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老牛湾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是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在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它的两岸尽见断臂悬崖,壁立万仞,鬼斧神工;囿于山石走向,黄河在这里曲折多变,弯转迤逦;河岸之上长城鸶立,村落古迹遍布。这里既有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又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沧桑地貌和最为质朴的民风民情。据此,老牛湾亦成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相似文献   

2.
神奇老牛湾     
王伟峰  刘根爱 《民主与法制》2010,(16):F0002-F0002
提到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的神奇。不得不说到黄河和长城。  相似文献   

3.
碛口,坐落在晋陕大峡谷的中段,黄河的支流———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碛,水渚有石者”。在黄河入晋的河段中,以碛命名的河道比比皆是,现在许多上了年纪的老船工都能将这些凶险地段从上到下地一一道来:老牛湾碛、梁家碛、死河碛、碛楞口、黑屿碛……一直到大同碛。所以称碛,是因为这些地方湾多、浪大、石多、水浅。而大同碛因河床从上游的800多米骤然收束至80多米,上下落差有15至18米之多,汹涌澎湃的河水到了这儿,拥挤着夺路而去时,就在左岸冲出一块铺满乱石的滩头,这就是黄河船夫闻之色变的大同碛…  相似文献   

4.
张慧霞 《前进》2017,(1):43-44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沿黄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象征。这条横亘在中华大地"金色的巨龙",穿过山西境内4市19县(市),给三晋大地填加了波澜壮阔的美景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老牛湾、古长城、万家寨、娘娘滩、黄河水蚀浮雕、碛口古镇、西湾民居、红军东征纪念馆、黄河蛇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上游流经内蒙古西部等地,被拉出如弓一般蜿蜒的“几”字湾。在这里,上万年来长河与高原激撞交融,形成硬梁平地相间、丘陵沟壑交错的奇特地貌格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有10条黄河一级支流,被称为“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译为山洪沟),年均向黄河输送泥沙约2700万吨,超过全国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乾坤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东南部,总面积86平方公里,是集峡谷奇观、人文景观、民俗民风、红色文化等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著名的"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河流经延川县境68公里,浑然天成五个巨型大湾,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鬼斧神工,气势恢宏,是天造地设的地质奇观。沿百里峡谷漂流而下,可观赏定情岛、女娲峰、忘海神龟、八卦石、巨牛石等离奇怪石和摩崖古寨、摩崖石刻等奇特景观,充分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宏气势。  相似文献   

7.
西湾村     
盂苗 《今日山西》2004,(6):43-44
黄河九曲十八湾,在它奔腾跳跃穿行于秦晋大峡谷的中段,有一个近代几乎被人遗忘的古村———西湾村。西湾村不仅仅是山西当地人民几百年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最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越古朴的造型,越能感受自然和神灵的默化。被首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西湾村,位居山西临县碛口镇两公里处,是明末清初时期,随碛口镇水陆码头一并崛起的一个村庄。村中均有建造质量较高的高门大院,谈及他们的始祖陈师范,便是利用碛口黄河…  相似文献   

8.
孙润秀 《前沿》2011,(9):165-16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内蒙古生态文明现状、可持续发展进程,明确加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前进》2021,(10)
正芮城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书记林武"在全省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县域经济发展生动局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县域长板和优势,精心布局建设"两园四区",奋力蹚出具有芮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建设以系统保护为核心的黄河文明遗址公园。芮城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古中国"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址遍布全境,有12处国保单位,是天然的黄河文明遗址公园。  相似文献   

10.
<正>要让大河文明重焕活力,首要的是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双生态文明,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也蕴育着不朽的中华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东方两河文明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血脉今天依然流淌在中国大地上。另外三个古文明也都与河流相关,它们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美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21,(24)
正在黄河流域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省份先行先试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将对该流域其他地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更多的省际间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值得期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今年6月,由民进中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2021·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在开幕式上如是表示。此次论坛上,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9)
正作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最近频频进入人们视野。根据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具体要从保持原貌、挖掘文化、突出教育和强调休闲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作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最近频频进入人们视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沿黄九省区。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在字面上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08,(11):67-67
广东肇庆市:肇庆市境内山、河、湖、岩、溪齐备,有"山水自然博物馆"的美誉。广东增城市:形成了工业文明与生态保护良性融合的发展模式,被称为"增城样本"。青海贵德县:"天下黄河贵德清",良好的生态环境,堪称"黄河上的生态奇迹"。  相似文献   

14.
正2004年春,福建师大傅朗和黄国盛两位教授,带着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的课题,在周宁县进行了为期4天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科考。结论是:周宁确实有原始森林与古村落资源,闽东也有"西双版纳"——"后垄大峡谷"。那年,我探访后垄大峡谷和邻近的古村落,收获颇多。2012年盛夏,相隔8年,我重访"后垄大峡谷",投宿陈峭村,晨望日出,暮观云海,走蜿蜒栈道,访古树  相似文献   

15.
王强 《群众》2014,(6):74-75
<正>刚到邳州工作,就在博物馆看到一幅题为《老牛告状》的农民画,是上世纪50年代陈楼乡名叫张友荣的农民所作。画上老牛瘦骨嶙峋、两眼流泪,到社长那儿去告状,旁边写着几句话:"老牛泪汪汪,找社长去告状。发我的饲料粮,饲养员全扣光。饲养员啊饲养员,你是多么狠心肠!"看罢深思,感慨颇多。老牛告状,告的是饲养员利用职务之便克扣口粮。老牛的境遇,  相似文献   

16.
正黄河美景:壶口瀑布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中的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冲过壶口的一刹那,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流域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20,(2):F0004-F0004
滔滔黄河,蜿蜒九曲,裹挟着巴颜喀拉山脉的雪水,缔造了华夏文明的血脉。黄河源头所在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拥有迷人的原始自然风光,是一片向往的纯净之地。"玉树"藏语意为"遗址",相传为藏族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建立领地的地方,直到今天玉树仍是藏区康巴文化保持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协商论坛》2020,(2):41-42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会议期间,委员们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真言、谋良策。保护黄河生态,共筑绿水青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首先要让母亲河“健康”起来。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21,(9)
正白银黄河湿地公园将十里黄河风情线、十里樱花大道、大坪·农业园、花村·顾家善"串珠成线",形成了一条绿水青山、田园诗意的沿黄生态旅游经济带。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上游,属于祁连山余脉和腾格里沙漠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这里是我国西部工业文明的发祥地,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昔日以"铜城"闻名遐迩。2008年,"铜城"白银市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1,(13)
正(图1)风吹麦浪临河区位于黄河"几"字湾顶部,河套平原腹地,是巴彦淖尔市府所在地。麦收时节,当地农户正在麦田中进行机械化收割。(图2)塞外粮仓河套平原素有"塞外粮仓"美誉,位于河套平原上的临河区干召庙镇黄羊村,分布着1500亩小麦连片种植基地,每到夏季都是满目葱茏,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