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是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劳资纠纷和冲突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农民工有明确的劳动关系改善诉求,他们希望政府加强劳动关系管理。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与其收入正相关,他们的劳动就业、工资收入、劳动条件、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状况直接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对劳动与休闲的关系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劳动完全制约着休闲,有的则认为二者相互独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已有研究或视劳动为整体,或仅关注其某一特性。本文详细分解了劳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收入、劳动强度、劳动控制、劳动技术和劳动体验六方面,并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其劳动与休闲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劳动既包含对休闲的制约要素:劳动时间、劳动技术和劳动体验;也有与休闲相独立的因素:劳动收入、劳动强度和劳动控制。  相似文献   

3.
管理心理学把人的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工作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职工分配公平感知对组织安全与经济、尊严等工作价值观维度均显著正相关且有影响力,表明分配公平感与工作价值观有关,并对组织结构稳定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农民工高储蓄率的成因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覆盖范围较广的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就业地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地的城市人口规模与农民工的储蓄率正相关;在超大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的储蓄率显著高于其他城市;超大城市农民工的储蓄率与特大城市的差距要大幅高于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城市规模管控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病",而且可以释放农民工的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5.
1998年9月,我作为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考察团成员,到只有41万人口的袖珍小国——卢森堡就工会组织和劳动关系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学习。现从几个方面介绍卢森堡的工会组织和劳动关系状况。一、卢森堡工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卢森堡工会是独立于政党、政府的工人和职员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工会活动的总方针是不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4000多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农民工权益保护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受侵害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农民工权益受侵害情况要比男性农民工少。婚姻状况以及受教育年限、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行业亦为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害状况的性别差异提供了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7.
参考西方公平研究实验范式,以"独裁者实验""最后通牒实验"和"第三方裁判实验"为模型进行实验设计,研究青年的公平感和决策。实验结果表明,青年大概率地具有倾向于公平的思维、决策或行为;性别对公平感和决策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法学教育的影响较大;被试者的分配公平、评价公平和惩罚公平具有相关性;制度规则对行为公平的影响显著。公平是人类合作的重要基础,公平感和公平行为仍存在差距,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公平,强化程序公平,同时加强对青年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8.
体面劳动与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农民工共享体面劳动的权利,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体面劳动的视域看,我国在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就业歧视、权益受损较为普遍、特殊劳动保护不力、社会保障权利以及加入工会权、知情权缺失等问题。在推进体面劳动中加强女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需要确立保护女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基本原则,提高女农民工自身素质,构建保护女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9.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是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了研究文化融合、经济融合、政治融合和社会融合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的感知关系水平的,基于2010年在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民工城市融合诸因素对城市感知关系(生活满意度、认同度、未来发展意愿)的影响。发现:文化融合程度越高,农民工对上海的认同程度就越高,也会更愿意留在上海发展,但其生活满意度未必越高;经济融合程度越高,城市生活满意度、城市认同度和未来留在上海发展的意愿都越高;政治融合只对未来发展意愿有影响;社会融合越高,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越高,对生活也越满意。研究为政府引导和促进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曲晨 《学理论》2010,(16):90-91
目前,农民工是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他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的底层,成为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就业问题、职业培训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权益保障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生活文化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和政治参与问题八个方面。农民工问题涉及面广、问题复杂、任务艰巨,不是仅靠一个社会部门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1.
陈晶 《学理论》2011,(4):219-220
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发展和崛起,这一代农民工与其父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他们之间的一系列思想状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意在对两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观念、就业观念、城市融入意识、金钱观念和婚姻观念的对比分析,研究和掌握两代农民工思想状况的差异性,从而能更好地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思想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与我们的权利和利益紧密相连,明确区分二者对于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法律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现劳动关系法治化,既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也是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的基本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正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叶小兰:《论我国劳动者分层保护的疏失与完善》现代企业内部结构的复杂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用工方式的多元化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分层成为现实,我国劳动法立法对此应对不足,对劳动者及劳动者权利的保障过于依赖劳动关系的认定,不利于司法实践灵活处理相关案件,  相似文献   

15.
正学术研究2020年第5期张嘉昕、唐鑫:《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经济新常态对劳动关系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任务加剧,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机遇。新时代我国劳动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这一艰巨工程所涉利益主体及具体内容纷繁复杂,因而不能采取传统上某种单一机制或方案,而是要综合各种现实情况,从多方面入手形成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的治理体系,来促进新时代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席恒:《融入与共享: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实现路径》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以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的产生与发展,成为了劳动就业领域前所未有之大变革。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使得新业态从业人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职业替代风险与职业伤害风险、疾病风险与养老风险。相应地,这种灵活化、弹性化和松散化的就业形态与以雇主责任为基础、以月薪为基数的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错位",导致了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保困境。  相似文献   

17.
正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叶龙、王蕊、唐伟:《以思为生:技能的本质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构》随着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体力劳动者的消失或比例的下降,将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当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时,传统工匠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困境。技能作为工匠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连接,其本质和展开方式应在工匠及工匠精神的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  相似文献   

18.
正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4期王美艳:《中国劳动争议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综合利用宏观数据与中国城市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了劳动力提起劳动争议的基本状况,分析了劳动力提起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劳动报酬和待遇是劳动力提起劳动争议的最主要原因。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对其是否提起劳动争议具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住其他因素的条件下,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提起劳动争议的概率逐步提高。与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力相比,  相似文献   

19.
正行政论坛2020年第2期汪仕凯、刘乐明:《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中国方案:实践空间与技术路径》优化劳资关系治理、维护劳动关系和谐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议题。企业民主是职工以民主方式对劳资关系进行治理的总体方案,它是民主原则在生产领域中实践的结果,具体指维护劳动者权利的组织、程序、规则以及依托它们所进行的活  相似文献   

20.
正财贸研究2020年第3期朱克朋、樊士德:《劳动力成本与全球制造业转移:生产率的角色》在Feenstra-Hanson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国际产业转移模型,结果表明:一国的生产率水平决定着该国偏向的产业活动;生产率的增长使得边际产业活动在国家间转移。进一步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16版)的数据对2000-2014年期间不同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并分别检验了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