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潘汉年》的最后一集中 ,有那么一组镜头 :1954年的除夕之夜 ,爆竹声声中 ,潘汉年的爱妻董惠手里捧着布娃娃“大阿福”在凄怆地偷偷地哭泣 ,引起了革命地下工作者潘汉年的动情。在妻子想要孩子的苦苦哀求声中 ,革命家潘汉年道出了自己已经没有生育能力的痛苦情由。他为了献身于革命事业、为了从事党的地下特殊工作 ,曾在苏联做过绝育手术。这是革命家潘汉年献身革命而牺牲个人利益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痛苦历程。剧中介绍了潘汉年安慰妻子的感人场面。他答应妻子设法领养一个孩子。就在这年新年钟声响过之后 ,潘汉年率领…  相似文献   

2.
电话     
疲惫不堪的丈夫一回到家里就对妻子说:“无论谁来电话找我,你都说我不在。”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妻子拿起话筒。“是的,我丈夫在家。”丈夫一骨碌从床下跳下,不悦地说:“我不是说过让你…,··。”“别生气,亲爱的。”妻子说:“电话不是找你的。”电话  相似文献   

3.
平时大家都忙得很,几乎没有时间聚在一起。可每个入天天都要查看“电子信箱”,因为中国人圈子里的新闻和广告都从这里传出来。有一天,一个叫江达的留学生向大家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在教学楼的大厅里吃气味强烈的午饭,仿佛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吧?我记得在国内上大学时,教室和食堂也是分开的!你要是使美国人觉得中餐到处都是,岂不使本来就廉价的中餐馆更显得廉价?在公共场所吃气味强烈的中国饭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我们没有如此丑陋的传统!花一美元,买一块比萨,一杯咖啡,又能贵到哪里去?”第二天,“电子信箱”里就挤满了三条…  相似文献   

4.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4,(4)
这样做是不对的一日,家中停电,百般无聊中拿起电话,可是朋友家的电话都没人接。放下电话,我无聊地在房间里转圈。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我几乎是蹦着来到电话前的。“喂,你好。”我平时接家里电话很少用“你好”的,可见我久旱逢甘雨的心情是多么激动。“您好,我这里是中国网通客户服务  相似文献   

5.
天涯咫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话那端的一句话,才让我有了勇气和毅力投入枯燥的考研复习之中,报考了这所北京的名牌大学。因为这样离他最近。那天,是我和他分开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白天当他打电话来时,被喜悦和失意缠绕的我调侃地说了一些怪话,诸如考不上就散伙之类。深夜11点半,我从睡梦中被铃声惊醒。拿起话筒,电话那一端的他说:“我今天想了一天,觉得早上你说的话不对。”“什么话?”迷迷糊糊的我莫名其妙。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反正我们能在一起,不管你考不考得上。”我反问:“如果考不上,怎么在一起呢?”呆了一会儿,他没回答,只说今…  相似文献   

6.
那天傍晚,在卡拉奇环境幽美的CLLIFTON郊区溜达,微风轻拂,心情极佳,掌灯时分,我和詹决定步行到半里以外的牛扒屋去用晚餐。马路长、阔、静。我们走着、走着,突然,一辆白色的大房车犹如一只凶恶的兀鹰,在我们身畔“嘎”地一声停了下来。车子里,坐了两名仪容整洁的年轻人。其中一人向我们出示了贴着他照片的证件,以流利的英语说道:“我们是警方人员。”说着,伸手将后面的车门打开,又说,“你们,上车”詹机警地问:“干什么”警员不慌不忙地应道:“前几天有两个华人涉及贩毒活动,我们正在全力追缉。”詹沉着地说:…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2002,(4)
一声清脆的电话铃声将正在看稿的我思路打断,接起电话,是一位自称是来自七台河的打工青年,他在电话里问我:“你是细雨姐姐吗?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我来哈打工的这一年多时间,被人骗了好几次?”  相似文献   

8.
大姐!你走了?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没给我时间让我见你最后一面,没给我机会跟你说声再见,就一声不响地走了?只有你女儿硬咽着告诉我:“乌阿姨,妈妈走了。”出事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电话上聊了好一阵子。你很高兴也颇为骄傲地告诉我:“我们合唱团的制服应该大家一致才整齐好看。我那条黑裙子有条宽宽的银腰带,太显眼,又拆不掉。我告诉我的女儿,她们竟不约而同地都去买了,一下子寄来了三条。”你又说你最近实在太忙了,连烧饭的时间都没有,常常就在附近那些熟食店里,随便买点东西充饥果腹。我立刻直率地警告你:“一般人可以…  相似文献   

9.
周六晚上,又一个女孩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022—29228042。她说:“马老师,我爱上了一个人。”“马老师该祝贺你呀!”“我们是电话里认识的,电话里可以谈爱情吗?”“网上恋情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电话当然更可以传情了。一样是高兴的事。”我心中疑惑:女孩到底是为什么来拔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的? 我们经过较多的沟通之后,女孩才打消了顾虑,让我知道了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3,(7)
保险措施两国斗法一个外国人在国外一家饭店里吃饭。当侍者端上一盘龙虾后,外国人问道:“请问你们怎样处理吃剩的虾壳?”“当然是倒掉啦,”侍者道。“NO!NO!NO!”外国人摇摇头说,“在我们国家,吃剩的虾壳就送进工厂里,做成虾饼,然后再卖到你们国家。”一会儿,侍者又端上了一盘水果,外国人指着其中一个柠檬又问:“请问你们怎样处理吃剩的柠檬皮?”“当然是倒掉啦,”侍者道。“NO!NO!NO!”外国人摇摇头说,“在我们国家,吃剩的柠檬皮就送进工厂里,做成果珍,然后再卖到你们国家。”结账的时候,外国人一边嚼着口香…  相似文献   

11.
1937年3月周恩来与张冲在西湖会谈时合影。题头的这幅照片,虽然经历了59个春秋,图中人物却依然清晰可辨:表情凝重、目光深邃的左立者是大家熟悉的周恩来,而面带微笑、踌躇满志的右立者为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当我们在原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后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的帮助下,从尘封已久的国家文物档案中寻觅到这张编号为101的珍贵照片时,不禁对照片本身及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西湖佳话”便由此引发,国共两党当年的那场秘密谈判也端倪初露……周恩来、潘汉年随国民党联络代表张冲从…  相似文献   

12.
大侦探     
《东南亚纵横》2001,(6):35-35,34
透明怪盗的谎言 有一天,梅琦在餐厅里与一个SF作家见面时,这个作家十分自夸地对她说道:“梅琦小姐,就算你再怎么会易容,也比不上隐形人吧!我已经写了一本隐形怪盗的推理小说唷!” “完全看不到这个怪盗的身影吗?” “当然!因为他全身都是透明的,警卫人员看不到,即使大热天,也可以大摇大摆地窃取宝石及其它艺术品。” “哼!像这种透明怪盗,连一个戒指也偷不到。” 梅琦笑了起来。 为什么她会这么说? 空中陷阱 飞机起飞30分钟后,两名男子冲进后舱配餐室,端着手枪对空中小姐,要她接通了机长的机内电话。 罪犯中有一个从…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一、二期刊出《征服癌症,曙光在前》一文,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编辑部收到大量的电话、信函和邮购汇款;也有一些读者对“泰一”提出了一些问题,为此本刊走访了香港福康医药公司驻京机构,请有关专家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14.
巧嘴媳妇     
有个巧嘴媳妇,善耍小聪明。有一天,她给公公盛了一碗米饭。公公吃了一口,称赞道:“今天的饭真香,我可要吃三大碗。”巧嘴媳妇听到夸奖,忙说:“这顿饭是俺做的。”当公公吃第二口时,只听“咔嚓”一声,公公把饭吐了出来,叫道:“哎呀,怎么这样多砂子。”巧嘴媳妇抢着说:“那是小姑淘的米。”公公用筷子在饭里搅了搅,闻一闻,问道:“这饭怎么还有糊味呢?”那巧嘴媳妇回答更干脆:“那是妈烧的火!” 巧嘴媳妇  相似文献   

15.
唐璐 《亚非纵横》2001,(2):17-21
1999年3月27日,新德里一家不大的宾馆里住进了一位个头不高但风度翩翩的游客。在宾馆经理看来,这位游客的行迹颇为古怪: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日三餐均在房间里打点;他的会客单虽然很长,可事实上造访者只有一个——印度人R·K·米什拉。直到4月1日离开宾馆,他只去过大厅一次,目的是买一张旅游地图。  相似文献   

16.
人们也许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一个中国伤兵在美国》,人们关注着书中主人公后来在美国的命运,可惜不久作者也移民去了美国。1997年年初,我与老伴从香港飞加拿大看儿子,到加之后即给小说作者李大明挂电话,他一听我到了家门口,异常兴奋:“太好了,这下我们又可以见面了!”当时大明任北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驻圣迭戈记者兼业务代表。4月24日,我与老伴步出圣迭戈机场时,他已守候在接机大厅里。我怎么也没想到,他竟身着一件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军队的短袖上衣,脚踏一双三截头军官皮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那军衣上黄澄…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去俄罗斯,就被俄罗斯宾馆门前和大厅的“奇特一景”所吸引。 那是三年前的夏天,半个月内我们走了四个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纳霍德卡。我们是正规代表团,每到一处,当地政府都把我们安排在最好的宾馆里。  相似文献   

18.
老徐第一次给我打电话那会儿,我还在山东的一个小镇里,整天背着照相机跟领导屁股后面东奔西跑,每月拿不到200块的底薪,但每有一篇新闻稿见报会有几十大洋的奖励,我想老徐就是看中了我这一点才动了把我“骗”北京来的念头———那天我正在村上的大白萝卜地里拍照片,搞了一腿的泥,老徐的电话来了:“喂,小韩吗?我是国务院……”我吓了一跳,心跳急剧加速,心想就算是提拔我也没这么快吧。到了北京才知道,原来老徐只是开了一家文化公司,转了十八个弯挂到了那个院下属的一个部门的一个办事机构上。但当时我不知道啊,赶紧必恭必敬叫…  相似文献   

19.
情痛     
朱蕊 《新青年》2004,(5):18-19
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就算是坐在候机大厅里也依然感觉得到它的起飞。“小姐,只剩下一班飞机了,您……”我已经在这里坐了一整天了,却迟迟不肯离去。多少次来到这里,却多少次没有离开。每次,内心里都希望他会突然出现在面前,要我留下,但每次,我都拖着沉重的失望回到他身边。我知  相似文献   

20.
我在全国各地期刊开设的20多个专栏里,“罗西说法”(原名叫“罗西哲学”)是最长寿的一个。从1995年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在我人生最锦绣的8年里,我结婚生子、飞“红”腾达、与时俱进、花好月圆,更重要的是主持《新青年》的“罗西说法”专栏。当时,我初出茅庐,一文不值。但我永远尊敬的陈大霞编辑,慧眼识小罗,鼓励我开设个人专栏。命相大师每次在路上碰见我,都会大惊小怪地对我的脸赞叹一番,其中有一条是:“你命里有贵人扶!”这是我最信的。确实,在我的人生路上,总有一群我不得不感谢的贵人在关键的时候,出手扶我一把,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