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侗族大歌的内容与形式不仅与侗族的社会发展、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关,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承载体。无论从功能方面还是作用方面侗族大歌都是流行音乐代替不了的。所以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法律神圣”的理解和体验首先是从能够看得见的司法仪式中开始的。从广义上说,法律程序的设置和整个法庭的审判都是一种司法仪式。本文从阐明司法仪式作为中国司法改革的课题之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出发,进一步探究司法仪式的源与流,以期对构建我国司法仪式提供理路。  相似文献   

3.
对侗族大歌申遗后的保护状况与效果进行分析,梳理了侗族大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主体性在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对民族文化保护中的有效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到过侗乡的人都喜欢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在侗乡,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成为民族的传统风尚;人们都以会唱歌为荣,善歌者受人称赞,歌师更是人们所敬佩。勤劳、勇敢、智慧的侗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特别是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艺术的珍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5.
潘怿晗 《前沿》2009,(9):100-103
本文运用象征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盘村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村落祭社仪式及其象征意义的变迁进行探讨,并从祭社仪式与村落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认为祭社仪式是村落社会结构性变迁的一种文化影像,其内涵与实质是村落社会的变迁,在此过程中,祭社仪式本身也在实践中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的仪式理论是人类学最经典的理论之一,是视研究人类文化为己任的人类学研究最有成就和最具影响力的一个领域。如今,仪式理论已成为旅游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在一些旅游人类学家看来,旅游本来就可理解为一种仪式的过程,而仪式则可用“神圣的旅程”来表达。不仅如此,旅游仪式还被认为是类似人生礼仪中的“通过礼仪”,并以之来分析旅游的性质和动机。从“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程序上对旅游的非仪式性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旅游与通过仪式在结果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旅游不能是通过仪式,更谈不上神圣。  相似文献   

7.
徐何珊 《今日民族》2011,(10):38-40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明确地把仪式视为理解和反思“传统”的关键,他认为仪式是一种实践传统意义的手段和形式。仪式是破解“传统”的“魔方”。透过仪式我们能探究到他者的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核心。而作为傣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仪式——摆,  相似文献   

8.
经过十几年发展,越来越多文庙举办祭孔典礼,当代祭孔已具有一定影响。近年祭孔在主办方和仪式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其背后是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变迁。祭孔仪式选择本质上是文化符号的编码,通过早期的泛化获得更大的认知基础,现阶段则通过简化使文化内涵变得明确,体现文化的认同取向。根据主办方和仪式的不同,当代祭孔的文化认同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条形成进路,二者是相互促进和互动的关系,但在文化认同的内容和形成祭孔文化认同的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仪式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与民族社会文化过程是分不开的。通过对鸡足山白族平安头祭祀仪式的研究,可以对我们深入探讨仪式过程与其象征意义的建构,民族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更为生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黄埔》2010,(4):64-64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委评价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过程视角来看,仪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体现着社会的整合与延续,通过仪式展演与舞台表演,反排木鼓舞不仅强化着当地的祖先崇拜、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当地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与个体情感的一种交融体验与象征表达。  相似文献   

12.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政治仪式和剧场理论对现代中国大众政治行为进行了模式分析和意义解读。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众政治行为在仪式和剧场中展开并互移;失控的仪式和自发性的大众行为通常演化为政治剧场;政治剧场富含象征意义,根本诉求是政治参与、公开性和民主;官方对政治剧场的态度在鼓励与弹压之间摆动;作为公众表达途径的政治剧场是中国政治过程的一种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炸龙源于德江土家族对龙的信仰,德江土家炸龙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文化意义的民间活动。炸龙包含扎龙、起水、亮龙、送帖子、入户舞龙、送龙宝、炸龙、烧龙仪式及祈福彩语。法律人类学视阈下土家炸龙反映了德江土家族信仰和禁忌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演变、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的博弈、民间权威与纠纷解决互动以及权威体系变迁中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平衡。社会转型中德江土家炸龙也面临着利益过度追逐、自发因素受限以及风险危机等问题。避免炸龙的"越轨",提出规范引领提升土家文化自信,法治保障推进土家炸龙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重塑土家炸龙的新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黔西北地处云贵高原,当地的老百姓憨厚淳朴,他们的民歌也具有淳朴的风格。孝歌是当地民歌的一种,主要在守护、悼念亡灵时唱诵。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孝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在衰退或消亡。在此,通过对黔西北孝歌的介绍和分析,挖掘黔西北孝歌的文化内涵,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了解。  相似文献   

17.
回族自先民以来主要经历了“伊斯兰宗教文化模式”、“回族伊斯兰文化模式”两个主要时期。当前回族文化模式正在向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兼收并蓄中外文化的“开放型回族新文化模式”方向转型。回族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部分地区的文化“断裂”和整体上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吸纳不足。本文认为,回族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自觉更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要了解世界文化并成为其构建的组成部分,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苗族独竹漂是贵州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具有健身特点的水上体育技能项目,集体育性、娱乐性、群众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要使贵州苗族独竹漂具有长久生命力,要借助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来宣传、介绍独竹漂的文化价值特性,充分彰显独竹漂自身魅力。要把独竹漂与红色革命传统相契合,展现独竹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广大民众对独竹漂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从原生态水上运动独创项目和激发人们挑战大自然的拼搏精神和勇气中获得了传播的动力,构建独竹漂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以理论指导独竹漂传播实践。利用教育的渠道来聚敛独竹漂这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溶于日臻完善的教育体系中去。对独竹漂要进行自身的文化创新,满足不同受众要求。使之成为新型体育文化的积极因素。要策划运作好独竹漂,让受众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和融入,充分理解独竹漂的内涵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祭油神习俗是湘西永顺土家族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现今还保存在部分土家族传统村落之中。永顺长光村土家族祭油神习俗主要表现在油茶生产的相关禁忌以及仪式两个方面。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是武陵山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是活态传承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祭油神是一种农耕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20.
泰山香社传统进香仪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涛 《思想战线》2006,32(2):79-90
香社是民众由于信仰志趣相同而自发结成的民间信仰组织。民众在泰山进香的仪式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性朝山进香仪式的泰山类型,可分为集体进香仪式、个人祈愿仪式、日常祭拜仪式三类。从空间上来看,前往泰山进香的香客涉及华东、华北、东北等广阔的地域,有着不同区域文化背景的香客以各自熟悉的形式到同一个信仰空间(泰山)展演着自己的仪式。从时间上来看,泰山香社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进香仪式形成了特有的一套规矩。对泰山香社仪式类型的民俗志描述,可以为仪式研究提供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