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从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冲突感三个方面对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的现状与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代际比较以及个体层面、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的态度比较认可,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是目前的基本共识。不同代际青年的社会态度逐渐出现差异,而"90后"青年的社会冲突感更加强烈。青年群体个体层面中的经济地位认同、过去生活评价、未来生活预期和内外成功归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会态度,而宏观层面的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所代表的地区富裕程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形塑着他们的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北京流动人口聚集区的一项调查数据,研究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在"积极社会情绪-消极社会情绪"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情绪特征状况,通过建立序次逻辑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效应。研究表明: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受到经济水平、婚姻家庭、劳动状况、社会感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水平越高、社会感知越良好的青年流动女性越容易产生积极的社会情绪;较高的劳动强度及进入婚姻家庭则易使青年流动女性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整体而言,北京地区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并未完全呈现消极状态,但需持续关注其积极与消极社会情绪并存的复杂社会心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2014年的追踪数据,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着重探讨青年婚前同居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间对初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婚前同居的发生提高了青年初婚风险;从个体时间上看,青年进入婚前同居的年龄越小,初婚风险越高;从社会时间上看,适婚阶段进入婚前同居的青年拥有更高的初婚风险,男大女小比女大男小年龄匹配的初婚风险更高;从历史时间上看,婚前同居对"90后"初婚风险的正向作用要强于"80后"。将同居分为过渡式、工具式和目的式三类,认为我国当下青年婚前同居为过渡式同居,以此来解释为何婚前同居提高了我国青年的初婚风险。  相似文献   

4.
彭国胜 《青年研究》2012,(3):1-10,94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体现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践行三个维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均呈现出"中度偏高"的特征,且受大学生个体健康、家庭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青年研究》2021,439(4):34-42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分类中的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尽责性、外向性以及亲和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的影响更大,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只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可通过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对青年职业地位产生正向影响。要重视对青年的人格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6.
王东 《学理论》2013,(3):9-10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因环境风险问题而产生的群体性事件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四川什邡事件为例,分析了环境风险类群体性事件的起因、过程及对策思考,并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预防和解决此类事件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7.
既有社会空间研究普遍忽视家庭的代际支持作用,代际流动研究则极少关注空间维度。利用2010年、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全国兴趣点、道路网等地理数据,探究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对当代城市青年居住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年所在社区的建成环境品质受到父代社会地位与子代社会地位的双重影响,但后致性的自身条件对承租人的作用更强;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对房屋产权人的作用更为突出。随着城市房屋均价和房价收入比的提高,家庭代际支持对两类人群居住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而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却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叶丛丛 《学理论》2013,(12):375-376
2012年9月16日,针对"钓鱼岛"事件,中国西安、长沙、杭州、广州等城市出现了群众自发的游行活动。各类社会群体、各界人士对此都做出了积极强烈的反应。作为时代主人的中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在这次突发社会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值得我们关注。通过论述"钓鱼岛"系列事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分析他们的表现和原因,从而理性客观地论证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状、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精神健康研究中,"不平等-压力-支持"的主流分析视角没有充分重视工作环境与劳动过程的影响。在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劳工工厂体制研究的基础上,使用"长三角劳工调查"的数据研究企业组织环境与劳动控制对青年劳工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密集、福利保障全面、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可以提高青年劳工的精神健康水平;而劳动控制严苛、劳动保护不足则容易导致青年劳工出现精神失调问题。从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提高劳工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讨论了改变劳资力量失衡格局、促进青年劳工精神健康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9,(4):122-128
邻避冲突不仅与公众风险感知相关,还是多种心理因素在特定情境下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湖北省多个环境类邻避设施周围公众的实地调研,探索公众风险感知、政府信任对邻避冲突参与意向的影响,并验证公众政府信任对其风险感知与环境类邻避设施冲突参与意向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环境类邻避设施的健康和环境风险感知、政府行为信任是影响其冲突参与意向的最主要因素,政府信任对公众风险感知与邻避设施冲突参与意向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为了达到"邻避冲突可免"的治理效果,必须加强邻避设施风险评估和运行监管,降低设施本身的负外部性,弱化公众的风险感知;地方政府应在"公众中心"的行政理念指导下,加大邻避设施相关决策信息的公开度,创新风险沟通方式,提高公众的政府信任度。  相似文献   

11.
政府部门在发布公共政策过程中,热点话题往往引发网络热议,产生多元而复杂的网民情绪。分析网民情绪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完善公共政策的发布、修订策略。文章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天津"海河英才"计划讨论的文本内容进行情感分析,比较网民在不同时段、不同议题中的正负面情感变化,探讨网民情绪变化对政府发布、调整公共政策的影响,并结合对天津"海河英才"计划内容的分析,探讨公共政策在发布、执行、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前期加强舆情研判、中期开展政策解读到后期维持长效宣传等角度,为网民情绪影响下的公共政策发布与调整提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理智与迷狂:青年球迷及其行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项研究采用了球赛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球迷的群体构成、日常行为表现、参与或旁观某些球场事件的想法和态度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发现 ,多数球迷的行为有着其固有的迷狂性 ,同时也能反映出当代青年球迷特有的理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行为研究视角,采取扎根理论方法,以对"情感诱惑"行为有切身经历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分析该行为的理论框架,从而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情感诱惑"行为包括社交机遇、互动参与、目标卷入、关系权力、效能削弱、牺牲鼓励六个典型行为范畴;其在中国情境下更容易发生在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并在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表现为诱导和控制的行为策略。作为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情感诱惑"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本位理念,只有揭露"情感诱惑"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机理,才能从根源上防止类似思潮对青年群体的渗透和侵害。  相似文献   

15.
环境犯罪学视角下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空间环境中的犯罪要素可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但目前学界尚缺乏物质环境因素与街角青年罪错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环境犯罪学为视角,提出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概念,对街角青年罪错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空间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罪错动机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空间非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心理状态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根据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框架提出对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可操作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和2015年数据,分析青年自身及其父辈受教育程度对中国青年同居观念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青年的同居观念在2005-2015年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且较为保守;青年自身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其对同居行为的接受度;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具有间接影响,表现为父辈小学教育程度对青年同居观念的正效应通过影响子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实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因子女性别存在差异;青年自身及其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均受到同居观念外在环境的调节,在同居观念较为开放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对提升青年接受同居的正向影响更弱。  相似文献   

17.
另一种声音:从互联网看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珊 《青年研究》2004,(12):42-47
互联网的开放、虚拟等特性为青年人的自由表达、平等交流搭建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平台,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大事我们都可以在网络上听到青年的呼声。本文主要从网络留言中查看当代中国青年对台湾、日本和美国以及对腐败、贫富分化的态度,剖析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8.
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自创立起,其青年亚文化研究一直存在着"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女性在亚文化研究中未获得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默克罗比为代表的妇女研究小组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将女性主义引入青年亚文化研究,后来又对女性青年亚文化内部的种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这一时期,受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多采取整体性思路对女性青年亚文化进行探讨。80年代中期,女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转换。研究者开始从女性受压迫的个体性与复杂性着手分析;同时也改变了之前对女性青年亚文化的浪漫看法,不再将消费主义与亚文化视为互不相容的力量,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伯明翰学派中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验、视角与方法值得当代中国学界批判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公众心理造成严重冲击,其管理过程也给政府风险沟通带来了挑战。回顾现有风险沟通研究发现,多种风险沟通渠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防护行为的影响效果仍存在争议,尚不能为政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在健康信念模型基础上,引入心理距离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分析风险沟通渠道对公众防护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H市登革热防控风险沟通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新媒体渠道、专业渠道进行风险沟通,会促进公众更加积极地采取防护行为;防控效能是风险沟通渠道和公众防护行为的中介变量,而风险感知对风险沟通渠道和公众防护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通过对风险沟通渠道如何影响公众防护行为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2)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英语教学中如能正确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将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影响学生心理的情感因素,通过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来引导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据此,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发挥表率作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情感兴趣;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小组合作;开展课外活动;情绪辅导,七个方面探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