《法律适用》2013,(7):85-87
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实施后,针对《公司法》的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颁布了3个司法解释,解决了1993年《公司法》与2006年《公司法》新旧法律适用衔接、公司清算、公司设立阶段的民事责任、股东出资义务与责任、股权确认等部分相关法律适用问题,为审判实践中准确适用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公平、公正处理民商事案件提供了统一的司法依据,对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公司法》首次以成文法形式引入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但由于该条款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本文将围绕我国《公司法》第20条的适用条件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朱声敏 《法制与社会》2010,(28):271-271
我国2005年《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但是学界对该制度适用条件的看法分歧颇大。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该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公司犯罪适用中的民事赔偿优先原则张兆松长期以来,我们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一直坚持贯彻刑事优先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国家本位"、"社会本位"的观念.而《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13条则规定:"犯本决定规定之罪,有违法所得的...  相似文献   

5.
薛慧 《法制与社会》2011,(3):110-111
脱壳经营行为是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债权人可以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保障自己的债权。《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被认为是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的一般性规定,但《公司法》并没有就其具体适用作进一步规定,造成这一条款在具体适用中标准不一。本文将结合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一般要件及脱壳经营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脱壳经营中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具体适用。  相似文献   

6.
乔宝杰 《法人》2011,(11):44-46
现行的《公司法》按照"结构驱动路径依赖和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模型"而强制性地供给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则,统一设计出一套对所有公司形式均"应当"适用的治理结构,未能充分考虑有限责任公司的具体特点和有限责任公司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7.
刘俊海 《法学论坛》2021,36(2):76-88
《公司法》与《民法典》无缝对接、有机衔接、同频共振、相辅相成《民法典》中的基本原则普适于公司法律关系,诸项具体制度也可补充适用。《公司法》对特定事项有规定、而《民法典》无规定时,应适用《公司法》。两法对特定事项均有规定、但相抵触时,应优先适用《公司法》。两法对法人制度的规定详略不同、但不相抵触时,应优先适用《公司法》。两法在很多公司法案件中可兼容并用,协同共治,互不排斥。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绿色、关怀弱势群体和禁止权利滥用共同构成民法八项基本原则。而公司法有其独特原则,如等价有偿、尊重与保障公司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慎重解散公司、坚持商业模式的包容性、促进公司的三重营利性、弘扬股权文化、鼓励公司社会责任和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原则。要尊重《公司法》的特别法地位,必须切实扭转司法实践中的“轻公司法化”现象。修改《公司法》和解释《民法典》应着眼于消除规范冲突,预防制度真空,铸造制度合力。  相似文献   

8.
凤建军 《法律科学》2013,31(2):151-161
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三)》有关条文被认为确立了股东资格解除规则,但此规则从目的、功能以及适用条件等角度而言,应属失权规则而非除名规则,且从适用条件角度而言其极大地缩限了失权规则的适用空间;从适用程序角度而言,在我国公司法体系下亦存在诸多障碍.故需要从除名规则及失权规则之来源即德国民商法中追寻其含义,在德国公司法上适用时进行正本清源的考察并辨析两者关系.在此基础上主要基于目的、功能之区别以及我国公司及公司法实践之现状,从公司法体系理性、法律规范特点等角度对除名规则与失权规则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以实现各自法律调整之目的,进而完善我国的相关公司法制.  相似文献   

9.
胡秋圆 《法制与社会》2011,(32):106-107
法人型联营企业为我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当无专门的立法可用时往往适用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然而,法人型联营企业是否可以适用《公司法》,是否可有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利,如股东知情权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公司法》第150条、第152条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是我国《公司法》加强中小股东监督权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从讨论上述条款的立法意义出发,分析了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探讨了原告股东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其提起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论述了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后果以及举证责任。文章的分析论述紧紧围绕《公司法》第150条、第152条这两个条款,文中有关疑点和难点的分析讨论有益于本条款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法学》2019,(3):111-126
对《公司法》第16条的理解和适用历来纷争不止,根源在于将其视为"公司担保"的规定,并以之作为公司担保合同效力的评判依据。为正本清源,本文回归《公司法》自身的性质与功能,追朔公司法本来的立法目的,认为公司法主要体现为管理法性质,是关于公司治理中内部权力安排与分配的规范;《公司法》第16条是关于"公司担保决议机制"的规定,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权力归属与行使的正当性与程序性要求。有鉴于此,在处理违反《公司法》第16条的法律后果时,应遵循"两步走规则":第一步自然应依据《公司法》的治理规则和救济措施判定担保决议自身的效力和责任,包括因公司担保决议实质和程序违法、违规和违章而导入《公司法》第22条的适用。在对公司决议形成了确定性司法裁决后再启动第二步,考察其对公司担保合同的效力影响。当公司担保决议经司法裁判为无效或被撤销后,由此牵连出《合同法》《担保法》的介入和适用,担保合同可能发生无效的后果。本文坚持的原则是,公司有权机构做出的担保决议非经司法裁判为无效或被撤销,不能以违反《公司法》第16条作为判定担保合同效力的直接依据,《合同法》《担保法》不能"穿透"《公司法》第16条径行决定担保合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12.
《]公司法》建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这是我国公司法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如何在法律上制定统一的适用标准,增强司法实践的操作性,成为一个现实而且迫切的问题。本文在探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内涵的基础上,拟提出其构成要件和适用的一般条件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司法》有必要建立起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权制度。本文通过对股东除权性质的认定,讨论适用这一制度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求及其适用的后果。说明了我国《公司法》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权制度的必要性,并且对此制度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在发挥其巨大功能优势的同时,存在着诸如有损债权人利益等弊端。为衡平公司与债权人的权益关系,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生。新修订的《公司法》增加规定了相关内容,但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本文探讨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内涵、本质、适用条件及主要适用范围;就人民法院在审理因公司法人格否认引发的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1月发布了《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评析,提出了取舍意见。作者希望本文对人民法院审理相关案件的司法实践及《公司法》司法解释的制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李耀武 《法制与社会》2010,(12):291-291
我国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十条首次规定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但过于模糊和原则,使得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本文拟从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司法实践的角度,提出公司法人格否认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理论,以寻求举证责任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适用《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的几个问题研究周道鸾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刑法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这对于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保护公...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司法律制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设立的,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现代公司制度,在我国公司法的公司法人制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随着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现象不断出现,公司法人制度已面临来自其制度本身缺陷的严峻挑战,已成为我国立法界和司法界无法回避的问题。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已被2006年开始实行的新《公司法》明确规定下来。该制度虽被称为"公司人格否认",但却是以无视公司人格的方法,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因此,它实际上是《公司法》的一项补充性制度。本文在对公司法理论及公司法立法进行考察后认为,在中国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公司人格否认需要得到相当谨慎的适用。本文拟就我国公司法确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浅议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解散作为公司解散事由之一,其立法目的在于当出现公司僵局、股东压制等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消失的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的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最高人民法院8号指导案例对《公司法》第183条的适用条件问题作出了阐释,解决了司法实践中司法解散适用条件模糊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5年《公司法》的实施,司法在公司实践中的作用不断显现。不过,公司纠纷案件的司法处理也变得更为复杂。《公司法》的司法适用既需要平衡公司自治与司法介入问题,也需要协调公司经营效率与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公司纠纷的司法救济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适用《公司法》等法律,  相似文献   

20.
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犯罪适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熊选国为了正确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干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依法惩治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12月25日发布了《关于办理违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