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长期的政党实践活动中,孙中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党伦理思想。他论证了政党伦理在我国民主革命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政党伦理思想的两个主要内容,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政党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党认同是个人对政党心理上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本文简单介绍美国政党认同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其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政党认同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在政治态度方面,政党为公众提供简化信息并引导大众观念,政党认同会影响其效果,而政治态度对政党认同具有反作用。在政治行为方面,政党认同与政治参与呈正相关的关系,并通过四个路径影响投票选择:意识形态、群体归属、执政绩效和候选人评价。  相似文献   

3.
鲁苇 《前进论坛》2009,(12):21-21
现代社会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政治现象当属政党和政党制度,美国学者沙茨施奈德在其著名的《政党政府》一书中宣称:"政党的兴起是现代政府明确的、根本的、区别性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严国军 《前沿》2011,(6):168-171
陈独秀很早就认识到文化选择与思想革命的重要与必要,这是他五四之前专注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厌弃与宪政精神相背离的党派运动,他倾心于无政党的大众自治型"国民政治"。五四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使陈独秀的政党观念发生了转变。在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上,由倡导多数优秀国民直接行动的"国民运动"转而主张社会精英分子组建新式政党以改造政党而改造政治。自此,陈独秀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再度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努力之中。  相似文献   

5.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政党领袖是以个人或者小集团形式出现的、并以其理论力量、人格魅力和实际组织经验为广大政党成员以及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公认的政党主要负责人.政党领袖是政党认同形成的魅力性资源,一个成绩卓越、品格高尚、魅力十足的政党领袖对于政党争取民众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党领袖与政党认同之间应该维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如果打破这种均衡,在政党认同中"人"的因素过大,而"党"的因素过小,则会造成对政党认同的扭曲,并出现个人崇拜盛行、政党组织发展不稳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6.
蔡锷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清末民初 ,他致力于政党理论研究 ,积极投身于政党实践 ,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党和政党政治的观点、主张及见解。他的政党思想虽然还不完善 ,但其中不无独到、闪光之处 ,有的至今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党发展是政党的正向性变迁,是对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适应性变革。政党发展过程是社会对政党认同的不断增强,也是政党对国家公共权力的影响控制或者行使更加有效的过程,政党组织的发展、政党文化以及政党能力的发展是其重要内涵。提出政党发展一词并非出于哗众取宠,而是希望经由这一概念努力丰富我们对于政党研究所赖以凭藉的分析语言和范畴,由此提升我们在这一重大问题研究上的科学方法与路径,开掘政党研究中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命题,尤其是增进研究者对于现实政党变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中左翼政党与工会的关系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同盟模式、准同盟模式和临时同盟模式,而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是这三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欧洲中左翼政党与工会组织的紧密结盟关系出现了松动,而且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明显的再结盟和解盟的情况。这种再结盟和解盟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简言之,传统上中左翼政党与工会的密切联系可能会完全成为过去。就未来而言,双方可能会发展一种较为松散的协作或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是研究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视角与基本思想.在上世纪里,中国政治舞台上曾涌现了数百个政党,世界上通行的政党制度大多在中国存在过.但中国共产党最终崛起,并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三个代表"的基本属性.因此,"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是研究我国政策制度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基本视角.是解决21世纪中国政党制度面临的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的政党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需要从中国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的视角进行研究。李大钊对民国初年政党活动提出批评,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政党的必要性及政党政治对巩固民国共和体制的重要性。十月革命推动了李大钊对新政党建立的希望,尤其是使他初步认识到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的重要性。五四运动及其以后,李大钊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力量联合的思想有了新发展,并逐步形成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联合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政党再造":政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政党管理理念开始向现代政党治理理念转型,以实现政党现代化为目标的"政党再造",已成为维系政党自身可持续发展理性选择的必由之路.政党再造包括: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再造社会化政党;以争取人心为导向,再造竞争型政党;以组织革新为平台,再造效能型政党;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再造信息化政党;以信息社会为契机,再造学习型政党.  相似文献   

12.
两党制是美国政党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凯伊所著《两党制》一文,从政党环境和政党的功能两个视角分析了美国两党制的成因.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即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考察美国两党制成因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世界政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党的格局、各国政党的建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发展变化对我国政党制度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我们要认清形势,迎接挑战,解放思想,努力创新,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4.
叶海波 《岭南学刊》2008,1(1):41-45
西方关于政党法律性质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先后形成政党机关说、政党团体说和政党媒介说三种理论。政党机关说注重于政党的公共属性;政党团体说则偏重于政党的自由属性;政党媒介说认为政党活动于社会公共领域,具有公共性和自由性,是社会和国家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三种理论均深受国家社会二元论的影响,部分或全面地揭示了政党所具有的公共性和自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姚尚建 《长白学刊》2008,44(3):56-59
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已经运转的政党政府体制也逐步暴露了政党代表性的丧失、功能的退化等问题,政党政府面临结构再造、功能重设的争论。责任政党政府理论的诞生与发展使政府与政党在责任履行方面有了新的沟通渠道,责任政党政府理论也为中国的政党发展和政府发展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而如何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建立负责任的政党政府,于是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命题。  相似文献   

16.
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政党思想是他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盟会时期,是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在国民党时期,是议会政党政治思想;在中华革命党时期,是重申民权主义,提出以党治国的理论,并强调恢复革命精神和党的集中统一以及武装斗争;而在中国国民党时期,则重新把民族主义纳入党的纲领,提出新三民主义.在这一整个历史过程中,由他首创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多次进行改组的过程中,他的政党思想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政党和政党制度是现代各国政治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政治现象.当前,在我国政党制度研究领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了西方学者区分不同政党制度的标准系统及其相关结论.结合西方政党制度类型研究的理论探讨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归类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简单拒斥或者尤条件接受西方有关的分类方法和指标体系,都是有失偏颇的.应当在深入考察政党制度分类基础问题的条件下,结合我国政党和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把学习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他从政党的角度,从"为什么学习、学习些什么、怎么样学习"等层面对政党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党学习思想.学习<江泽民文选>,研究江泽民的政党思想,对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春红 《传承》2008,(22):10-11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把学习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他从政党的角度,从"为什么学习、学习些什么、怎么样学习"等层面对政党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党学习思想。学习《江泽民文选》,研究江泽民的政党思想,对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恽代英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在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通过不断地演讲、撰文等形式,发表了一系列对政党的观点、主张及见解,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党思想。他的政党思想,既反映了早期共产党人对政党的认知水平,也体现了对前人政党思想及十几年来中国政党实践的思考。这些思想对于纠正错误的政党观念,推动革命形势发展,促进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