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原则,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顶层设计"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论。笔者以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论,实现二者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统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任中平 《理论探讨》2005,39(2):30-32
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渗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政治思维与主张之中的科学体系,它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对邓小平的政治哲学思想可以从政治本质论、政治本体论、政治方法论、政治价值论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30年来,我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制度建党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  相似文献   

4.
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备受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如今正处在深化各领域改革的关键时期。 今年,上海政研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服务中心工作,如何凝聚科学发展的正能量?让我们走进上海政研会。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5,(7)
<正>全面深化改革仍需"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在4月9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改革开放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须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论。邓小平同志将这种方法论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这个方法论有四层含义:一是谨慎地探寻改革路径,事先不作以不变应万变的决定。二是局部先试,成功后再推进,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源于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凝练的特色方法论的深刻启迪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合理思想的丰厚滋养。习近平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就如何处理主客观关系在思想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建构起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主体图景。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入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对于人们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党员干部决策科学化水平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国家政权体系和社会领域的问题与矛盾的大量呈现.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影响着执政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战略方向,而且成为执政党实现其政治使命的巨大挑战.审视前进发展中的困境与矛盾,以执政党为政治主导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不可以囿于某些表层的变革和某一局部的治理,而是要把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宪政民主和文化构建作为“四维一体”的整体推进模式,共同建构起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的发展蓝图,以进一步激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性活力.  相似文献   

8.
高潮 《民主》2010,(6):12-14
<正>语文课程改革,科学与人文互相融合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处处渗透着科学与人文互相融合的理念。人文与科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重要领域,它们关注的领域不同,研究的路径不  相似文献   

9.
沈红宇 《学理论》2012,(13):39-4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变革时期。这种变革是社会整体的变迁,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变迁。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社会变革能否成功的根本问题。在社会变革中,许多最复杂、最艰难的问题都反映在文化上,文化所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其剧烈程度远远超过社会的其他领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化对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重要影响,强调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雷玉琼 《理论探讨》2005,(5):118-121
实践中的中国政治改革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指导下循序向前推进的。政治改革是否应该采取渐进的方式一直是政治学理论界争论的中心之一,此外,理论界在政治改革的目的、路径和进程等方面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过于宏大的理论由于过于局限于规范伦理判断而缺乏对中国政治改革实践的有效解释力和指导性。中国政治改革研究应采取事实陈述—价值判断的方法。在这种方法论下,对中国政治改革作一个政策过程分析有益于经验性的考察改革的方式、目的并发现改革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08,(11):4-7
30年前发轫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运动,既是一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对发动这场改革运动的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深刻考验。回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史向我们昭示:执政党要想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不仅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同时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始终掌握领导改革开放的主动权,既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又使党的执政地位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2.
张殿江 《学理论》2009,(4):181-182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具有系统性特征 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的形式来反映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系统性是一门科学应具有的最一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具备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指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弊端,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攻坚任务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与时俱进地回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即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本身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科学改革,由此,十八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路径,这就是强化制度建设,强化法律权威,强化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等等,为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就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得到转变,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完善;权力结构日趋合理,机构设置科学,运转逐渐高效、富有活力;利益关系得到调整,社会和谐不断显现.总结3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成就,有利于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经验基础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5.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确定的既定方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规划我们的改革时,从来就包含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并认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很难深入。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一个标志。但是,国内外一些人士对于我们的改革始终存有一个不很全面的认识,认为我们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或者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列专章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澄清了人们的种种误解和疑惑。江泽民指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  相似文献   

16.
至今为止,虽然中国社团发展还不成熟,但其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是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制约,社团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所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团发展呈现出参与领域不断扩展、利益表达功能逐步强化、自主性逐渐增强、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对政治参与、政治权威、政府决策、政府权能、机构改革等形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对社团的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建立微观政治学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政治科学领域的宏观与微观之分 任何一种政治现象无疑就是政治科学所应研究的具体对象,都在政治科学的领域之内。所谓政治科学领域就是各种政治现象发生与发展变化的范围,也是政治科学的研究范围。政治科学领域客观上相对存在着不同的两大领域,即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宏观领域是政治范畴中紧紧围绕国家问题而构成的研究范围。国家现象是宏观领域中最基本的政治现象。宏观领域内所有的政治现象诸如政党、政府、政策、政治制度、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论与政治“普世价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观的变革总是以方法论的变革为前导。马克思在批判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方法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并以此为指导,确立了科学的实践价值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普世价值问题的实质,使我们认识到普世价值政治欺骗性的本质,绝不存在可以适用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也不存在可以适用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价值选择的药方。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政治生活主题之一,改革是决定中国未来前途的关键一步,一定意义上,改革决定党和国家的命运,决定人民的幸福生活,决定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改革是个难题,"怎么改"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追忆古今,成功的改革都遵循着客观的科学逻辑,有其内在的规律,遵循改革的科学逻辑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秘诀在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转变。不过,中国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变革,并不是在各个方位上呈现出同力度、同深度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体制避险、中观体制着力与微观体制放任的差异性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是治理体系诸构成面之间一种不对称的变化态势。其中,中观着力,乃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道;宏观避险,则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在既定轨道上持续展开的前提条件;微观搞活,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呈现极大活力的基本保障。正是这样的治理变革,促使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并催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过,中国改革的最后成功还是一个需要审慎以待的目标。当微观与中观的改革正面碰上宏观难题时,中国改革的宏观体制突破问题便横亘在人们面前。解决这些难题会最终决定中国治理体系变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