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俄科技合作是中俄两国已建立的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提高两国贸易水平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中俄两国高层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两国的科技合作。经过双方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两国的科技合作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并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果,达到了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一、中俄科技合作现状1992年12月16日,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根据该协定成立了中俄部长级科技合作委员会。从1993年7月至2004年8月共召开了12届例会,…  相似文献   

2.
中俄边界全线划定来之不易2005年6月2日,中俄外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共同签署了《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的证书》,并交换了双方立法机构的批准书和证书。这是继2004年10月14日两国签订政府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以来,研究中俄关系人士最关注、最盼望的一桩重大事件。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中俄边界形成具有300多年的复杂历史。在当代,两国正式进行边界谈判也经历40年之久了。1964年2月至8月和1969年10月至1978年6月两次谈判,虽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双方搞清了各自对边界问题的立…  相似文献   

3.
最近十年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贸易经济合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年前(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苏与中俄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睦邻友好的新型关系。近年来,中俄两国领导人经过多次会晤、会谈,又确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事实证明,10年来...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正式生效。北部湾划界协定和渔业合作协定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一个双赢互惠的安排,显示了双  相似文献   

5.
加强中俄关系、深化睦邻友好、开拓合作领域、加强经贸合作是中俄第五次最高级会晤的中心议题。中俄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的现状和前景及重大的国际问题达成共识,宣布中俄东段国界堪界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自1992以来逐渐确定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信任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稳固。中俄联合声明大大拓宽了两国经贸合作的领域,使其稳步地向高层次的合作发展。中俄关系迈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6.
2000年9月,我有幸随中越边界联合勘界委员会中方代表团一行赴西南边陲─—中越、中缅边境巡边考察。1999年12目,中越两国外长在河内签署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双方将组成联台勘界委员会,开展实地联合勘界立碑工作。勘界,具体地讲,就是经过中越双方联合勘察、测量,最终确定边界线的实地位置,树立界桩。我们的这次考察就是为此作单方的预前工作。9月14日,田外交、边防、勘测三方所组成的九人队伍在中方首席代表马亚欧参赞的带领下,从北京乘机直飞“彩云之南”,踏上了勘界之旅。  相似文献   

7.
季列耶夫谈中俄20世纪90年代勘界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里赫·瓦西里耶维奇·季列耶夫曾任苏联外交部第一局局长,以俄联邦“无任所特命全权大使”身份,出任中俄联合勘界委员会俄方首席代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俄联合勘界全过程。1999年,他就勘界问题写有一篇长文:《俄中国界4200公里》(发表于〔俄〕《国际生活》杂志,1999年第2期)。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苏、中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篇幅所限,这里只能摘其要者,编译发表。文中的小标题是编译者加的。  相似文献   

8.
1997年9月24日,李鹏总理率代表团前往哈萨克斯坦进行短暂的工作访问。这是中哈建交以来两国最高领导层的又一次重要会晤,访问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跨世纪协定,这将对中哈两国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9月11—13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江泽民主席和李鹏总理等进行了坦诚、友好和富有成效的会谈,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中哈友好合作关系的协议和文件;中哈两国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加深两国友好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哈两国关于利用连云港装卸和运输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协定、中哈两国国防部合作备忘录和中国气象局和哈萨克斯坦水文气象总局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并举行了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国界的协议》批准书的证书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10.
七月 3日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5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第3次会晤。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吉总统阿卡耶夫、塔总统拉赫莫诺夫出席会晤,俄总统叶利钦因国内经济金融危机等问题未出席,专派外长普里马科夫作为总统特使与会。5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地区合作和重大国际问题进行了讨论。5国外长签署了《联合声明》。江主席还对哈进行了工作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哈国界第2补充协定,这标志着两国国界问题全面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
12.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