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秦岭 《唯实》2005,(8):68-71
承包期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它绝不是农地制度改革的终结,而仅仅是改革的开始,还需要不断修正与创新.只有不断增进土地调整的效率,修正其缺陷,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论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体制内外并行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所产生的农村土地征用困境使得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坚持科学发展观,增进土地征用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目标,也是前提所在.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以体制外修正和体制内突破并举的思路是实现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3.
市场具有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市场化配置农村土地要素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受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制约,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滞后,要素市场化范围有限,导致农村土地要素配置效率较低。英美国家的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与我国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有制度共性,都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通过转移开发权以对集体土地用途被限制给予经济补偿,这既保障了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又能保护农村和农民的权益。因而在我国引入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有利于破解阻碍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制度因素,优化农村土地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是促进土地利益公平合理分配的需要,也是切实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需要.但是农村土地改革意味着重新调整原有利益格局,势必遇到来自权力部门和继得利益者的阻力,并因此削减改革动力.在目前顶层设计没有明确之前和新旧制度交接磨合期,需要进行一些理性思考.文章提出,应当打破土地财政路径依赖,合理界定土地利益调节机制;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奠定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5.
可能因为现行土地制度的合理性被渗透到启蒙教育之中,以致在土地制度改革讨论中至今存在一种难以逾越的思想壁垒,可称其为“所有权幻觉”,这是一种背离土地立法的民生本义的蒙昧主义心态,影响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三个方面弊端:一是土地要素利用效率的损失;二是扩大社会不公;三是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村社会纷争.土地改革要摆脱一切陈旧观念的束缚,把人的福祉放在制度安排首位,其基本出路有三: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制度的公权边界;二是科学规划建构土地用途管制权;三是推动土地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资料,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一直处于不断变革的状态。对于首轮土地承包者来说,土地制度改革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农民土地产权不完整、土地资源价值无法释放和以地养老新型养老模式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通过提供制度供给,发展股份合作制,明确土地产权合法权益的途径,解决广大农民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可以无忧安享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7.
土地问题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我国而言,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及变化都离不开土地,土地制度的改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不断进行农地制度的改革探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探索之路注定是坎坷的,争议也是难免的。当然,社会上和理论界的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见解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农地制度的改革之路更符合现实需要,更加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市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当前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土地市场,把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都纳入到土地市场当中,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要"改革一项制度,建设和完善四个市场",即:改革造成城乡分割的制度性障碍,建设和完善土地征用市场、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城乡统一居住用地市场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9.
悦读     
正改革《直面中国土地问题》作者:刘守英荐言: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同时又是争议很大、难以达成共识的议题。本书是作者近三年来对中国土地重大问题的分析与总结,包括农地制度的选择与变迁、宅基地制度的选择与变迁、农地转用制度的选择与变迁等热点问题,并且提出土地问题只有回归常态,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向前推动,现代土地制度才能构建起来,社会才有可能正常起来。  相似文献   

10.
改革现行征地制度 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对建设用地实行征地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现行征地制度已难以承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经营活动,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一是必须明确土地供应主体;二是必须厘清土地征用目的;三是必须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四是必须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五是必须明确政府在土地经营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与制度保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妇女权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土地权利的男女平等.在我国许多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遭受程度不同的侵犯,而且难以得到行政救济,更缺乏制度保障.需要通过土地产权改革来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及相应的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12.
刘守英 《前线》2014,(5):17-19,27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整体、系统的改革部署。改革方案既牵涉土地权利制度安排,也牵涉到土地市场形成与发展以及征地制度改革,尤其牵涉到城市化进程中最关键的利益问题——即土地增值收益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分配,这一改革将对我国发展模式转型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土地制度改革与全局改革的关系土地是牵扯利益相关者最多的一个载体,生活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结构性嵌入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制度之中的,这种结构性嵌入机制要求仅仅靠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不够的,失地农保制度的完善必须以上述四项制度的完善为前提.必须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征地制度、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制度,从而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环境保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土地问题。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史是一部不断调整土地产权的历史。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正是通过不断调整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四权实现的。安徽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对建国六十年来安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进行梳理及分析,以寻求其变化的脉络,探索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这对于审视安徽乃至全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重构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模式无疑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王源与孙中山是两位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前者为清初激进的反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思想家,后者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分别生活在清王朝前后不同时期.由于历史时代因素的影响,王源与孙中山都特别关注当时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土地问题,并分别就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王源为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惟农有田"论及"有田者必自耕"的口号.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土地制度打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本文就王源与孙中山的两种土地思想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7.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这个提法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土地制度改革上最浓重的一笔,是未来改革最可书、可写、可做一些政策性突破的主要方面。 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入手,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和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措施,为今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已日益引起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我国土地制度是由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构成的。按照宪法的规定,我国土地属于全民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这在改革中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所要进行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根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在坚持原土地所有制度的前提下,对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土地管理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结合起来,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变土地使用上的无偿、无期、无流通为有偿、有期、有流通,充分发挥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就需要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上做文章,以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0.
正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城乡土地要素资源,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湄潭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试验的重要目标。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湄潭先后开展了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体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改革试验,特别是在贵州省第4轮农村改革试验中,紧紧围绕土地制度建设这一主题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三大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着力创新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湄潭县循序渐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土地流转规范化、土地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