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春 《理论参考》2009,(8):14-15
现实:冲突与融合并存 从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对文化表达的形态上,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数字文化。对于电脑来说,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它才能识别和处理。这就决定了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李艳红 《学理论》2009,(15):80-81
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既有适应性,也有冲突性,应该全面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相冲突的异质和冲突的一面,更要看到它们同构契合的另一面。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蓬蓬勃勃地茁壮成长,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正在受到许许多多新鲜事物的挑战,新的理论与新的实践也发人深思。当今中国人,在市场经济面前,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资本,人才就是最宝贵的资源,……人们在世界中不断寻觅自己的位置,观念、思想和行为在悄悄地进行着嬗变,甚至在进行着革命。但也毋庸讳言.社会变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甚至卖官鬻爵等腐败现象时有曝光;社会分配不公,政策调解不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工人下岗…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作为新兴技术文化,在语言形式、价值观念上和传统文化存在差异,以至发生冲突,网络文化中民族间的文化传统冲突也会时有发生。分析来看,存在方式不同、目标指向相异、依存基础有别,时代价值偏差等因素是造成二者冲突的根源所在。同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又各有长处,各取所长、融合发展是二者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试论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于内受迅速变化的经济关系、社会生活的影响,于外又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发生了嬗变、重组。社会群体呈现阶层明晰化趋势,文化品位归属呈现类同化倾向,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呈现多元化的和多极化。这些紊乱、变易、缺乏趋同力和稳定性的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原有文化体系构架离散失衡的历史必然性。对此,学界虽褒贬臧否见仁见智,但是都认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但如果辩证地考察问题,作者认为,首先,从文明构成的骨架及其…  相似文献   

6.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就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以中国化形式,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场"。上述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并未能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定位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应主要不是提供形式或话语的支撑,而更多地是它作为基本国情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方法论"层面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经验性"质料"。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内容而非形式上,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展开,这种现实层面的影响并非是"博物馆学"的象征意义与直接话语表达形式的供给功能。  相似文献   

7.
陈韦玲 《侨园》2021,(1):106-10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开展了融合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融合传统文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并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参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大建设"小康社会"中模范典型.同时,整合我国现有的文化资源,打造一体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它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亟待加以改造和转化。这就需要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现实,对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在批判中有继承。在继承中有改造,在改造中有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10.
高宁 《侨园》2021,(1):69-70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一所高校的文化内涵,是高校保持长期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高校校园文化总体可以分为物质、精...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现在中国各大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通过什么方法能够有机地汇合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使青年学子可以受到优秀文化精神的耳濡目染,而达到塑造他们高尚心灵和人品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动,要用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要坚定理想信念,抵御种种诱惑;要完善性格,培养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陈荣荣  古世平 《学理论》2013,(16):33-34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营养徐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它们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以激发其新的活力,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有益处的。本文...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与伦理的背离和融合 ,是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和构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经济与伦理的矛盾关系的本质和根源是经济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对市场经济与伦理的背离表现、原因以及二者融合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旨在抛砖引玉以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其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相通或相近的目的、方法、价值基础上的有机融合,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围绕社会发展主体、过程与结果等根本性问题,在价值塑造、理论阐释、话语传播等多重维度的良性互动。价值塑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价值旨趣;理论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关键问题;话语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十分复杂的现象,有物质文化,如作为产业的文化,就是一种物质文化;有精神文化,即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当然有自己的物质载体,如书画、艺术作品,现代又有了音像制品、多媒体表现手段等等。唯其如此,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产业。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多种视角来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就是经济与这三种文化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8.
1—1 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科学,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经营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现范、制度法规等.这就规定了它首先要适应社会存在,甚至决定于共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反映社会范围内的典型文化内容.其次,它又具有各个企业的个性,反映企业的特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寇瑶  王苏喜 《学理论》2013,(17):92-93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历史起点的,而西方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现代性,因此,现代性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精神,中国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首先要确立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精神,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不可能促成理性精神的生成,只有市场经济的建立才能促成理性精神的确立,市场经济的确立对于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它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观念、理论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智慧。一所谓“传统”,一般是指延传几代的、被人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但较深层的理解则应是: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则是指中国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社会化体系。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